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來聽了許多案例:男女朋友、夫妻的不合與爭吵。
這類事件的成因,原本我會歸咎於雙方相處上:無法相互配合。但仔細一想,如果雙方還相愛,那肯定願意為對方改變的。但這種改變必須以溝通為前提。
原來,問題並非相處本身,而是沒愛了,或不夠愛了,所以無法相互犧牲與成全了。
與老鏡談到這話題,他認為愛情是有條件的:「當你愛上A而不是非A的時候,就已經做了判斷,甚至仔細思考後能羅列一堆自己的擇偶條件?!箤Υ?,我的理解是:「既然自己擇偶不可能無條件,愛就不是無條件;那麼,也不該要求:『對方若是真的愛自己,則該無條件付出?!弧沟蚁耄@段話不應該放在「愛」之後理解,條件在「愛」前就滿足。然而,「愛」之所以產生,就是因為滿足了自己內顯或外顯的擇偶條件;「相愛」之所以成立,就是因為這種滿足,在兩人間是互涉的。
?。┤纾何遗c一個溫良恭儉讓的地味眼鏡娘認識了。對方作為一個人擁有許多好的品格和素質,外型也符合我的偏好;因此我對其產生好感,並開始約看電影以及花時間聊天加深雙方了解,而得到對方不錯的回應,並逐漸增加互動質量。這時,我也會加碼回應。
這種互動暗藏著「開條件\滿足條件」的結構。就像傳接球般,相互展示加碼的過程:不斷的猜測並設定對方以及自己的條件,令雙方確認彼此是否契合、能愛。這就是一種互涉關係,不斷滿足彼此條件並進展的交往。儘管如此,當某方開始不滿足對方,也不願意花時間溝通,是否應該換個偏好時,對此也不用想出太複雜的論述或理由解釋,就是不愛了、沒這麼愛:你就只值我付出到這種程度,抱歉,至少目前是這樣。若這時候,仍存在選擇繼續維持關係的一方,接下來這段感情應該會遇到災難......
--譬如:曾經聽到情侶為了牙膏的擠弄方式爭吵。大家都接受過科學教育,知道有些事物存在客觀真理,但某些沒有,而只是約定俗成,譬如「牙膏的擠弄順序」。這種場合,問題不在於「牙膏應該從上面擠或下面捲起來」,而是面對衝突的態度:雙方有沒有意願溝通彼此的認知與想法,釐清並決定「牙膏的使用方式」;而非看到對方的行為不符合自己的認知,就認為對方不愛自己,開始大發雷霆或耍自閉。
淦,莫名其妙。若真的愛對方的話,會不願意耐心溝通?
無論男生或女生,都不該用「愛」當藉口,拒絕溝通程序,而逼對方服從自己,不然就是不愛。
若是真的愛,會不願意溝通,了解雙方需求與認知?
這類事件的成因,原本我會歸咎於雙方相處上:無法相互配合。但仔細一想,如果雙方還相愛,那肯定願意為對方改變的。但這種改變必須以溝通為前提。
原來,問題並非相處本身,而是沒愛了,或不夠愛了,所以無法相互犧牲與成全了。
與老鏡談到這話題,他認為愛情是有條件的:「當你愛上A而不是非A的時候,就已經做了判斷,甚至仔細思考後能羅列一堆自己的擇偶條件?!箤Υ?,我的理解是:「既然自己擇偶不可能無條件,愛就不是無條件;那麼,也不該要求:『對方若是真的愛自己,則該無條件付出?!弧沟蚁耄@段話不應該放在「愛」之後理解,條件在「愛」前就滿足。然而,「愛」之所以產生,就是因為滿足了自己內顯或外顯的擇偶條件;「相愛」之所以成立,就是因為這種滿足,在兩人間是互涉的。
?。┤纾何遗c一個溫良恭儉讓的地味眼鏡娘認識了。對方作為一個人擁有許多好的品格和素質,外型也符合我的偏好;因此我對其產生好感,並開始約看電影以及花時間聊天加深雙方了解,而得到對方不錯的回應,並逐漸增加互動質量。這時,我也會加碼回應。
這種互動暗藏著「開條件\滿足條件」的結構。就像傳接球般,相互展示加碼的過程:不斷的猜測並設定對方以及自己的條件,令雙方確認彼此是否契合、能愛。這就是一種互涉關係,不斷滿足彼此條件並進展的交往。儘管如此,當某方開始不滿足對方,也不願意花時間溝通,是否應該換個偏好時,對此也不用想出太複雜的論述或理由解釋,就是不愛了、沒這麼愛:你就只值我付出到這種程度,抱歉,至少目前是這樣。若這時候,仍存在選擇繼續維持關係的一方,接下來這段感情應該會遇到災難......
--譬如:曾經聽到情侶為了牙膏的擠弄方式爭吵。大家都接受過科學教育,知道有些事物存在客觀真理,但某些沒有,而只是約定俗成,譬如「牙膏的擠弄順序」。這種場合,問題不在於「牙膏應該從上面擠或下面捲起來」,而是面對衝突的態度:雙方有沒有意願溝通彼此的認知與想法,釐清並決定「牙膏的使用方式」;而非看到對方的行為不符合自己的認知,就認為對方不愛自己,開始大發雷霆或耍自閉。
淦,莫名其妙。若真的愛對方的話,會不願意耐心溝通?
無論男生或女生,都不該用「愛」當藉口,拒絕溝通程序,而逼對方服從自己,不然就是不愛。
若是真的愛,會不願意溝通,了解雙方需求與認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