ETH官方钱包

切換
舊版
前往
大廳
主題

讀書發想-社會型態與意義感

虛無 | 2020-03-02 00:30:45 | 巴幣 6 | 人氣 127


我們的父母是在規訓社會長大的,因此亦是充滿了戒律和規矩以及紀律。

我們成長的時代卻是從規訓社會到功績社會的過渡期,也就是我們成長的過程,可能受到很多壓制、指導、控制,但是在我們踏入社會的前期,卻必須面臨「證明」、「追求」、「績效」自己的社會體系。

這種體系之間的差別,在於前者是受到外在或他人壓力所生活,後者在於依賴自我的展現和突破去生活。在前者的社會裡,不服從戒律或是在主流生活取得優勢的人會品嘗到意義感的喪失,但在後者,無法展現自己或是證明自己優越的人會感受到意義的喪失。

沒有人會再繼續要求你,但你如果無法要求或認同你自己,你連一個最單純簡單的生活都沒辦法產生意義,更遑論是在社會的競爭下殿後。
我不知道這樣的看法是不是正確。不過就我父母那代的說法,他們其實沒有我們這代這麼多對於自我的質疑和焦慮。最多的是生存上的壓力,但一旦生存壓力解決了,似乎人生就自由了。

我自己這一代建立在沒有生存壓力卻又不具備自我價值的情況,由於缺乏相關的能力和素養,又在他人的規訓/半放任中成長,當進入的功績型社會環境後便成為了荒謬至極的虛無肉塊。我自己過去的經驗,也多品嘗到,外在環境要求我有特殊之處,例如能力、個性、理想、願望,並為此付出生活。

但實際上我並沒有,也不具有。最終我因此自我譴責、質疑、抱怨、比較,無意間累積了過量的壓力和倦怠、放棄的人生觀。這種自我質疑不單純是能力或成就的落敗,而是更加根本的,更加完全的,對自我存在的否定,並且,連最後一絲的受害者情節都不被允許擁有。在規訓社會底下失敗了可以怪給社會,但在功績型社會中失敗了,除了自己比較差似乎怪不了別人。

退幾步來說,規訓社會下你即便一無所有,透過外在的壓力和指導,只要願意承擔這種壓力,還是能取得相對付出的收穫和認同;但在績效型社會下,你不只要服從社會結構,更要在社會結構底下不斷證明自己的優越和特殊。後者看似不具備前者的強力管控,但實則換了一種形式,從別人的壓迫、管理轉變成自我的監督、自我的奴役。

前者的失敗,是在社會中失敗;後者的失敗,是連自我都失敗。看似開放昌明的績效型社會,反而是無時無刻全方位的自我監控與奴役。

長年困擾的憂鬱癥除了服藥之外,心態上意識到並拋棄了這種功績型的自我認同。我不再需要去證明,或是認為自己是特殊的,或是去妄想焦慮我能不能做到什麼理想或目標來換取自我認同。不管實際上我怎麼樣,我只要感受到快樂和滿意就好,我是不是「我自己」也不再重要。自此,我感受到多年未見的自由和快樂。
送禮物贊助創作者 !
0
留言

創作回應

更多創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