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剛剛FB上收到了來自同班同學的訊息;雖說是同班,但因為年紀和興趣隔閡的關係甚少往來,因此我更重視這種跨越陌生而捎來的訊息。認真看了看且回覆。
雖說不知傳訊者目的為何,但仍決定侃侃而談。
>>我想冒昧的請問你對於文化的學生不論系別年級普遍的學習興致低弱及缺乏動機的思考覺得反感惋惜嗎,只是想單純交流意見別無他意
雖說不知傳訊者目的為何,但仍決定侃侃而談。
正文:其實,我一直覺得,學習興致低弱或缺乏思考誘因已是普世常態,並非只存於文化這一大學甚至學生族群。因為,人若以追逐利益為目標考量,則會衡量--成本付出越少利益則越大。
以此來看便能得出結論:越不努力卻僥倖成功的人是最劃得來、越不經由思考而迅速取得成就的學生是聰明的學生、能混則混上班摸魚下班狂歡是最快樂的上班人生。這類人會思索:反正來大學只是混張文憑、在社會工作不過混口飯吃;細探,這樣的態度若延續下去,大人跟小孩其實一樣差勁--造就不負責任的企業以及政府、就職市場和社會環境,上樑不正下樑難不歪。
若為了文化缺乏學習風氣的現象惋惜;延伸原則,我想活在現今社會,沒有一處是不能不惋惜的。所以,對我而言與其在意別人如何,更需要在意自身正的行走於何處。
這社會沒有一天不墮落,世界沒有一刻不走向自我毀滅;我沒甚麼崇高理想,只是不想一起沉淪而困獸之鬥。歷史告訴了人類,時流能干預一切人類,並使任何堅持形同無意義;但人既然有順天而存的權利,亦能逆天而亡。
屈原的下場可說是好,卻也可說不好;他是個政治的敗者,卻是靈魂的贏家。當然,你可以說屈原之死咎由自取或自我感覺良好,但他已經到了自我實現的格局,而你我還在物質滿足層次打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