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TH官方钱包

前往
大廳
主題

【閱讀筆記】《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師》

紫色的二氧化硅 | 2024-11-19 07:06:12 | 巴幣 2 | 人氣 40

目錄



【作者】Robert de Board
【譯者】張美惠
【類型】社會學、心理學
【出版日期】2022/01/26
【個人推薦】?????
博客來

這本老少咸宜、令人愉悅的作品,角色取材自英國經典童話《柳林中的風聲》,作者將心理治療過程運用在動物主角們身上:主角蛤蟆先生因為憂鬱癥而離群索居,好友河鼠、鼴鼠和老獾擔憂他可能會做傻事,大力慫恿他去找心理諮商師蒼鷺。蒼鷺運用溝通分析(Transactional Analysis)協助蛤蟆先生面對內在小孩和成人,學會分析自己的感覺,發展情緒智商。到了書末,他恢復了以前的開朗,展開全新的旅程。
故事中涵蓋憤怒、潛意識、自我審判、兒童的自我狀態、父母的自我狀態、成人的自我狀態,適應性兒童、挑剔型父母、共謀、情商等心理學理論。將心理知識巧妙融入故事情節,解析20多個心理學專業名詞、可說是展現心理諮商療程的標準範本。



*一般大家所說的心理師是心理師,不是‘心理醫生’(根本沒有這個職業),我們口中可以開藥的‘心理醫生’,其實是精神科醫生,和心理師是有一定程度上的差別。身體的病痛有醫生可以治療,心裡的創傷卻是無藥可醫,除非自己願意跨過去。(因此若在網路上看到有人自稱是某某某心理醫生,這種人百分之百是騙人或是半吊子!)

——概念來自身邊有一個整天到處去上課的心理師的人



  • 老實說,當事人沒有意願接受協助,你把他捆綁過來,再厲害的助人者也常愛莫能助。
  • 如果在你的生活中,能找到如心理師一樣的人與你聊聊,讓你感受到被理解、被接納,同時能拓展你的覺察、增進對自己的理解,並因此更有力量做出新的選擇,那你真的不用來找心理師。
  • 心理諮商重視的——當事人得為自己的人生負起完全的責任。
  • 心理諮商不是個愉快的對談過程;你可能要去觸及那些令你感到痛苦的情感、想法或回憶。然而,你願意投入越多,你越能從心理諮商中獲益。



【Chapter 3:初見諮詢師】

  • 諮商師使用「合作」這兩個字,表示接下來不管發生什麼事,蛤蟆都必須積極參與。所有這些要求,都和他原先的心態差太遠了,他以為只是等著某人告訴他怎麼做就好了。這些想法讓人不安,但同時讓人興奮——也許,他真的能夠靠自己摸索出擺脫痛苦的辦法來。
  • 蒼鷺停下來,直視蛤蟆的眼睛說:「蛤蟆先生,如果我不相信每個人都有能力變得更好,我就不會做這一行了。我並不是說情況一定能改善,但我可以向你保證,你會擁有我百分之百全心全意的關注,我也希望你對諮商是全心投入的。如果我們倆都這樣一同努力,就可以期待正向的結果。但歸根究柢,這一切還是取決於你自己。」
  • 顱相學認為可以通過測量人的頭顱來判斷人格,不具備科學性。但曾對心理學發展有過積極作用。



【Chapter 4:抑鬱的原因】

  • 諮商師說:「我換個方式問好了,假設我們有一種溫度計可以測量你的感覺,上面的刻度從一到十。一分表示感覺糟透了,甚至想要自殺。中間是五分,表示感覺還不太差,十分表示很幸福。」



【Chapter 5:成長的寓言】

  • 不知為什麼,蒼鷺傾聽並且不斷地提出問題刺激他的方式,使得蛤蟆察覺到自己的種種想法和感受。漸漸地,他學會探索與檢視自己,以前他根本想不到要這樣做,換句話說,蛤蟆開啟了學習模式。
  • 兒童自我狀態是由我們童年殘留的遺跡所構成,包含我們小時候經驗過的所有情感。別忘了,我們出生時只有幾種非常基本的情緒。幼年時,這些基本情緒逐漸發展成更細膩、複雜的行為模式,這些行為模式成為自我的核心,融為自身的一部分,定義了我們一生的行為。其後當我們每個人碰到不一樣的情形與場景時,就會激發我們的基本行為模式,讓我們自動做出反應,所以我們會和小時侯一樣去感覺與行動。具體的情形和場景因人而異。
  • 我們與生俱來這些基本的情緒,有點類似紅、黃、藍三原色,對所有的嬰兒來說都是類似的。但隨著個體開始發展的時候,我們的情緒與反應都會變得越來越個人化,正如這幾種基本原色混合在一起,就會產生各式各樣微妙的色調與色差。
  • 人們會進入兒童狀態,他們的感受與行為都與小時候的自己如出一轍,這與實際年齡無關。
  • 多數父母都是盡最大的努力來養育孩子,很少有父母要故意傷害自己的孩子。但父母也是人,不可避免地會將觀念與行為傳遞給下一代,就像他們必然會將自己的基因傳給子女一樣。所以子女要學會的是,如何因應與避免受到不好的影響。
  • 每個嬰兒都必須學習調整他的基本行為,來應對自己所處的初始狀況,這種調適就成為日後成長與發展其他行為的基礎。當然,人生階段還會受其他事件影響,但這些早期的經驗會形塑出人格的雛型,那是我們永遠無法否定或忘記的。
  • 每個人都會因為某些話語或場景而觸發童年的感受。我想對多數人而言,最容易引起這種感覺的共同名詞是『牙醫』吧。



【Chapter 6:探索童年】

  • 瞧,你悲傷的原因是真實可見的:你想起那些不快樂的時光,自然會產生悲傷、不快樂的情緒,所以你哭了。你是否能接受這樣的解釋?我相信你一定不喜歡,但如果你要增進對自己的瞭解,就要跟自己的情緒做連結,並理解這些情緒。如果你否認它們,無論是無視還是壓抑的方式,結果就像截肢,就如身體某個重要的部位被切掉,你在某種程度上變成了一個殘缺的人。
  • 對多數人而言,成長的本質就是逐漸減少倚賴,最終切斷倚賴關係,如此才能成為獨立自主的個體。但很少有人能完全達到這點,有些人只能部分達成,很多人則會倚賴一輩子。



【Chapter 7:憤怒的表現】

  • 蛤蟆突然領悟了一件事:老獾永遠無法當諮商師,因為他從來不會傾聽。
  • 確實。蛤蟆,你發現了嗎?你自己找到答案了!你和很多人一樣,學會以非攻擊性的方式發怒。你讓自己的怒氣慢慢地、和緩地、幾乎無法察覺地釋放,以免讓任何人不快。



【Chapter 9:秘密協議】

  • 當我們處於父母狀態,我們的行為就像父母一樣。別忘了,父母是我們最早接觸的人,對我們的影響難以估計。父母狀態涵蓋自出生以來,從父母那裡學到的所有價值觀和道德觀,也包含我們人生的評判標準,左右我們對於好與壞、對與錯的判斷。這些價值觀源自父母,所以父母是最能影響我們行為的人。我們童年的生活受到父母的言行舉止形塑,因此我們一輩子都不可避免地受到影響。
  • 我們絕不是父母的翻版。我們雖深受父母的影響,卻又因每個人自身的獨特性而不致成為父母的複製品,而是獨一無二的個體。
  • 困擾通常是學習過程的第一階段,那是因為固定的界限開始被打破,你看到新的資訊,對你既有的信念與行為構成挑戰。由此產生的焦慮是讓你改變的動力,也可能會開啟你的創造力。
  • 再沒有一種批評?自我批評更強烈,也沒有任何法官?自己更嚴苛。



【Chapter 10:午餐聚會】

  • 他想起蒼鷺關於共謀的說法:「偷偷地或無意識地配合別人」。



【Chapter 11:蛤蟆先生的選擇】

  • 我們稱為成人狀態,加上它,這樣便構成完整的三種自我狀態:父母、成人、兒童,這三種狀態構成你的人格結構。
  • 成人自我狀態(Adult Ego State)指我們能以理性、不情緒化的方式,來處理當下發生的真實狀況。
  • 唯有在成人自我狀態下,我們才能對自己有新的瞭解。
  • 在兒童狀態下,你會體驗到童年的感受,包括好的、壞的。你會重演過去的情況,體驗過去的情緒,但完全無法學到新的東西。
  • 當你處於父母狀態,基本上你會批評或教育別人。無論是哪一個,你都是在言行重複你從父母那裡學來的觀念與價值觀,而且想要表現或說給別人知道,讓別人接受你的想法。這種確信無疑的狀態,是沒有空間容納新的知識或觀念,因為舊的知識與觀念牢不可破。這就是為什麼光靠爭論並不會改變一個人的想法,只會更執著於自己的觀點。
  • 我不相信任何人能讓我們產生任何感覺,除非是使用武力和威嚇。歸根究柢,我們的感覺是自己選擇的,我們選擇要生氣或悲傷。



【Chapter 13:人生座標與心理遊戲】

  • 蛤蟆認定,所謂活得真實,就是誠懇地回應當下的需求,如此便能打破從童年延續的因果循環,讓真實的自我擺脫過去的束縛,在自由中成為真正的自己。



【Chapter 14:贏了遊戲,輸了自己】

  • 這些觀念不是拿來給別人貼標籤,攻擊或羞辱人的,只是用來理解行為,尤其是理解自己的行為。

我不好,你好
  • 這代表一種人的行為態度,這種人對自己評價較低,認為別人都比自己好。
  • 低自尊的人通常覺得命運之神給他一副很差的牌,卻給別人比較好的牌。一般而言,這種心理地位的人覺得自己是受害者,所以他們就會玩那些把自己變受害者的遊戲。
  • 有些人會竭盡所能地選擇記住那些悲傷和不愉快的事,而忘記或忽略美好的時光。
  • 『無論我做什麼都要愛我』。有些人會有意無意惹上麻煩,就只是想看看別人能寬容到什麼程度,什麼時候會排斥他們,然後他就可以說:『瞧吧,我早就說過你會這樣對我,證明我就是這麼差勁愚蠢。』這一類的話。

【我好,你不好。
  • 這類人通常會在遊戲中發怒,或至少批評或批判別人。這種心理地位的人往往能?居有權有勢的位子,也就可以大玩特玩這類遊戲。
  • 通常會在職場上玩這種遊戲。首先,某人犯了錯,你可以想像這種事經常發生。然後上司注意到了,把那個犯錯的下屬叫進來憤怒地指責他,小題大作,對下屬咆哮怒罵。你應該看得出來,這個遊戲讓當事人可以看似合理地發怒,從而印證了『我好,你不好』的心理地位。他們可以藉此證明兩件事:第一,別人在本質上確實無能又不可靠;第二,責備與懲罰別人是他的責任。他們會說,『不然那些人會以為犯錯沒關係。』
  • 『你為什麼總是讓我失望?』
  • 『你怎麼敢!』
  • 處於這種心理地位的人,似乎總是需要攻擊和譴責別人。
  • 這種人是迫害者,會利用每個機會製造情境來批判與處罰別人。值得探討的是,他們內在不知住著怎樣的迫害者,才會導致這種行為。
  • 這種心理地位玩遊戲的人,都應該處在父母狀態,而且永遠是批評型的父母。這種人很容易批評人,動不動就發怒,還想用不可能達到的標準來評判別人。當然,有時候他們也會假裝是關愛的父母,會說出類似:『我這麼做其實內心比你更痛』或『我這麼做是為你好』的話,但我們多半聽得出這是虛情假意。
  • 這種心理地位的人還有一件事值得注意:他們很少(甚至從來不會)沮喪。因為憤怒是抵抗沮喪的絕佳防衛。憤怒的人從來不會覺得愧疚,因為他們總是怪罪別人。他們護衛自己的方式就是將內在的恐懼投射到別人身上,這樣他們可以把對自己的怒氣轉向別人。



【Chapter 15:最後一次面談】

【我好,你也好】
  • 心理地位是動態而非靜止的狀態。你不能說『好,我到達了』,彷彿你剛征服了聖母峰一樣。當你認為自己好,也相信別人好,這需要透過行為與態度不斷地對自己與別人表現出這一點,而且這當然也無法保護你完全避開命運無情的矢石。
  • 其實是表現出一個人的信念。非常接近人道主義者(Humanist)的信念——相信自己,也相信別人,而不一定相信神或超自然的力量。

  • 一個高EQ的人是怎樣的?這種人有高度的自覺,瞭解自己的情緒。他們能管理自己的情感,能從悲傷與逆境中再站起來。也許最重要的是:他們能控制衝動、延緩滿足,從而避免倉促、考慮不周的決定與行動。
  • 高EQ的人能瞭解別人的感受,這種能力稱為『同理心』。但EQ帶來的最大能力是能夠瞭解與處理別人的情緒,因而能與別人建立良好的關係,這便帶到諮商結束前我的最後一個重點。
  • EQ讓你能進一步在自我成長與完善的路上走得更遠,因為它將帶你從獨立的個體走向共生的關係。
  • 獨立代表你以自己為榮,接受你全部的能力及與眾不同的特質,且隨時護衛新發現的自主權,就像一個國家擺脫殖民歷史獨立,這當然沒有什麼不好。共生則是體現成熟與自我接納,同時也接納別人的不同。共生才能與別人順利地互動及合作,包括社交上與工作上。
  • 諮商永遠是雙向的學習,雖然我們各自學的是不一樣的東西。

創作回應

追蹤 創作集

作者相關創作

相關創作

更多創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