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Chap. 6 | 顏色的屬性:色彩空間與明暗
在準備好作畫環境之後,你大概已經趁著空檔自己找一些二次元人物圖來臨摹(例如你婆),甚至試圖憑空畫出二次元人物了吧。
線稿完成之後,如何選擇顏色就成了最大難題。假如你沒有任何美術基礎,你可能會用「深」、「淺」來描述顏色,但其實這樣的概念是比較空泛的。又或許你情況好些,至少聽過光是由 RGB 三原色所構成,或者耳聞過印刷顏料會用 CMYK 來組合。然而,當我們不涉及印刷或是網頁設計需求時,這兩個系統對我們而言都沒有什麼用處。
實際上,我們畫圖的人關心的屬性應該要是這三樣:
- 色相:它比較傾向哪一種顏色?紅色?藍色?綠色?黃色?
- 明度/亮度:它的亮暗程度是多少?
- 彩度/飽和度:它有多鮮豔?是純粹的鮮豔顏色還是色彩傾向更弱的灰色?
畢竟,在了解光和物體如何作用之後,你已經認知到物體受光時會有亮暗面的分別,這個時候用明度來選擇顏色就非常重要了。
在 CSP 當中,調色盤就是使用這樣的系統。我們通常會使用 HLS 色彩空間(三角形調色盤)來調色。你可能也看過一些像 Photoshop 一樣以 HSV 色彩空間(正方形調色盤)為主的軟體,這兩種色彩空間對於彩度、明度的定義不同:前者(HLS)讓明度(lightness)和彩度感覺上更加獨立,後者(HSV)則反之,使用不同定義的明度(value)來調控顏色──如果你搞不清楚這些差異也沒關係,這兩者其實孰優孰劣都還沒有定論。
我個人會偏好使用三角形的 HLS 色彩空間,因為明度和彩度這兩個參數之間相對獨立,會比較符合一般人對於「明度」的直覺。如果是比較習慣 HSV 空間的朋友,也可以從調色盤右下角找到切換按鈕:
我會建議像上圖一樣把顏色滑桿的面板顯示出來,平常調色的時候順便觀察一下上面的 L(明度)和 S(彩度)數值,習慣之後可以更便於精準掌握顏色。
接下來看看這張圖:
一旦把這些顏色依序排在一起比較,就會變得很明顯了。除了左邊太灰的顏色難以看出它的顏色傾向之外,這裡大部分都是廣義上的紅色。你應該可以看得出來上排是明度比較高的,下排是明度比較低的;左邊是彩度比較低的,右邊是彩度比較高的。
通常的規則是受光越多的地方明度就越高,受光少的地方(包括暗面跟投影)明度就相對低,這對於大眾來說並不難理解。我們在填好底色之後,只要換個明度稍微低一些的顏色,就可以試圖依照物體的結構刻出暗面了。為了不要影響到底色圖層,我們會在底色圖層上面新增一個暗面圖層,點選「用下一圖層剪裁 / 剪裁蒙版」,在圖層列表上會出現紅色的標示。
接著把暗面的顏色上在這個獨立的圖層上面:
開啟了「用下一圖層剪裁」功能的圖層,就會被剪裁成底下圖層的形狀,就算畫出範圍也沒有關係。假如沒有開啟這功能的話,暗面圖層實際上會是長這樣:
如果有連續多個剪裁圖層,它們會繼續往下找,直到找到第一個普通圖層為止。所以下圖的高光、反光、暗面圖層,它們的顏料通通都會被限制在底色的圖層上面:
現在你應該懂了,這就是你為何一定得把底色填得紮紮實實的。把頭髮和皮膚分開來、把基礎底色和暗面分開來,這些東西就可以各自調整、不互相干涉了,非常方便。
色彩的明度變化,關係到看圖的人如何透過光線強弱來辨識物體的結構,對於塑造立體感至關重要。我們時常會提到素描關係、明暗關係、黑白灰這些詞,基本上都是在指涉同個概念。你的色相和彩度選得再差,成品或許勉強還算能看,可一旦你沒有把控好物體的明暗關係,情況就會變得非常糟糕了。
通常我們用二分法把物體切出亮暗面以後,會依照情況或需求再切分成更細的層次,可能會有亮中亮、亮中暗、暗中亮、暗中暗(甚至更多),這樣就可以表現出不同的細緻結構,例如衣服的小皺摺。
在這裡需要注意,初學階段我們寧可使用銳利的色塊畫法,不要急著用模糊工具把明暗交界線抹開,也盡量不要使用邊緣過軟、帶有漸層的筆刷,否則很容易破壞物體的明暗關係,使得你的圖片糊成一團鼻涕,比原來還更糟,關於這點我會在幾個章節之後再細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