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四氣:立夏之笠夏
我們常稱天氣狀況改變為「氣候變遷」,但「氣候」一詞更早用於表示「時節」更替。
舊曆以十二辰為一日,五日為一候,三候為一氣,三氣為一節,二節為一時,四時為一歲。現今多以「年」為計時單位,在不同朝代則有不同稱呼,《爾雅》曰:「夏曰歲,商曰祀,周曰年,唐虞曰載。」郭璞注曰:「歲取星行一次(地球繞太陽轉一周),祀取四時一終也,年取禾一熟也(小麥成熟一次),載取物終歲更始者也。」
一氣分為初候、二候、三候,此次是之前二十四氣系列靈獸的延伸──「七十二候」取自天文、氣象、物候知識,以指導農事活動之曆法,我則結合古文中的描述命名,以印象與想象設計此系列的靈獸。
二十四氣「立夏」之二候──「出蚓」!
立夏二候,蚯蚓出。
《月令七十二候集解》:蚯蚓出。蚯蚓即地龍也(一名曲蟺(ㄕㄢˋ)),《歷解》曰:陰而屈者,乘陽而伸見也。
《類經圖翼》卷一《運氣》:...二候,蚯蚓出;蚯蚓陰物,感陽氣而出。
出蚓
靈界/倮蟲門/土屬/食腐種/蟲族
藏於地底的巨形蟲族,在立夏時會到土壤淺層活動,甚至能看到土如浪般一波波滾動,但奇妙的是地表的植物卻不會受到任何傷害,由於牠們的活動有益於農事,被務農的人族視為地龍神的化身。
關於「蟺」一字的使用,在不同的讀音下其實代表不同動物,以下做個補充:
(一) ㄕㄢˋ
1. 蚯蚓之別名。環節動物門貧毛綱。體圓而細長,環節很多,鑽土成穴,使土壤疏鬆,有益於農事。《玉篇.蟲部》:「蟺,蚯蚓。」
《爾雅.釋蟲》:「螼(ㄑㄧㄣˇ)蚓,蜸(ㄑㄧㄢˇ)蠶(ㄊㄧㄢˇ)。」
《廣雅.釋蟲》:「蚯蚓,蜿(ㄨㄢˇ)蟺(ㄕㄢˋ)也。」亦稱為「地龍」、「土龍」、「曲蟮」、「蛐蟮」、「蜿蟺」。
2. 鱔魚。通「鱣」。《荀子.勸學》:「蟹六跪(ㄍㄨㄟˋ,腳)而二螯(ㄠˊ),非蛇蟺之穴無可寄託者,用心躁也。」
(二)ㄉㄢˋ
蟲名。蜂屬,尾部有毒刺,能螫人,常穴土為巢,以花蜜為食,為傳遞花粉之媒介。
《爾雅.釋蟲》:「土蠭(蜂)。」晉.郭璞.注:「今江東呼大蠭(蜂),在地中作房者為土蠭(蜂),啖其子,即馬蠭(蜂)。今荊巴間呼為蟺。」
(三)ㄔㄢˊ
蟲名。同「蟬」。
《集韻.平聲.仙韻》:「蟬,《說文》:『以旁鳴者。』《方言》:『蜩(ㄊㄧㄠˊ),秦晉謂之蟬』。或作蟺。」
(四)ㄊㄨㄛˊ
動物名。鱷魚一類之大型爬蟲類,長約二公尺餘,穴居於池沼底部,以魚、蛙、鳥、鼠為食,皮可製鼓。分布於中國長江下游、太湖流域一帶。同「鼉」。
《集韻.平聲.戈韻》:「鼉,《說文》:『水蟲。似蜥易,長大。』或作蟺鱓(鱔)。」亦稱為「鼉龍」、「靈鼉」、「豬婆龍」、「揚子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