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些時候我在閱讀一本關於時間管理的書時,作者提到了人類的腦有個奇妙的特性。
我們使用電腦的時候,為了分類各種不同的資料,多半會以資料夾區分,細心一點的人,或許還會將硬碟再做切割,好讓資料更容易一目了然,人腦亦然,當人們在生活中進行各種行為時,不管你是正在工作或是上課、娛樂或是約會、看電影或是聽音樂,所有可以接受到資訊的行為,我們的腦袋會自動把各種資訊分門別類,好讓在需要的時候,可以即時回憶起這些資訊。
不過人腦不同於電腦的地方在於,一但當有些資訊久久不用,腦袋便不會幫您保留這些資訊,作者以他的學習經驗談來說,如果你同時學習英文和日文,假設英文使用程度較頻繁,於是大部份英文相關的資訊,不管多少,腦袋都會自動幫你整理在一個暫存區,但如果日文的學習不夠持續,或是學了卻從來沒用過、沒機會、甚至再加上本身沒興趣等等的因素,腦袋就會自動判斷,這類資訊應該不是被歸類於特別重要的,一段時間之後,就會漸漸的消失在腦袋的暫存區裡。
這樣的經驗應該很多人都有過,學過或讀過的東西因為不常用或不實用,久而久之便忘記了,反之,如果是每天工作需要的東西,就算是休息了大半個月,或許會有稍微生疏,因為這樣的資訊被大腦認為是重要且持續需要使用的,所以即便隔了一陣子,也不容易輕易的就忘的一乾二淨。
這聽起來很像電腦的暫存記憶體,實際上也是類似的原理,只是電腦是使用者取決資訊捨去與否,但人腦卻是從人們的生活狀況和個性及心理因素等等來做判斷。這樣看起來,人腦的腦容量似乎不大不小,但其實人腦的腦容量,是視個人使用的程度取決,用大小這個單位來計算並不適合,而是一生中人們可以使用到腦容量的幾%恰當些。
一般來說,人們一生中會用到的是5%左右,也就是連十分之一都不到,或許正是因為這樣,所以我們有時會突然想起很小的時候的事情,這些記憶平常很模糊,但被某些事物觸動時,畫面和記憶又深刻如昨日重現。
人腦和電腦之間,似乎有異曲同工之妙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