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憂鬱的邊界》是我讀完《如何閱讀一本書》後,第一本嘗試以檢視閱讀的方式閱讀的書。會選擇這本書實踐技巧的原因,是因為前些時候已經讀過這本書,但覺得自己沒有讀得很深入,因此希望藉由學習到的新技巧,能夠再更深入這本書一點。日後也會選擇一些舊書來重讀。
本書書名致敬法國知名人類學家李維史陀的名著《憂鬱的熱帶》。全書以作者阿潑人類學的目光出發,書寫在亞洲旅遊的各種見聞,爬梳我們在日常生活裡、歷史課本裡看不到的歷史事實,並將這些事件與現況,連結回臺灣,試圖描繪一個「與臺灣相關」的「完整亞洲」。
那麼,書名所說的邊界是什麼呢?我們這一代出生在臺灣島上的人,其實對於邊界的概念是十分模糊的,因為跟我們接壤的不是另外一個國家,而是難以跨越的海。我們要到另一個國家,通常需要做船或者飛機。然而對於東南亞國家某些人而言,邊界是他們生活的一部分。透過邊界,他們有機會接觸「另一國」的人,與他們貿易、結親,甚至──逃難原本的國家。
這些緊密連結的邊界,其實並不是永久長存的。現在東南亞的地理邊界,實際上大多是西方國家殖民時留下的裂痕。如同非洲各國筆直得詭異的國界線,東南亞國界線的兩邊,也許是同一個族群,甚至是同一個家族,但卻被那些邊界線狠狠劃成兩個國家的國民。而有人因為被劃歸不屬於自己的土地內,只能選擇逃離。
除了地理上的邊界,心理上的邊界身在海島的我們反而更能感同深受。作者在東南亞旅行期間,屢屢被會說華語的人「驚嚇」到。排外獨立的華人社區,廣泛分布於東南亞各國。他們的祖先為了生存,陸續從福建、廣東一帶移居海外,人是落地生根了,但有些心還向著故鄉。加上東南亞各國都曾發生的排華運動,讓上一代的華人對東南亞當地的原生族群都抱持著恐懼、厭惡的心理。
邊界的劃定決定了身分的認同。平時待在國內的我們,很難意識到身分能夠代表什麼。但當一出國、手上拿著一本旅遊護照時,才會知道擁有一個合法的身分是多麼重要的事情。阿潑因拿著一本印有「China」字樣的護照,早年在東南亞旅行途中屢被刁難。這讓我想起了我在歐洲旅行時,搭乘巴士跨越邊境時、入住小國家旅館時的尷尬處境。「你來自中國嗎?」海關、旅館人員在嘗試數次還是輸入不了我的護照號碼時,總會問我這個問題。
護照決定了我們在國際旅行時是誰,因此它也成了劃定他者與我們的象徵?,F今屬於日本的沖繩,世界二次大戰後有一段時期,沖繩人必須持有有效護照才能進入日本,直到現在還有在北海道、本島、四國、九州的日本人,認為沖繩人並不是日本人。對於這樣尷尬的身分認同,沖繩人怎麼看呢?書內作者與一位可愛的櫃檯人員,有了一個深沉的答案。
作者在全書裡也許是有意、也許是無心,有特別多的篇幅在敘述華人在東南亞各地的身分認同?,F今的華人,似乎脫離了父祖輩的身分認同,因為父祖口中他們的家鄉只是一個遙遠的幻影。越來越多年輕的東南亞華人,轉而認同自己出生的土地,擁抱戶籍所屬的國家。現今的臺灣也有同樣的本土化傾向,許多人亟欲主張自己是「臺灣人」而非中華民國人。
當這樣的身分認同轉變之際,以中華民國的遺緒自居的臺灣,政府還保有「禮遇華僑」的規定,因為「華僑為革命之母」。這樣的想法新一代的東南亞華人自然無法接受。但是我沒有想到的是,還有一些華僑始終效忠著中華民國,想著將自己的子女送回祖國的懷抱。對那些祖輩曾經資助孫中山革命的華人而言,他們情感上的國家是中華民國,而不是臺灣。這樣的事實,讓我重新反省了「中華民國的存在已經沒有價值了」的想法。
交通發達的今日,地球上幾乎沒有什麼地方是人類未曾踏足的。當知名旅遊地相關的旅遊書,大同小異一本一本陳列在書店的書架上,不去重製一趟相似的旅程、相同角度的旅遊照片似乎顯得相當困難。那麼這個時候,想要在熱門景點,追求那麼一點不一樣的旅人,需要什麼樣的準備呢?
如果要去朝鮮半島、沖繩、東南亞諸國,出發前不如就閱讀這本書的相關章節吧!裡頭的書寫簡潔刻劃了當地的歷史情仇,能讓你用不一樣的角度看待那些國家。而將臺灣緊密連結的敘述,也能解你旅行中的思鄉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