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雄大士爺文化祭,在上週熱鬧的結束了,大士爺祭的舉辦,都在農曆七月底,換句話說差不多都是在開學前一周舉行,所以往往被視為暑假的最後一波慶典。
我很喜歡廟會的感覺,那種人群熱鬧的氛圍,讓人十分嚮往,有趣的是今年的大士爺祭,似乎沒有傳說中的Special秀,意思就是濕背秀,想看的話通常要等到午夜過後,接著就會有中南部特有的鋼管秀了,不過我對這興趣不大,反而吃的比較吸引我。
在祭典其中,整個民雄市區熱鬧非凡,整整三天就這樣鬧轟轟的度過,今年大士爺廟為了要拉近與民眾的距離,特別增加了許多親子互動的小遊戲,身為大朋友的我雖然玩得很開心,但同行的友人則興致缺缺,算了,他們這種失去童年的傢伙是不會懂的 哈哈。
像是這種套圈圈的小遊戲,圖中的所有圈圈都是這小屋的主人丟的,因為她太愛錢了,所以拚了命也想套中招財納福的框框。
廟旁的舞臺,每年請來的多是本土藝人,幻想甚麼流行歌手的可以先轉臺了,基本上在這你只聽得到望春風,所以我一向對這表演沒興趣,畢竟坐在一群老人家中感覺很突兀,不過在離去前,我還是順手拍了幾張。
蘭盆勝會,簡單來說就是中元普渡,是屬於佛教性質的法會,不過現在臺灣佛道往往參雜,所以往往能看到既是佛教又充滿道教色彩的儀式,搭起的帳篷,本來應該是拿來供奉祭品,再輔以莊嚴的儀式,儀式本身已經過了若干變化,現在已經簡化許多了,且蘭盆會最主要的出發點,在於強調「孝道」。
祈福儀式本身也隱含著,替父母盡孝道的理念,不過由於時代變化,這種儀式逐漸成為形式,反而人們漸漸遺忘了法會本身的初衷,大魚大肉屢見不鮮,這實在有違初衷。
照片中一個有趣現象,本來該留給法會進行的地方,卻被放上了許多板凳,成為了觀眾席,來來往往的人們,似乎都忘了這棚子的意義,一旁的大士爺廟反而成為陪襯。
在會場的入口,擺放了兩位小鬼,有點滑稽的模樣,反成了附近孩童的合照對象,而且我懷疑,這兩位小鬼是臨時趕工出來的,近看就出現很多紕漏了,我還挺擔心小朋友會玩壞他們的XDD
會場內展出的藝術品,多半與宗教故事有關,總之,宗教的本質,就只是在於隱惡揚善,即使幾百年來,它出現了質變的問題,但這不該是宗教的錯,錯的是利用宗教的人心,還有失去思考能力的人群。
會場未做太多的防護,就這樣放著藝術品,任由小朋友跑來跑去,其實還挺危險的,不過就友人的印象,十幾年來還沒有發生過藝術品遭破壞的事,想來這種放任的管理方式,偶爾也能收到不錯的效果。
在眾多展覽品中,最引人注物的當屬這顆珊瑚樹,即使是復刻品,但那璀璨華麗的身姿,搖曳著閃亮的波紋,似乎宣示著自己是今年掛頭牌的展品,吸引著眾人的目光。
另外,展場正中央者,就是祭典的主角大士爺。
不過....他被當配角對待已經很久了,即使這個祭典是掛他的名,他正前方的那顆珊瑚樹實在太吸引人了,以至於沒有多少人,會走到展區的最後,這大士爺是紙繪的,具有濃烈宗教色彩的作品,祭典結束後會燒去。
大士爺的傳說眾說紛紜,最主要的說法有三種,第一種又稱大士爺為「普渡公」、「面燃大士」,滯留在陽間的眾鬼魂都歸他管,臺灣許多廟在普渡前都會祭拜他。
第二種則稱大士爺為「面燃鬼王」,相傳佛祖的弟子阿難尊者在修行時,碰到了這位鬼王,鬼王向阿難要求食物,以佈施給陽間的餓鬼,阿難在佛祖的授意下,給予了鬼王加持過的食物,久了便成為定俗,鬼王將陽間給予的佈施,分配給餓鬼們,讓他們能早日脫離鬼道。
第三種說法,則稱鬼王本是諸惡鬼的首領,但受到菩薩的感召皈依,變成了負責把守陽間的守護神,特別在普度期間,鬼王的主要職責便是守護儀式的進行。
然而無論如何,故事的結尾都講到了,這位鬼王最後皈依向善,成為了守護神靈,我想故事真假已經不重要了,這些故事無不充滿著勸人向善的思維,這是一種宗教至善的表現,盡管在這宗教逐漸扭曲的社會,還是能找到這很純粹的善念,我看廟公阿伯,很熱心向小朋友講解大士爺的由來,情不自禁地想替阿伯鼓鼓掌,即使小朋友可能一知半解,但文化的傳承,就這樣在不知不覺中進行了,一代接一代,或許未來也能看到長大後的小朋友們,帶著他的孩子回到廟會,繼續做著阿伯在做的事,將故事說給了下一代聽。
最後,今年的射氣球似乎特別難,我就這樣望著可愛的娃娃,漠然。友人自告奮勇想替我贏來一隻,結果全員槓龜....。
熱鬧的祭典過得特別快,時間飛梭,反而讓人忘了細細回味祭典的每一刻,收拾好心情,暑假即將結束,我們下次再會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