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上個星期開始做都市傳說的報告後整個毛骨悚然一整個夜晚。但原本心裡想說只要撐過去就好了,沒想到報告當天前面居然有兩位同學硬是直接各吃半個小時使之後包含我的人都沒報告到,明明一個人五到十分鐘就夠了的說。(雖然之後我也做了幾乎一樣時間的報告,不過沒妨礙到人報告順利結束)
那麼,這兩位同學報告的題目是什麼呢?是《銀魂》以及《Fate/Zero》。
極其冗長的報告聽到最後不僅沒聽出重點,說實在地我一半就開始渙散、做自己的事情了......(小朋友不要學這種壞習慣喔!人家的報告要好好聽完喔!)
雖然可以感受到她們的熱情,卻不知道為什麼心裡會產生強烈的抗拒感。或許是因為過於露骨的關係,當兩位在臺上滔滔不絕地講述角色與劇情(還有細部設定)時,一方面是有被強迫推銷的厭惡感,二方面是讓人提不起勁、進不去那個世界。而第三,是意識到了「御宅族」這個敏感的身分問題。
這個所謂的「敏感」,我想正是臺灣社會一切次文化身分認同與社會價值觀的歸結點。
臺灣文化的淺薄是雙面刃,當媒體以宅男宅女(或某P大說的韓流迷妹)之意取悅大眾而讓社會產生怪奇的價值觀時,竟意外地這種帶有歧視意味的觀點也會像翻棋般在適當的解說與群體壓力下被消融。除了淺薄外,土根性的臺灣同理心精神也是其推手之一。敏感其實是可以靠努力解決的。但這扯遠了。
在次文化依舊處在打壓的情況下,猛烈過甚的愛好推廣在大眾心態中顯得不倫不類,更難以入耳傾聽,遑論了解。就連本應站在同一陣線的我都沒能支持這兩位,別說是其他還不甚清楚的同學。
我曾不斷思考要如何編出一本近似於「御宅作品入門」的小書,甚至確實是有如果編得出來想拉去同人場賣或是在學校開講座推廣之類的想法。期許這本書可以讓完全沒有接觸動漫文化的人在短時間內抓到要領。會不會喜歡上是另一回事,但閱讀之後能有所收穫、得到樂趣、能比較全盤地去了解御宅文化甚至更廣泛的網路族群文化,進而不會排拒,則是本書的宗旨了。
但要做到這麼個回事,勢必需要某部份的作為。在有這些條件的情況下,推廣起來才能得心應手,讓人可以不受到意識與情緒的影響來真正了解內容物。雖然我想遠不及報告與演講的參考書,但憑藉自己的經驗,以下是我所認為的幾個要點:
(一)冷靜
不論做什麼,冷靜真是第一要務。但這並不是以好像在講一個平淡無奇的報告般的語氣把想表達的說出來。冷靜的目的在於隱藏過於露骨的強迫推銷,於此同時也比較能掌握自己的條理。次文化間的互斥現象最主要的原因就在於瘋狂似地把自己想說的一股腦都說出來後卻毫無建設性,別人根本不曉得你要講什麼、你在講什麼。
那種過於直接的態度在部分人眼中或許是純真,但我想對很多人來說是很痛苦的。不冷靜後彼此次文化間的碰撞、或是看貶,都會比較容易發生,長遠下來會更加深對立(應該還是很多人還在搞潮與宅之類的)。冷靜,而冷靜才有辦法想想之後的這幾個要件。
(二)「綱要」、「適眾」、「代表性」
這三點則是針對於推廣內容的一些建議,首先是「綱要」這一點。將數千字的長篇文章以150到180字簡明扼要地說明是拙者最近這段日子一直在接受的訓練。簡潔明快地說明一件事並不簡單,但成效顯著。
在沒給任何背景條件下,貿然地跟別人談起「聖杯戰爭」、「中二病」、「阿部」等等團體語、隱語,聽眾聽不懂理所當然,也可能催生厭惡之心。當然還一一介紹角色跟由來跟功績,就更顯得冗長,尤其是在沒有直接的影片輔助的情況下,聽來是會覺得枯燥無味的。
如果能夠清楚說明,也有時間使聽眾吸收、進入情況,那當然內容就可以深入一些,但緊抓綱要不放我想絕對是有幫助的。
第二是「適眾」。這點是我面臨的一個難關。對每個人來說多少都會有對於作品的喜好與差異,而能盡量統合這一點、提出大家看了都能滿意的東西,是很困難的一件事。尤其又要能做到脫俗(就是人人皆知的東西,但這裡並沒有貶意)、就算有不少人知道還是能帶來新意的,就更難上加難了。
以我所處在的環境,可能連想到的是《只想告訴你》,或是名著改編的《青色文學系列》(因周遭很多人有這方面的接觸)。如何調整與適應環境,就是一個課題了
第三則是「代表性」。通常會成為代表名作一定會有其理由與支持者,而這點與「適眾」息息相關。在有幾個選擇的情況下,有代表性的東西也因具有名氣而比較能吸引人;反之,在總不太能找到適眾物的時候,從代表性著手或許也是一個好方法。有時候是互相搭配,但也有時候會與「適眾」有所衝突,在這之中的取捨也是一道難關,端看個人判斷了。
(三)理由
這點至關重要,卻常被很多人忘掉。「你為什麼要推廣這件事物?」在冷靜之中,從這一點可以判斷一個人的熱情到什麼程度。必須要有一個自身的理由,或總感覺不推不行的使命感,方能讓人信服。理由可以大可以小,但不能沒有。
以拙者想推薦《神之雫》為例,拙者最一開始會下手的點,會從「誇張」開始。「因為『誇張』,而產生出世界萬千風情。以藝術性的闡述來表達葡萄酒,不僅一口氣拓展了深度與廣度,更讓人感到新奇有趣,能將葡萄酒比喻成不死鳥或是埃及豔后,是從未想過的手法。」像這樣,雖然還有眾多的點,像這樣淺顯易懂的理由再加上實例,說服力會增強,別人的興趣也會提高吧。當別人饒富興致想聽下去時,就可以舉出「這部作品對社會的影響」、「與人生息息相關」等等有點八股卻有趣的重點了。
(四)對照組與舉例
這個乍看之下可能覺得奇怪,但其實就是將你想推廣的東西比喻為「大家都知道的東西」。藉由這樣的方式可以很快速地幫大家理解並產生興趣。好比說,我想推薦「Perfume」這個團體,我可能會比喻成臺灣的「S.H.E.」。不僅擁有很高的影響力,也是流行音樂女子三人團體。
當然,風格與走向是差非常多的,這時候在適當地加上說明:「她們是電音系的,然後以舞步非常特別有趣聞名」等等,以補充來構築別人對她們的印象;最好再來個有名的、如上述「代表性」或話題性高的作品,比如「ねぇ」這首歌的PV,聽眾應該很快就會了解這是什麼樣的團體了。
在有對照組跟實際演出等例子下,觀眾就能很快進入狀況。不過要是找到不合重點的比喻,或許也只是事倍功半;如果在這方面多多努力,對於重視娛樂效果的興趣可能更有猛烈的加強功效。
以上四點淺薄心得可供參考。我想我們在推薦某件事物時可以倚照上面的幾個要點,很快地讓人家知道我們在推薦什麼、我們想推薦的點在哪。
但有時候情況會比較特殊,比如有某些專題課程、或是想被推薦的人有某個目標屬性、甚至是需要比較有領域深度(也就是對於某次文化來說比較專門性)的作品,這個時候還能再提供兩點給予參考。
(五)按照要求來搜尋與推薦
這是一個很簡單的道理:比如說我想看百合向作品,那麼你要推《範馬刃牙》給我嗎?在這之中需要學習的是廣度;更夠推出多少東西來、能夠多符合別人的期待,正是需要精進的目標吧。
當然有時候有一些沾邊也能提供很大的趣味性。比如說現在正在上經濟學等商業相關課程,從背包中悄悄拿出《狼與辛香料》,並介紹、解釋作品中關於鬥智方面的商業趣味,把某些東西跟課堂上所學的做結合,應該很是能在大家心中留下深刻印象。
(六)生活上的學術性
這即是做為一個推薦者,能否透徹自己所薦的「決勝點」;也是作為次文化整體中的一員,能給對方多大Critical傷害值的重點。
多數次文化常被認為「不入流」的原因之一,即是因為多數的人並未曾接觸過其深度層面,只以其圈中人表面的行動特徵來對照本身生活圈、進而判斷其優劣高下。為了不落人口實、也為了豐富主體本身的多元與層次,給予其一個近似於研究之後得出的結論是必須的。
從自身的專門就可以來玩味作品,不需要再去多研究裡面的專業知識或是非得要像影評般解析角色或情節或社會影響等等。研究歷史的人大可以就將與漫畫界有關的歷史事件整理並與時代特色做結合;研究食品的人更可能從漫畫中找尋到自己的料理新點子,這些可能性是最為珍貴的資產了。當然,若能全面性地結合,那自然就成一家之言,而成為作品詮釋的新生果實。
更重要的是在這之中的過程。在反覆不斷的咀嚼中,更深一層地發現喜愛之物的菁華,然後益發地更加珍惜它,從而抓住核心、可以用最全面的角度來對待它,才是鑽研某件事物的樂趣所在。
這樣子緊密結合進自己生活中的學術性,在推薦任何東西上都會成為無比的利器。
若是拿幾天前我所用來發表的、有關「人工語言」的簡易報告,應可以作為一個小小例子。
背景是在跟語言有些關係的課堂上,著眼於這點,我想即便稍微轉換方向、加點油添點醋,應該也能夠盡興,畢竟這主題我也覺得挺有趣的,於是便有了以「國際輔助語」、「架空語言」兩大主線來進行的構想。前半段是導引與激發興趣、後半段則是我個人想介紹給大家的有趣地方。
然而報告當時實際上因為時間被迫縮短,使很多地方只能草草跳過。迫於時間壓力,「冷靜」雖然維持住,卻因為趕著而沒將「理由」給說明清楚,而變成單單只是個普通的自由研究。在「內容」方面三個主題性我盡量都達到了,卻少了跟課堂上所學的「對照」與「需求」,顯得抓沒到重點。整個報告下來我自己也不滿意,更沒有讓大家相當了解其樂趣所在。像這樣的推廣就顯得可惜了
以上淺淺數言,只望能為諸位同好提供一個重新思考的機會,並期待可以指引一個簡單的方向罷了。若能讓人覺如虎添翼,那也確是我欣慰的事情了。
那麼,這兩位同學報告的題目是什麼呢?是《銀魂》以及《Fate/Zero》。
極其冗長的報告聽到最後不僅沒聽出重點,說實在地我一半就開始渙散、做自己的事情了......(小朋友不要學這種壞習慣喔!人家的報告要好好聽完喔!)
雖然可以感受到她們的熱情,卻不知道為什麼心裡會產生強烈的抗拒感。或許是因為過於露骨的關係,當兩位在臺上滔滔不絕地講述角色與劇情(還有細部設定)時,一方面是有被強迫推銷的厭惡感,二方面是讓人提不起勁、進不去那個世界。而第三,是意識到了「御宅族」這個敏感的身分問題。
這個所謂的「敏感」,我想正是臺灣社會一切次文化身分認同與社會價值觀的歸結點。
臺灣文化的淺薄是雙面刃,當媒體以宅男宅女(或某P大說的韓流迷妹)之意取悅大眾而讓社會產生怪奇的價值觀時,竟意外地這種帶有歧視意味的觀點也會像翻棋般在適當的解說與群體壓力下被消融。除了淺薄外,土根性的臺灣同理心精神也是其推手之一。敏感其實是可以靠努力解決的。但這扯遠了。
在次文化依舊處在打壓的情況下,猛烈過甚的愛好推廣在大眾心態中顯得不倫不類,更難以入耳傾聽,遑論了解。就連本應站在同一陣線的我都沒能支持這兩位,別說是其他還不甚清楚的同學。
(《御宅學入門》,不過岡田的書似乎都沒有要讓外界人看懂的意思......?)
我曾不斷思考要如何編出一本近似於「御宅作品入門」的小書,甚至確實是有如果編得出來想拉去同人場賣或是在學校開講座推廣之類的想法。期許這本書可以讓完全沒有接觸動漫文化的人在短時間內抓到要領。會不會喜歡上是另一回事,但閱讀之後能有所收穫、得到樂趣、能比較全盤地去了解御宅文化甚至更廣泛的網路族群文化,進而不會排拒,則是本書的宗旨了。
但要做到這麼個回事,勢必需要某部份的作為。在有這些條件的情況下,推廣起來才能得心應手,讓人可以不受到意識與情緒的影響來真正了解內容物。雖然我想遠不及報告與演講的參考書,但憑藉自己的經驗,以下是我所認為的幾個要點:
(一)冷靜
不論做什麼,冷靜真是第一要務。但這並不是以好像在講一個平淡無奇的報告般的語氣把想表達的說出來。冷靜的目的在於隱藏過於露骨的強迫推銷,於此同時也比較能掌握自己的條理。次文化間的互斥現象最主要的原因就在於瘋狂似地把自己想說的一股腦都說出來後卻毫無建設性,別人根本不曉得你要講什麼、你在講什麼。
那種過於直接的態度在部分人眼中或許是純真,但我想對很多人來說是很痛苦的。不冷靜後彼此次文化間的碰撞、或是看貶,都會比較容易發生,長遠下來會更加深對立(應該還是很多人還在搞潮與宅之類的)。冷靜,而冷靜才有辦法想想之後的這幾個要件。
(二)「綱要」、「適眾」、「代表性」
這三點則是針對於推廣內容的一些建議,首先是「綱要」這一點。將數千字的長篇文章以150到180字簡明扼要地說明是拙者最近這段日子一直在接受的訓練。簡潔明快地說明一件事並不簡單,但成效顯著。
在沒給任何背景條件下,貿然地跟別人談起「聖杯戰爭」、「中二病」、「阿部」等等團體語、隱語,聽眾聽不懂理所當然,也可能催生厭惡之心。當然還一一介紹角色跟由來跟功績,就更顯得冗長,尤其是在沒有直接的影片輔助的情況下,聽來是會覺得枯燥無味的。
如果能夠清楚說明,也有時間使聽眾吸收、進入情況,那當然內容就可以深入一些,但緊抓綱要不放我想絕對是有幫助的。
第二是「適眾」。這點是我面臨的一個難關。對每個人來說多少都會有對於作品的喜好與差異,而能盡量統合這一點、提出大家看了都能滿意的東西,是很困難的一件事。尤其又要能做到脫俗(就是人人皆知的東西,但這裡並沒有貶意)、就算有不少人知道還是能帶來新意的,就更難上加難了。
以我所處在的環境,可能連想到的是《只想告訴你》,或是名著改編的《青色文學系列》(因周遭很多人有這方面的接觸)。如何調整與適應環境,就是一個課題了
(找淺香導《人間失格》實在是絕妙)
第三則是「代表性」。通常會成為代表名作一定會有其理由與支持者,而這點與「適眾」息息相關。在有幾個選擇的情況下,有代表性的東西也因具有名氣而比較能吸引人;反之,在總不太能找到適眾物的時候,從代表性著手或許也是一個好方法。有時候是互相搭配,但也有時候會與「適眾」有所衝突,在這之中的取捨也是一道難關,端看個人判斷了。
(三)理由
這點至關重要,卻常被很多人忘掉。「你為什麼要推廣這件事物?」在冷靜之中,從這一點可以判斷一個人的熱情到什麼程度。必須要有一個自身的理由,或總感覺不推不行的使命感,方能讓人信服。理由可以大可以小,但不能沒有。
以拙者想推薦《神之雫》為例,拙者最一開始會下手的點,會從「誇張」開始。「因為『誇張』,而產生出世界萬千風情。以藝術性的闡述來表達葡萄酒,不僅一口氣拓展了深度與廣度,更讓人感到新奇有趣,能將葡萄酒比喻成不死鳥或是埃及豔后,是從未想過的手法。」像這樣,雖然還有眾多的點,像這樣淺顯易懂的理由再加上實例,說服力會增強,別人的興趣也會提高吧。當別人饒富興致想聽下去時,就可以舉出「這部作品對社會的影響」、「與人生息息相關」等等有點八股卻有趣的重點了。
(四)對照組與舉例
這個乍看之下可能覺得奇怪,但其實就是將你想推廣的東西比喻為「大家都知道的東西」。藉由這樣的方式可以很快速地幫大家理解並產生興趣。好比說,我想推薦「Perfume」這個團體,我可能會比喻成臺灣的「S.H.E.」。不僅擁有很高的影響力,也是流行音樂女子三人團體。
當然,風格與走向是差非常多的,這時候在適當地加上說明:「她們是電音系的,然後以舞步非常特別有趣聞名」等等,以補充來構築別人對她們的印象;最好再來個有名的、如上述「代表性」或話題性高的作品,比如「ねぇ」這首歌的PV,聽眾應該很快就會了解這是什麼樣的團體了。
在有對照組跟實際演出等例子下,觀眾就能很快進入狀況。不過要是找到不合重點的比喻,或許也只是事倍功半;如果在這方面多多努力,對於重視娛樂效果的興趣可能更有猛烈的加強功效。
以上四點淺薄心得可供參考。我想我們在推薦某件事物時可以倚照上面的幾個要點,很快地讓人家知道我們在推薦什麼、我們想推薦的點在哪。
但有時候情況會比較特殊,比如有某些專題課程、或是想被推薦的人有某個目標屬性、甚至是需要比較有領域深度(也就是對於某次文化來說比較專門性)的作品,這個時候還能再提供兩點給予參考。
(五)按照要求來搜尋與推薦
這是一個很簡單的道理:比如說我想看百合向作品,那麼你要推《範馬刃牙》給我嗎?在這之中需要學習的是廣度;更夠推出多少東西來、能夠多符合別人的期待,正是需要精進的目標吧。
當然有時候有一些沾邊也能提供很大的趣味性。比如說現在正在上經濟學等商業相關課程,從背包中悄悄拿出《狼與辛香料》,並介紹、解釋作品中關於鬥智方面的商業趣味,把某些東西跟課堂上所學的做結合,應該很是能在大家心中留下深刻印象。
(六)生活上的學術性
這即是做為一個推薦者,能否透徹自己所薦的「決勝點」;也是作為次文化整體中的一員,能給對方多大Critical傷害值的重點。
多數次文化常被認為「不入流」的原因之一,即是因為多數的人並未曾接觸過其深度層面,只以其圈中人表面的行動特徵來對照本身生活圈、進而判斷其優劣高下。為了不落人口實、也為了豐富主體本身的多元與層次,給予其一個近似於研究之後得出的結論是必須的。
從自身的專門就可以來玩味作品,不需要再去多研究裡面的專業知識或是非得要像影評般解析角色或情節或社會影響等等。研究歷史的人大可以就將與漫畫界有關的歷史事件整理並與時代特色做結合;研究食品的人更可能從漫畫中找尋到自己的料理新點子,這些可能性是最為珍貴的資產了。當然,若能全面性地結合,那自然就成一家之言,而成為作品詮釋的新生果實。
更重要的是在這之中的過程。在反覆不斷的咀嚼中,更深一層地發現喜愛之物的菁華,然後益發地更加珍惜它,從而抓住核心、可以用最全面的角度來對待它,才是鑽研某件事物的樂趣所在。
這樣子緊密結合進自己生活中的學術性,在推薦任何東西上都會成為無比的利器。
若是拿幾天前我所用來發表的、有關「人工語言」的簡易報告,應可以作為一個小小例子。
(若說Saussure催生了現代語言學,那J.R.R.Tolkien就是架空語言創造者中權傾一時的霸主)
背景是在跟語言有些關係的課堂上,著眼於這點,我想即便稍微轉換方向、加點油添點醋,應該也能夠盡興,畢竟這主題我也覺得挺有趣的,於是便有了以「國際輔助語」、「架空語言」兩大主線來進行的構想。前半段是導引與激發興趣、後半段則是我個人想介紹給大家的有趣地方。
然而報告當時實際上因為時間被迫縮短,使很多地方只能草草跳過。迫於時間壓力,「冷靜」雖然維持住,卻因為趕著而沒將「理由」給說明清楚,而變成單單只是個普通的自由研究。在「內容」方面三個主題性我盡量都達到了,卻少了跟課堂上所學的「對照」與「需求」,顯得抓沒到重點。整個報告下來我自己也不滿意,更沒有讓大家相當了解其樂趣所在。像這樣的推廣就顯得可惜了
以上淺淺數言,只望能為諸位同好提供一個重新思考的機會,並期待可以指引一個簡單的方向罷了。若能讓人覺如虎添翼,那也確是我欣慰的事情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