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進黨總統參選人蔡英文厲兵秣馬,整整7年,這樣一位幾乎勝券在握的候選人,面對國內外重大議題,理應成竹在胸,提出明確的主張,好讓選民不但力挺,而且支持她的同黨立委候選人,使國會過半,她的政見可以落實。
但是事實不然,小英對重大議題只有兩樣法寶:一是「臺灣共識」,另一為「國是會議」,其實,兩者為一,因為開「國是會議」的目的也是為了取得共識,為什麼會這樣呢?我猜不外有下列三點原因:
(一)性格使然,不願輕易表態。(二)幕僚群龐大,人多嘴雜,理不出單一結論足以服眾。(三)持盈保泰,不想因政策明確而流失某一特定族群的選票。
先論兩岸:小英以「臺灣共識」對「九二共識」,這真是牛頭不對馬嘴,因為後者是國共可以坐下來談的交集點,而「臺灣共識」只有這邊的共識,如果北京也搬出「大陸共識」,那交集點又在哪裡?
何況,「臺灣共識」是什麼?很簡單!不用研究,不需民調,不必開會,小英不必傷神,我可以馬上告訴妳,「臺灣共識」就是:不敢獨、不願統、維持現狀不甘心,要有尊嚴、要活命,要參加UN、WHO、UNICEF、UNESCO、WB、TPP、RCEP,要簽TIFA、FTA,要讓利、要國民待遇……。但,可以搬出這些去跟北京取得「共識」嗎?
依此類推,年金改革的「臺灣共識」是:保費不能調高、給付不能減少、勞雇比不能變、所得替代率不能調降、要砍我先砍別人、下一代領不到我不管……。
健保改革呢?幾年前臺大社會系做過一次「審議式民主」,所得到的「臺灣共識」是:保費不可升、給付項目不可減、服務品質不能降、醫生過勞我不在乎……。
那麼修憲呢?不久前小英要內閣制,現在不要了,今日之我與昔日之我都沒有共識了。
因此,所謂「共識」者就是好的我都要,壞的我都不要!開會的目的就是大家妥協一下,各自讓步一些。問題是參加「國是會議」的代表比立委更沒有代表性,表決的方法不是一翻兩瞪眼的「多數決」,而是「共識決」,「多數決」及「少數意見」。講白了,就是「僅供參考」而已。
我們是在選總統,而不是在選國是會議的主席,小英越來越不像「空心菜」,而是清漿一碗,清漿有益健康,但不能帶我們走出困境。(作者為前立法委員)(中國時報)
時論-蔡英文愛開國是會議 - 中時電子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