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回我們要從介紹原型角色(Archetypal characters)開始,Dramatica 的編劇理論中有八種原型角色,當然也可以混合原型,但它建議初學者從原型角色開始,以下簡介(並非直接翻譯):
- 領導者(protagonist):他重視並且也促使其他人重視整個故事的目標,然後以實際行動來追求這個目標,一般來講會把主要角色設定為領導者。
- 反對者(antagonist):阻止領導者達成整個故事的目標,也試圖使其他人重新考慮他們是不是真的要追求這個目標。
- 守護者(guardian):守護者是整個故事的良心,並且幫助追求故事的目標。
- 對抗者(contagonist):誘惑領導者遠離他在故事中的任務,與反對者的差別是對抗者通常用誤導的手段,而非直接反對。
- 理性者(reason):顧名思義,提供邏輯思考的角色,代表著控制。
- 感性者(emotion):顧名思義,表現出故事的情感的角色,不受控制的。
- 忠誠者(sidekick):
每個主角旁邊都要有的友田君,代表著信念,加油打氣、提供支持的角色。
- 質疑者(skeptic):代表著懷疑,在故事中反對所有努力的角色。
再次用星際大戰來說明,領導者是天行者路克,反對者是帝國,守護者是尤達大師,對抗者是達斯維達,理性者是莉亞公主,感性者是丘巴卡(其實我根本忘了他是誰),忠誠者是 R2D2 和 C3P0,質疑者是韓蘇洛。
回到利用 Dramatica 重寫《姊姊的戀愛攻略》大綱的我,看到這裡我又傻了,首先,再怎麼看我都認為故事中的領導者是房崧磊啊!他重視並且也促使其他人重視整個故事的目標(追求段詠純),而這個故事裡根本沒有反對者。
段詠純也許可以說是對抗者,但她誘惑的對象是段詠毅(主要角色,但沒那麼像領導者),至於守護者……一個姊控故事有良心可言嗎?
既然要好好測試這個軟體,我決定把角色們砍掉重練!就照著這八種原型角色來分配,結果如下:
- 領導者:段詠毅,主要角色不解釋。
- 反對者:薛信維,段詠純的另一個追求者。
- 守護者:黃梅白,鄰居,默默觀察到段家姊弟的關係,對他們抱支持態度。
- 對抗者:張家筠,暗戀段詠毅的補習班同學,誘惑他遠離姊姊(?)。
- 理性者:黃竹青,鄰居,默默觀察到段家姊弟的關係,覺得這根本是不可能的事。
- 感性者:段詠純,想什麼做什麼。
- 忠誠者:林育勤,妹控同學,堅定亂倫的信念(?)。
- 質疑者:房崧磊,雖然喜歡段詠純,但對於追求她很遲疑,受到段詠毅督促。
勉勉強強是填完了,可是表動機(幫助房崧磊追求姊姊)和裡動機(自己追求姊姊)還是很混淆,不過我就姑且這樣寫下去。
在「Create Character(創造角色)」的「Type(類型)」這格分配好八種原型角色後,進入「Build Character(建構角色)」的頁面,可以看到軟體自動把角色在「Motivation(動機)」、「Purpose(目的)」、「Evaluation(評價)」和「Methodology(方法)」這四個項目中分配進不同的特質。
右上角的圖示說明了這些格子間的關係,斜向的特質彼此「衝突(conflict)」,橫向的特質彼此「加強(amplify)」,直向的特質彼此「對比(contrast)」‵,這些特質的說明會寫在最上面的白框。
上下兩大格為一組,填進八種原型角色,其實排列都是相同的:
領導者 |
理性者 |
感性者 |
反對者 |
忠誠者 |
守護者 |
對抗者 |
質疑者 |
也可以手動把角色從左邊的欄位拉出來填進格子裡,用於不是正好八個角色,或者是需要微調的時候。
這樣可以製造出許多分析角色在劇情中定位的句子,例如:「段詠毅代表追求現實(actuality)──即客觀真實──的動力,與段詠純追求自我察覺形成對比」,我是覺得這些分析都挺玄的啦!真的有人能從中理解角色的定位嗎?
這些特質也會帶入回每個角色自己的頁面,譬如段詠純(黃底是直接複製貼上軟體中的內容,後面的字是我的翻譯):
段詠純's Characteristics: 特質
* Motivation: 動機
Feeling 感覺
Uncontrolled 不受控制
* Methodology: 方法
Possibility 可能性
Protection 保護
* Evaluation: 評價
Hunch 直覺
Test 測試
* Purpose: 目的
Desire 慾望
Self Aware 自我察覺
總共有 4*4*4 = 64 種特質,我有點猶豫要不要全部翻譯出來,一方面我自己有點想藉著翻譯好好看過一次(不然根本懶得看),但又覺得無斷翻譯好像怪怪的?不如就想知道的人再私下跟我講好了。
把原型角色分配好之後,下一步我們要再度回到主要角色與影響角色,這個階段會決定故事要怎麼發展,不知道這兩種角色是什麼的,可以先復習一下第一篇文章。
那麼,我們不知何時再會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