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村上春樹的「走ることについて語るときに僕の語ること」(中譯本《關於跑步,我說的其實是......》,時報出版)的某篇開頭中,曾明確地指出這樣的一句:
「對小說家來說最重要的資質,不用說,就是才能了。完全沒有文學上的才能的話,就算拼死命努力也難以成為小說家吧?!?br>
在本篇中,他其實最後要表達的是,如果沒有能專注在寫作上的集中力與持續寫上數年的持久力,就算再有才能也發揮不了。
然而他並沒有否定「才能」的存在價值。
「才能」這個主題風行久遠、四處可見。換句話說,這是描寫所謂「人類」一詞時不可或缺的素材。而與其相互對應的詞則應是「努力」?!覆拍堋?、「努力」,兩個詞組共構很多作品的中心主線,尤其是少年向的作品中,更常有奮進派(多是主角)與天才派(不是反派就是被主角吸引的配角)之間的對立?;蚍催^來,天生好命(才能)的主角雖一事無成,但可與拼命三郎的超高手達成某種平衡對抗的狀態,故事由此發展下去。這些都是很常見的情節。
在這樣子所營造出的兩極中,多半都是要傳達「努力向上就有好成績」如此這般具有某種教育理念的觀念。我們從小就理所當然地覺得「他好會讀書喔!一定是每天都很努力!」「他直笛吹得好好喔!一定每天都在家練習」,凡事努力向上,積極進取總能有一席之地的。我們都這麼想著。
而我們也覺得天才總是趾高氣傲,狗眼看人低。好吧就算是個好好先生小姐,「只要我努力總有一天會超越你的!」,這類臺詞反覆出現在各大作品中。去你的,「小時了了,大未必佳」,天才不食人間煙火不知人間疾苦,尤其不知苦於不怎麼能爬上去的人的心情。我們也總是這樣想著,把「天才」排除在認真奮鬥的框架外。
不過那道理只是在很久以前或許還行得通。應該每個人都心知肚明才是。
正因為「努力」這一個概念在經過層層傳播後深植心中,多數的人都早已對「做事需努力」的道理了然於胸,而不論是否有才能。這是一個普世價值。
在《水星領航員》的四葉草一篇中,晃在解決才能困擾時用「努力的才能」一詞找尋到自己的方向,而在這之後她成為了三大領航員。但或許可以說可惜的是,「努力的才能」是像集中力與持久力一般,是一個後天養成的技能。這也代表著任何人只要想都可以做,包含天才們。
而更令人垂頭喪氣的是,或許所謂的「天才們」比所謂的「一般人」還更了解努力的意義、更懂得努力的撇步,他們的「努力的才能」還比一般人更高。相合層疊,這種簡單的算式誰都看得出來。
於是乎又回到原點。當所有人都在努力奮鬥,其成果卻終究決定在才能的程度差異。愛迪生的"Genius is one percent inspiration and 99 percent perspiration."似乎不成比例。一階怨過一階,每個人都厭惡起比自己更有才華的人,一般人對天才、天才則對超天才。
在這種情況下,「黑輕音」於焉誕生。
作者TK若是將其自身心路歷程壓縮進作品中,則對照他的經歷好像也可以理解。不過在他的作品中並沒有救贖這玩意兒。正如諸多討論串所整合的結論,澪是「不服輸者」。不願承認才能的力量、不願承擔期望落空的壓力,最後爆發回醒時早已消磨了青春歲月。梓為「不自量力者」,仰望唯的才華、想追及前輩,汲汲營營卻只能站在街角賣藝,而此時唯早已是巨星。
律為「放棄者」,明白實力差距,早早跳脫競爭圈。心中其實不認同,卻將表面的完好氣氛引以為樂,有些逃避面對現實的心態。紬作為「旁觀者」,她有近十年的努力不懈,卻乾脆俐落地遠遠逃開了,以免使自己崩潰。雖有著完美人生,但內心的觸動應是存在的。憂則是無才能者的「自虐心態」;始終未出場的和,則可能是唯一的「聰明人」:無視了才能,而到了無機質(無感情)的場所去了。
而「天才」呢?猶如作者的咒詛一般,甚至就連唯最後也並沒有邁向了光明未來,而是墮進可悲的醜陋的死亡之中。她天生麗質,卻沒有那個最重要的導火線:「努力的才能」。世界上成功者只限於有才發憤的人,其餘皆是不起眼的路邊小草,曇花一現或是永遠埋沒。
澪看清自己「普通」的現實後,走上新的人生;梓選擇了相關事業,默默地讓自己成為還抱有一點小小安慰的普羅大眾。圍繞才能,每個人皆萬般無奈。
這是「才能之網」。鬥爭本能為決一高下而生,面對才能的態度是生物面對是否可以生存的態度。在比較的一瞬間,比起食慾或性慾,可否立分高下以決定誰可生存的慾望,更加地根植於作為生命的意識之中。取不掉這種糾結的痛苦,拙者私自將其定義為「不會來的救贖」。誰都會被套進其中,只要作為人類就永恆掙脫不開。就如大家都曾鑑賞過的《阿瑪迪斯》:平庸之人不止的嫉妒、與才華洋溢者無盡的悲劇?!覆拍堋棺屗腥嗽诤诎抵忻鳎灰娞烊铡?
得不到救贖,能做的或許也就只有找到小小的出口而已。
每個人都是獨特的。然而只要身為「社會」的一份子,求約數的情況必將接踵而來,而終究會在人們身上貼上數值化的標籤。不想去發覺也會發覺才能高下落差中的悲哀。只能像那些女孩子一樣,有些消極地認命、或是積極地跳開自己所執著的圈圈。再不然,就真的什麼都不想,完全投注在熱衷的事物中。
又或是像這樣。
「真正最出色的才能,是三十萬美元年收入也請不動的,那是一種為大家服務的力量啊。」
當才能所製造的成果是一個極遠大目標的填充物時,或許也就不太會去在意人我之間的差距吧。
拙者曾在前文中述及「蛸壷屋不了解輕音」,現今拙者依舊如此認為。然而憑藉著這樣的構想,可能也真正完成了作者本人真正想刻畫的心靈風景。在這個意義上,令人激賞。毋寧說,這是讓人發省的自述;映照你我週遭人物的寫生之作。
「對小說家來說最重要的資質,不用說,就是才能了。完全沒有文學上的才能的話,就算拼死命努力也難以成為小說家吧?!?br>
在本篇中,他其實最後要表達的是,如果沒有能專注在寫作上的集中力與持續寫上數年的持久力,就算再有才能也發揮不了。
然而他並沒有否定「才能」的存在價值。
「才能」這個主題風行久遠、四處可見。換句話說,這是描寫所謂「人類」一詞時不可或缺的素材。而與其相互對應的詞則應是「努力」?!覆拍堋?、「努力」,兩個詞組共構很多作品的中心主線,尤其是少年向的作品中,更常有奮進派(多是主角)與天才派(不是反派就是被主角吸引的配角)之間的對立?;蚍催^來,天生好命(才能)的主角雖一事無成,但可與拼命三郎的超高手達成某種平衡對抗的狀態,故事由此發展下去。這些都是很常見的情節。
在這樣子所營造出的兩極中,多半都是要傳達「努力向上就有好成績」如此這般具有某種教育理念的觀念。我們從小就理所當然地覺得「他好會讀書喔!一定是每天都很努力!」「他直笛吹得好好喔!一定每天都在家練習」,凡事努力向上,積極進取總能有一席之地的。我們都這麼想著。
而我們也覺得天才總是趾高氣傲,狗眼看人低。好吧就算是個好好先生小姐,「只要我努力總有一天會超越你的!」,這類臺詞反覆出現在各大作品中。去你的,「小時了了,大未必佳」,天才不食人間煙火不知人間疾苦,尤其不知苦於不怎麼能爬上去的人的心情。我們也總是這樣想著,把「天才」排除在認真奮鬥的框架外。
不過那道理只是在很久以前或許還行得通。應該每個人都心知肚明才是。
正因為「努力」這一個概念在經過層層傳播後深植心中,多數的人都早已對「做事需努力」的道理了然於胸,而不論是否有才能。這是一個普世價值。
在《水星領航員》的四葉草一篇中,晃在解決才能困擾時用「努力的才能」一詞找尋到自己的方向,而在這之後她成為了三大領航員。但或許可以說可惜的是,「努力的才能」是像集中力與持久力一般,是一個後天養成的技能。這也代表著任何人只要想都可以做,包含天才們。
而更令人垂頭喪氣的是,或許所謂的「天才們」比所謂的「一般人」還更了解努力的意義、更懂得努力的撇步,他們的「努力的才能」還比一般人更高。相合層疊,這種簡單的算式誰都看得出來。
於是乎又回到原點。當所有人都在努力奮鬥,其成果卻終究決定在才能的程度差異。愛迪生的"Genius is one percent inspiration and 99 percent perspiration."似乎不成比例。一階怨過一階,每個人都厭惡起比自己更有才華的人,一般人對天才、天才則對超天才。
在這種情況下,「黑輕音」於焉誕生。
作者TK若是將其自身心路歷程壓縮進作品中,則對照他的經歷好像也可以理解。不過在他的作品中並沒有救贖這玩意兒。正如諸多討論串所整合的結論,澪是「不服輸者」。不願承認才能的力量、不願承擔期望落空的壓力,最後爆發回醒時早已消磨了青春歲月。梓為「不自量力者」,仰望唯的才華、想追及前輩,汲汲營營卻只能站在街角賣藝,而此時唯早已是巨星。
律為「放棄者」,明白實力差距,早早跳脫競爭圈。心中其實不認同,卻將表面的完好氣氛引以為樂,有些逃避面對現實的心態。紬作為「旁觀者」,她有近十年的努力不懈,卻乾脆俐落地遠遠逃開了,以免使自己崩潰。雖有著完美人生,但內心的觸動應是存在的。憂則是無才能者的「自虐心態」;始終未出場的和,則可能是唯一的「聰明人」:無視了才能,而到了無機質(無感情)的場所去了。
而「天才」呢?猶如作者的咒詛一般,甚至就連唯最後也並沒有邁向了光明未來,而是墮進可悲的醜陋的死亡之中。她天生麗質,卻沒有那個最重要的導火線:「努力的才能」。世界上成功者只限於有才發憤的人,其餘皆是不起眼的路邊小草,曇花一現或是永遠埋沒。
澪看清自己「普通」的現實後,走上新的人生;梓選擇了相關事業,默默地讓自己成為還抱有一點小小安慰的普羅大眾。圍繞才能,每個人皆萬般無奈。
這是「才能之網」。鬥爭本能為決一高下而生,面對才能的態度是生物面對是否可以生存的態度。在比較的一瞬間,比起食慾或性慾,可否立分高下以決定誰可生存的慾望,更加地根植於作為生命的意識之中。取不掉這種糾結的痛苦,拙者私自將其定義為「不會來的救贖」。誰都會被套進其中,只要作為人類就永恆掙脫不開。就如大家都曾鑑賞過的《阿瑪迪斯》:平庸之人不止的嫉妒、與才華洋溢者無盡的悲劇?!覆拍堋棺屗腥嗽诤诎抵忻鳎灰娞烊铡?
(咱們神童)
得不到救贖,能做的或許也就只有找到小小的出口而已。
每個人都是獨特的。然而只要身為「社會」的一份子,求約數的情況必將接踵而來,而終究會在人們身上貼上數值化的標籤。不想去發覺也會發覺才能高下落差中的悲哀。只能像那些女孩子一樣,有些消極地認命、或是積極地跳開自己所執著的圈圈。再不然,就真的什麼都不想,完全投注在熱衷的事物中。
又或是像這樣。
「真正最出色的才能,是三十萬美元年收入也請不動的,那是一種為大家服務的力量啊。」
--《池袋西口公園8 非正規反抗》
當才能所製造的成果是一個極遠大目標的填充物時,或許也就不太會去在意人我之間的差距吧。
拙者曾在前文中述及「蛸壷屋不了解輕音」,現今拙者依舊如此認為。然而憑藉著這樣的構想,可能也真正完成了作者本人真正想刻畫的心靈風景。在這個意義上,令人激賞。毋寧說,這是讓人發省的自述;映照你我週遭人物的寫生之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