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我回頭寫了創作挑戰。
一方面是我想看看自己學習長篇寫法後,在短篇的發揮上是否有什麼不同,另一方面就是體感上短篇真的能寫比較快,能迅速累積成就感。
而實際操作過後,稍微有了新的發現。
第一,構思的方法有所不同。
這跟過去的思考方式和現在不同有關。
以長篇企劃而言,會先從主要元素的搭配,融入角色核心理念、劇情理念等等開始構思。
如果用這種構思長篇的方式來想短篇的話,效率其實不是很好。
因為這等於想了許多東西,但實際能運用的文字卻很少,導致有點浪費。
過去我構想短篇的方式,有分成兩種。
一種為有個企劃雛形,再用尚未設定完全的角色與情節來打磨成短篇的樣子。
而另一種則是有個符合主題的畫面和點子,並用那一幕發展出故事的變化。
主軸抓在變化,也就是幕構成與段落銜接,是否能在字數內表達符合主題的重點。
兩種構思的方法有所不同,因此倘若用長篇企劃發想的形式來想短篇,就容易寫不出來。
第二,表現手法。
在長篇的學習中,我拓展了劇情意象、要素的變換等強化表現手法的能力,但這相對也需要字數支撐。
換句話說,在限定某個字數範圍的短篇,表現手法會因為光是要讓觀眾能明白故事內容就用掉一定程度的字數,加上還得考慮演出,所以容易變得固定。
以過去的文章而言,我寫短篇能愈來愈快,不過另一方面也覺得自己的呈現方式逐步變得固定,雖然我都盡量用不同方式來展現,但還是有其限度。
而這應該是在整個架構下,能達到的表現手法的限制。
第三,企劃。
短篇企劃跟長篇不太一樣,前面提到以我自己而言,會以考慮幕構成、畫面構想為主軸,而一旦想更多就會顯得浪費。這也代表在撰寫短篇時,構思企劃的能力、大範圍編織大綱的能力兩者就無法練習到。
第四,段落銜接。
雖然在銜接上,理論上故事都為精彩畫面的連接,可在短篇上,必須使它有頭有尾,因此會用適當轉場、或者段落的導入來安排,但在長篇上,倘若每一段都要加上導入和轉場就會顯得累贅。
這個現象其實也容易出現在章回更新的長篇作上。
過去我以章回為連載在撰寫故事時,基本上每一篇都會放置開頭導入、段落轉場。
這不僅僅是為了讓隔一段時間觀看的讀者能知道目前在哪裡,還包含我自己在開始寫時,會認為「從頭」寫一篇文章應該有頭有尾,所以才會採取的作法。
然而事實上,倘若是全部寫完再逐次更新的作品,每一段的導入與無謂的轉場基本都要刪去,以使其更加精煉。
儘管是差在兩行、三行這種微小的區別,可累積下來就會有許多廢字。而在每一幕當中,倘若還包括導入的那一整幕的話,涉及的段落和字數也會飛躍性增長。
這便是一次全篇寫完後發表,跟每次更新寫一章的差別。
如果要用在長篇、且完成度更高的作品,就得刪去無謂的導入與轉場。
於是,為了練習這種感覺,幾天前我所撰寫的創作挑戰短篇,刪去了中間的銜接(段落導入),並且為了將劇情轉折用演出方式更加紮實的幕呈現。
創挑主辦方雖然沒有規定字數,不過其大概是想著全文不要太多字,所以我就盡量不寫環境描述、角色外觀等資訊,放在呈現劇情骨架上。
不要銜接的轉場,其重點在於每一幕的意義是否明確。
倘若單一幕傳達的意義完整,那麼讀者明白之後切換到下一幕就不會有空白感。
以前看到許多別人的故事同樣直接切換卻有空白感,是因為段落文意與情緒未完,或者沒有讀者預期的精彩段落或衝突,才會造成的讀者負面感受。
順帶一提,過去我舉辦短篇創挑活動時,一向寫長篇的作者比較難發揮,我當時不太明白這件事是什麼原因造成的。
當然熟練度、技術方面會有差,但感受上、思考上是否有什麼不同,這便是我想探討的部分。
如果要舉例的話,大概是要一個偶像企劃的製作人,這次忽然要他負責決定偶像身上要穿什麼款式的衣服與造型吧(笑)。
倘若是平時有在研究偶像衣服的人能很快反應,但一向從大方面著手的人就必須花點時間,可能是需要時間得到相關知識和技術,也可能是要改變思考方式才能做到。
當然,這一次除了刻意不寫環境描述、角色外觀,我在寫的時候也覺得自己整體的行文有所退步。畢竟我一段時間沒寫正文,果然還是會有手感上的區別。
嗯,等之後再慢慢練回來。
先以大方向為主,進行故事核心的強化。
而其實從創挑字數的限制、規定的主題與引導文,就能稍微看出創挑主對於字數的掌握和感覺有多少(這當然不是指我這次參加的,畢竟她沒規定字數)。
所以當我看到某些創挑要用幾百字到一千字刻畫角色的變化,或者呈現複雜的主題,我就會想著這種字數根本不可能辦到啦(笑),就算勉強也只會寫得零零散散,那就乾脆不參加了。
大概是這樣,可以給大家做個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