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TH官方钱包

切換
舊版
前往
大廳
主題

【心得】憂鬱的邊界──另類的亞洲旅遊指南

妮爾波莎 | 2018-06-19 21:50:33 | 巴幣 28 | 人氣 772

  那是一個沒有國界的時代,人們可以自由選擇生存。卻不知,二次大戰後,國際政治洗牌,讓普通老百姓陷入身分選擇的困難。「明明之前一直被當成日本人,現在卻被說是臺灣人,感覺整個人像吊在半空中一樣,真不知該如何是好?!拱酥厣降呐_灣人這麼說。


書名:憂鬱的邊界:一段跨越身分與國族的人類學旅程
作者:阿潑
出版社:八旗文化

  《憂鬱的邊界》是我讀完《如何閱讀一本書》後,第一本嘗試以檢視閱讀的方式閱讀的書。會選擇這本書實踐技巧的原因,是因為前些時候已經讀過這本書,但覺得自己沒有讀得很深入,因此希望藉由學習到的新技巧,能夠再更深入這本書一點。日後也會選擇一些舊書來重讀。

  本書書名致敬法國知名人類學家李維史陀的名著《憂鬱的熱帶》。全書以作者阿潑人類學的目光出發,書寫在亞洲旅遊的各種見聞,爬梳我們在日常生活裡、歷史課本裡看不到的歷史事實,並將這些事件與現況,連結回臺灣,試圖描繪一個「與臺灣相關」的「完整亞洲」

  那麼,書名所說的邊界是什麼呢?我們這一代出生在臺灣島上的人,其實對於邊界的概念是十分模糊的,因為跟我們接壤的不是另外一個國家,而是難以跨越的海。我們要到另一個國家,通常需要做船或者飛機。然而對於東南亞國家某些人而言,邊界是他們生活的一部分。透過邊界,他們有機會接觸「另一國」的人,與他們貿易、結親,甚至──逃難原本的國家。

  這些緊密連結的邊界,其實並不是永久長存的。現在東南亞的地理邊界,實際上大多是西方國家殖民時留下的裂痕。如同非洲各國筆直得詭異的國界線,東南亞國界線的兩邊,也許是同一個族群,甚至是同一個家族,但卻被那些邊界線狠狠劃成兩個國家的國民。而有人因為被劃歸不屬於自己的土地內,只能選擇逃離。

  除了地理上的邊界,心理上的邊界身在海島的我們反而更能感同深受。作者在東南亞旅行期間,屢屢被會說華語的人「驚嚇」到。排外獨立的華人社區,廣泛分布於東南亞各國。他們的祖先為了生存,陸續從福建、廣東一帶移居海外,人是落地生根了,但有些心還向著故鄉。加上東南亞各國都曾發生的排華運動,讓上一代的華人對東南亞當地的原生族群都抱持著恐懼、厭惡的心理。

  邊界的劃定決定了身分的認同。平時待在國內的我們,很難意識到身分能夠代表什麼。但當一出國、手上拿著一本旅遊護照時,才會知道擁有一個合法的身分是多麼重要的事情。阿潑因拿著一本印有「China」字樣的護照,早年在東南亞旅行途中屢被刁難。這讓我想起了我在歐洲旅行時,搭乘巴士跨越邊境時、入住小國家旅館時的尷尬處境。「你來自中國嗎?」海關、旅館人員在嘗試數次還是輸入不了我的護照號碼時,總會問我這個問題。

  護照決定了我們在國際旅行時是誰,因此它也成了劃定他者與我們的象徵?,F今屬於日本的沖繩,世界二次大戰後有一段時期,沖繩人必須持有有效護照才能進入日本,直到現在還有在北海道、本島、四國、九州的日本人,認為沖繩人並不是日本人。對於這樣尷尬的身分認同,沖繩人怎麼看呢?書內作者與一位可愛的櫃檯人員,有了一個深沉的答案。

  作者在全書裡也許是有意、也許是無心,有特別多的篇幅在敘述華人在東南亞各地的身分認同?,F今的華人,似乎脫離了父祖輩的身分認同,因為父祖口中他們的家鄉只是一個遙遠的幻影。越來越多年輕的東南亞華人,轉而認同自己出生的土地,擁抱戶籍所屬的國家。現今的臺灣也有同樣的本土化傾向,許多人亟欲主張自己是「臺灣人」而非中華民國人。

  當這樣的身分認同轉變之際,以中華民國的遺緒自居的臺灣,政府還保有「禮遇華僑」的規定,因為「華僑為革命之母」。這樣的想法新一代的東南亞華人自然無法接受。但是我沒有想到的是,還有一些華僑始終效忠著中華民國,想著將自己的子女送回祖國的懷抱。對那些祖輩曾經資助孫中山革命的華人而言,他們情感上的國家是中華民國,而不是臺灣。這樣的事實,讓我重新反省了「中華民國的存在已經沒有價值了」的想法。

  交通發達的今日,地球上幾乎沒有什麼地方是人類未曾踏足的。當知名旅遊地相關的旅遊書,大同小異一本一本陳列在書店的書架上,不去重製一趟相似的旅程、相同角度的旅遊照片似乎顯得相當困難。那麼這個時候,想要在熱門景點,追求那麼一點不一樣的旅人,需要什麼樣的準備呢?

  如果要去朝鮮半島、沖繩、東南亞諸國,出發前不如就閱讀這本書的相關章節吧!裡頭的書寫簡潔刻劃了當地的歷史情仇,能讓你用不一樣的角度看待那些國家。而將臺灣緊密連結的敘述,也能解你旅行中的思鄉之情。


創作回應

鯤島囝
我也覺得中華民國不是毫無價值,但是他的價值、重要性和影響力正在消退?!溉A僑是革命之母」有歷史的時空因素,清末革命運動的經濟支持相當依賴海外華人社群克服資金周轉和跨國流動的問題,然而走過一個世紀後的現在,我覺得中華民國跟海外華僑的關係,其實可以重新思考。
比方說敏感一點的,如果撤換國名,這些對中華民國有認同感的華僑,與臺灣的關係就完全斷裂了嗎?我認為不盡然,因為臺灣與華僑的關係其實透過文化教育交流以制度的形式保留下來,例如每年定額來到臺灣留學的港澳東南亞僑生取得學位歸國或是在臺灣發展歸化,在政治參與的管道上僑民也有民意代表,也就是分區與不分區外的第三種立法委員「僑選立委」,這代表華僑在海外的政治、經濟、文化、教育等發展需求,是可以跟臺灣政府與臺灣社會的資源連結的。
只不過最現實的問題是,臺灣因為中華民國的國名在國際發展有事實上的困境,這直接影響到華僑能否獲得上述利益,因此近年來臺就學華僑學生有大幅減少趨勢,最關鍵的原因就是中國的吸引力,當地華僑學校選用的人文社會科教材就我所知,我還沒聽到沒有被中國簡體字、歷史教育、思想教育取代的例子。
從這個角度來說,海外華僑尤其東南亞的華僑擁抱中國放棄臺灣,是很理性也是很務實的選擇,那麼這會是一個臺灣與華僑的關係適合暫時的終結的契機,還是說有新的關係能繼續互惠依存下去?我覺得這都是很可以討論的問題。
以我個人來說的話,我會覺得,現在海外華僑社會的需求,臺灣能夠滿足的強度已經大不如前了。同時海外華僑社會的在地化也並非沒有建立足以照顧他們的政治、經濟需要的社會支持(泰國總理就有多位華人出任),也就是說,我個人不覺得臺灣克服自己的國際困境找出路做出的任何改變,對這些華僑社群的不利益有那麼大。再加上,馬來西亞的華僑朋友曾經跟我分享過,在中國開放後,海外華僑也是一波持續到2010年後的返鄉探親潮,對他們來說,原鄉的情感與對中華民國的認同,到了第三、四、五、六代之後,又有什麼不同呢?
2018-06-19 22:53:48
鯤島囝
好的,我只是想說,我在想若是中華民國這個國號改掉的話,我不覺得華僑不能和新臺灣一起走下去,因為臺灣的歷史包含中華民國政府是事實,華僑的歷史參與也是事實,中華民國臺灣如今從憲法到法律的制度面上仍與華僑社會有緊密的連結,也是事實。但是這些,在我看來,可能都不會是能夠讓中華民國的價值、重要性和影響力能更增強的關鍵。中華民國的價值今天會低落,正是因為承認他的人越來越少,而東南亞的華僑,正是其中一個放棄中華民國、擁抱中華人民共和國的關鍵社群。這不是東南亞華僑的錯,但是我會覺得臺灣很需要正視並釐清這個事實。歷史的情份救不了中華民國,要救中華民國,只有更民主自由更成熟的臺灣社會。

矮有,有感而發,真是對不起。這本書和妮爾的介紹太棒太觸動我心,忍不住就聊起這些不有趣的話題,如果這類話題不是妮爾的偏好的話,我也很樂意被你提醒,以後盡量避免^^再次謝謝妮爾的介紹~~~~
2018-06-19 22:53:53
妮爾波莎
哇,好大一篇回應讓我好感動啊啊啊?。。ǚ畈?br /> 千萬不要對不起,我會看這類的書,就代表我對這種話題是有興趣的。
2018-06-19 23:57:23
妮爾波莎
我覺得我的看法跟你差不多,但是我比較傾向那些華僑之後應該會轉變成承認自己出生地的國籍認同。主要是我認為現代國家,慢慢地並不是以單一文化、種族作為依歸。每個國家都或多或少融合了多個種族。人們會逐漸接受跨種族、跨身分的情況,但只有「你是什麼國家的人(你拿的是哪一國的護照)」才是向外移動時唯一的身分證明。也就是說,你體內可能有很多元素,但對外示人的皮卻是有限的。而國籍是最明顯、最簡單的身分認同。
2018-06-19 23:57:31
妮爾波莎
隨著東南亞重新對世界開放,這些觀念也會在這些國家內流傳開來。當然那些擁有多元文化背景的人,可以拿那些背景去做任何對自己有利的事情,轉而承認中華人民共和國真的只是利之所趨罷了。

就像每朵花都有獨特吸引人的地方,要吸引那些有華人血統的人,知道承認我們是有利的。隨著時間前進而單薄的歷史,並不是一個很好的選擇呢......

哎,好像有點偏題了?對不起QQ
2018-06-19 23:57:40
鯤島囝
嘻嘻嘻很開心我這樣亂聊天妮爾不討厭我:D也不用對不起啦!我也認為華僑社群會轉向新的國家認同,我的想法來自在地化、土著化背後土地認同的必然
2018-06-20 00:05:06
鯤島囝
不小心暗到發送:P
妮爾則是從出國的經驗去談到國際移動,比起過去更有國家認同的需求,我覺得這個觀點非常務實也很精準。
總之,很開心也很謝謝妮爾的包容~~~:)))
2018-06-20 00:07:56
追蹤 創作集

作者相關創作

相關創作

更多創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