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為一位有緣人分享:
最近跟親戚一家聚會,席間親戚很怨嘆的講到她大兒子說婚後絕對不會跟她同住。在旁的親戚兒子則解釋道:「婆媳問題是亙古難解的習題,從古至今都沒有人能解決的了,何況是我?所以我們結(jié)婚後不會跟我爸媽住,也不會跟她媽媽住,這樣的作法很公平。」。我聽了之後只是笑,內(nèi)心感嘆於現(xiàn)今社會上到處充斥著這些似是而非的言論,傳統(tǒng)新嫁娘那種「三日入廚下,洗手作羹湯,未諳姑食性,先遣小姑嘗」的謹小慎微,早已不復(fù)存在。
而那所謂的公平,就是誰都不用去跟公婆、長輩們生活,當然也就沒有所謂相處上磕磕絆絆的問題。然而父母在照顧孩子們成長的過程中,每一個年齡階段,都面臨了不同的問題與考驗,不也是迎難而上,為父母則強?臨老時,子女卻不想面對婚後與父母同住會產(chǎn)生的問題,那兩老又能跟誰去要公平呢?
世人總說「婚姻是一場賭博」,意即覓得良人或遇人不淑皆是運氣問題,而「婆媳」、「姑嫂」這個由姻親結(jié)合下所產(chǎn)生的關(guān)係,更是與婚姻幸不幸有著莫大的關(guān)聯(lián)。但熟知因果法則的人都知道,兩個不同家庭的結(jié)合,並非偶然也絕非運氣,是一條條待成熟的因果連結(jié),在必然的時機下,交互出的產(chǎn)物。但世人大多沒有這樣的觀念,或者是一知半解,因為不理解或是理解的不透徹,問題產(chǎn)生時就無法承受與包容,諸多亙古難解的習題也就應(yīng)運而生了。
由於先生在外地工作,我們並沒有跟婆婆同住,先生大哥曾跟我說:「妳比妳嫂子好命,不用跟媽住,媽那種個性,每件事都管、每件事都唸,沒人受得了,連以前爸也受不了。」其實沒有經(jīng)歷過,想幫老人家說點什麼也不太有力,因為我深知相處真的不容易。婆婆在鄉(xiāng)下就像是老樹生了根一樣,很抗拒到都市生活,是我們家平時請都請不來的貴客。所以她老人家就一直跟大哥一家生活,其實正確的說法,應(yīng)該是大哥一家一直跟著我公公、婆婆生活,但是在公公離世、家產(chǎn)分完後,那就不可同日而語了。
大哥、大嫂已經(jīng)結(jié)婚30年了,意即大嫂跟婆婆在同一個屋簷下已經(jīng)相處30年了。試想平常人跟自己的爸媽,可能都沒有一起生活的這麼久,可想見這婆媳倆緣分之深厚,是除了老天爺之外,誰也拆散不了的。話說大嫂嫁進來的時候,正是婆婆持家、大女主風光的時代,大嫂這個女二小媳婦的角色,自然是會承受一些委屈跟壓力。此時,若沒有一個正確的觀念來依循,應(yīng)對進退容易不圓滿。
夫家是有田產(chǎn)的,意即會有田活要忙,但大嫂嫁予大哥時曾言明,絕對不會下田做事,這句話讓經(jīng)常在田裡做事的婆婆聽到,自然是不怎麼順耳。所以每當?shù)搅颂镅e活忙不過來的時候,女一對女二都頗有微辭,總私下跟人抱怨媳婦懶惰。好巧不巧,又有幾次不小心還被媳婦聽到,再加上婆婆個性急,大嫂比較隨性,急驚風遇到慢郎中,生活上總有摩擦。婆媳倆對彼此都有些氣不順、意難平,想當然爾,在這樣的情況下,大哥也沒有清淨的日子好過。
就這樣30年了,哥嫂沒能力搬出去,公公故去後,婆婆也沒意願離開,婆媳倆互生不滿又互相依存,互相抱怨又互相照顧,大女主時代式微,婆婆開始變得弱勢,媳婦熬成婆的女二上位,每當我們回去小住時,婆婆總有滿腹委屈,而大嫂也有一堆怨言。 我似乎真的比大嫂好運點,初嫁進來時,很遺憾公公已纏綿病榻好ㄧ陣子,婆婆長久以往早已不堪負荷,所以請了外籍幫傭來幫忙看護公公,當然也包辦了所有的家務(wù)。而同時期的我,正在精舍教育的薰陶下,逐漸褪去以往的舊思維,雖然不算成熟,但因果觀念跟經(jīng)書的道理,也漸趨成為處事的基準。
我很清楚的知道,我要做到的是「上孝公婆、中睦姑嫂」,這是我從網(wǎng)站上阿伯說的話裡學到的。我更知道夫妻關(guān)係是需要經(jīng)營的,這絕不止是兩個人的事情,這是兩個家庭的事,甚至往後可以延伸到是諸多家族的事。阿伯說:「婚姻就是犧牲享受,享受犧牲。」既然婚姻並非兩人之事,那想要有一個美滿的家庭生活,就不能只顧及自己了。凡事不能靠個人喜惡來決定做與不做,事情總要有人做,你不做別人多做,別人就會心生不滿與怨懟。須知「千里之堤,潰於蟻穴」,這種不好的氛圍,長期下來可以毀掉一個家庭的安寧,所以別人做不如自己做,別人少做自己就多做,讓自己吃點虧,將來回饋的會是一隻堅定牽著你的手,兩人一心朝著共同的方向風雨同行,這樣的情感是再多的錢都買不到的。
平時先生帶婆婆去田裡時,我就跟著去做,當是農(nóng)村樂;先生在洗車時,我也跟著洗,就當是潑水節(jié)。雖然我沒有跟公婆同住,但是每兩個禮拜回去一趟,再加上連假日、逢年過節(jié)的,都會回去小住幾日,其實我們婆媳倆相處的機會也不算少。還記得初次拜訪夫家時,傍晚跟先生在樓上休息,突然從樓下飄上來了炒菜的香味,看著一旁的先生,我在心裡問自己,我想當什麼樣的媳婦?是裝傻、充愣當作沒聞到,然後讓人家在背後指指點點,害先生為難?還是去做好一個媳婦該有的樣子?
我很慶幸當時我下樓了,在外傭阿迷旁充當阿迷2號,因為婆婆時常會叫錯,喚我是阿迷。就這樣一路在婆婆指揮下,阿迷掌勺,我在旁邊搭把手,陪伴著、學習著、適應(yīng)著,度過了被重點觀察、最尷尬的新嫁娘時期。直至公公離世、外傭阿迷離開,我對婆婆的一些習慣與作法都已經(jīng)駕輕就熟了。
現(xiàn)在的這個世代,盛行在某些討論特定主題的網(wǎng)路平臺上,將生活上所遇到的人、事、物,以自己的角度切入,大肆的抱怨與批評,深獲一些同溫層裡的大力附和與共鳴,再經(jīng)由媒體不斷的報導(dǎo)與渲染,讓很多似是而非的觀念,錯植到每個無數(shù)個年輕世代的心靈。每每看到類似這種「我是嫁給你,又不是嫁給你全家」,或者「你的家人你自己搞定,我的家人我自己顧,都不要造成彼此的困擾」等等的新聞報導(dǎo),我總會覺得臺灣的教育真的出了大問題,不應(yīng)該有這樣的說法,更不應(yīng)該如此被報導(dǎo)。
我無意將精舍所推廣的因果教育說得好像很神奇,讓大家以為看看網(wǎng)站文章、聽聽阿伯的話、唸唸經(jīng)消一、兩個業(yè)障就能轉(zhuǎn)變命運,因為有再好的理論也要靠實踐!有一句話叫「個性決定命運」,不同的個性有不同的命運。常聽到人說:「我就是這樣的個性!」我都會回贈一句話:「那你就是這樣的命運!」所以當你認為唸經(jīng)消業(yè)沒有用的時候,試著想想,你改變舊思維了嗎?你修正行為了嗎?不要說唸經(jīng)消業(yè)沒有用,一直都是你自己沒有改變!
(分享完畢)
牟尼精舍開辦因果濟世度眾已經(jīng)十多年,從最早的現(xiàn)場請示,到後來現(xiàn)場關(guān)閉,只接受網(wǎng)路限號請示。精舍沒有明顯的招牌,一直秉持的都是「有緣就會來」,指引著迷途的蕓蕓眾生能安全返回港灣。一路走來,主事者蔡師兄和精舍所有幕後師兄姐,都是本著「將此深心奉塵剎,是則名為報佛恩」的感恩心,默默服務(wù)著廣大的有緣眾生。
隨著精舍濟世的名氣越大,如滔滔江水,連綿不絕的稱讚有,但無所不用其極的抹黑、毀謗也有。不論稱頌或毀謗,蔡師兄從來不會對外多作解釋,只是以身作則,一直勉勵大家:「安愚守份,道心堅固,穩(wěn)如磐石,這就是修行。」諸位師兄姐也謹遵佛菩薩的教誨,「毀譽不動,哀樂不生」,大家問心無愧,該做的事依然盡力做,自然晚上也睡得好!
一樣誦經(jīng)、一樣消業(yè),為什麼有人業(yè)力越消干擾越少、黑氣越少?有人卻業(yè)力越消干擾越多、黑氣越多?甚至有人消業(yè)到最後中箭落馬,完全抹滅之前的刻苦努力,認為一切的干擾都是唸經(jīng)消業(yè)招感來的!認為只要放棄唸經(jīng)、放棄消業(yè),干擾就會停止、黑氣便會停止增生……。更甚者,上網(wǎng)大肆批評、抱怨自己花了許多時間誦經(jīng),卻什麼改變都沒有!
有緣人其實講到重點:「我無意將精舍所推廣的因果教育,說得好像很神奇,讓大家以為看看網(wǎng)站文章、聽聽阿伯的話、唸唸經(jīng)消一、兩個業(yè)就能轉(zhuǎn)變命運,因為有再好的理論也要靠實踐!」
「當你認為唸經(jīng)消業(yè)沒有用的時候,試著想想,你改變舊思維了嗎?你修正行為了嗎?不要說唸經(jīng)消業(yè)沒有用,一直都是你自己沒有改變!」
唸經(jīng)消業(yè)是對以前做過的錯事懺悔跟彌補,償還的是以前的罪業(yè),但後面人生命運的改變,要從願意改變自己的個性與脾氣做起。好比不願與人合群,選擇獨來獨往、孤芳自賞,收穫的便是別人也不把你當回事,人際關(guān)係疏離,人緣不會好到哪裡去。與人相處,想得永遠都是自己能得到最大的利益,不管他人死活,一點點虧都不願意吃,收穫的便是別人踩著你的痛處往上爬,從背後推你入深淵絲毫不會手軟。
《楞嚴經(jīng)》云:「因地不真,果招紆曲。」消業(yè)僅僅是償還過去的業(yè)報,未來的業(yè)報還是得從現(xiàn)在端正自己的心念、改正自己的行為開始做起,有正因、善因才能得正果、善果。心思不淨、心念偏邪,感應(yīng)來的不會是佛菩薩關(guān)照,而是各方外道、外靈恣意出入干擾,故而阿伯常說:「心性不提升,干擾一直生,以為是外來,其實是內(nèi)在。」
生活中有許多不如人意的無可奈何,每個人都一樣,沒有誰比較特別。上場時,誰不是春風得意、躊躇滿志,恨不能將自己端著,盡情展示才華給別人看?可是私底下,在掌聲背後、在別人看不到的地方,自問自己,是否願意在別人不關(guān)注的細節(jié)上下功夫?是否願意在別人得意洋洋,生起懈怠和輕慢時,依然堅守本份,願意負責到底?每個人都有自己的責任需要去承擔,不管是親情、愛情、職業(yè),最重要的是有擔當。每個人的選擇不同,結(jié)果便不同,同時展示的,也是一個人的涵養(yǎng)和格局。
阿伯說:「菩提只向心覓,何勞向外求玄,向外只得黑氣,輪迴永不止息,金剛六祖已足,何必奔波不息。」當別人都在闖紅燈、當別人都在不孝順父母、當別人都在抱怨世道不公平、當別人都在做著大部份的人認為對的事時,「如何控制自己的這顆心不隨境而波動,不逐境而起伏,不隨意念而亂竄,這才是修行的真功夫。」
是否願意在別人看不見的地方下功夫,才是一個人心性提升的關(guān)鍵所在。如有緣人願意將婆婆當成是自己的母親一樣相處,願意花時間了解婆婆的生活習慣和做事方式,除了降低婆媳雙方的摩擦,更是做好一個媳婦該有的樣子!世間許多衝突,都是世人忘了自己身份、角色該有的樣子;公婆忘了該有的樣子、媳婦忘了該有的樣子、兒女忘了該有的樣子、丈夫忘了該有的樣子、妻子忘了該有的樣子、妯娌忘了該有的樣子,甚至,做人忘了該有的樣子。若每個人謹記自己該有的樣子,則天下太平,什麼事都沒有!
父母本是再世佛,何必往外再拜佛。誦經(jīng)拜佛都是表相,做人要謹記自己該有的樣子,事事合乎正道,如此才是對天、對佛菩薩最大的供養(yǎng)!南無大願地藏王菩薩!
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
南無藥師琉璃光如來
南無阿彌陀佛
南無大悲觀世音菩薩
南無大願地藏王菩薩
南無韋馱菩薩
南無伽藍菩薩
南無十方一切諸佛菩薩摩訶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