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實買機車這件事可以回溯到今年三月,有興趣的可以去看這一篇【閒聊】打算買臺檔車,不過至少得先等半年,雖然最後不是買檔車而是買速可達Augur155,也不是等半年而是等了九個月。然而之所以會說這次買的是人生第一臺歐都麥,是我目前活了28年終於用自己的錢買一臺行照上是自己名字的車。
相信以買一臺機車來說,很多人早在大學時期就牽150級距的水冷速可達在騎了,而我之所以會一拖再拖,能拖就拖,是因為在我看來比起騎更好或開更好的車,建立自身良好的財務狀況是首要完成的事,任何花費在這件事面前都是次要的,尤其是當「生存」備受考驗時更應該如此。至於何為「良好的財務狀況」,我自己的解釋是隨著年齡的成長與資歷的累積,財富也隨之增加。
我覺得個十百等數字的進位是很神奇的感覺,當小時候還在媽媽砸摳的時代會覺得持有百鈔很富有,隨後一路進位到千元、萬元,再來就是十萬跟百萬。所以我覺得儲蓄是一件很有成就感的事,尤其是看著自己的資產不斷成長的感覺很棒,甚至當有大筆支出導致儲蓄金額下降時還會心痛,所以當初2014年的奔騰125就一直騎,畢竟若要把需要與想要做區分,其實我需要基本125即可。但這會引起另一個話題的思考,便是人真的有可能只是不斷維持自己的需要,完全杜絕掉想要嗎?
若要舉一個非常極端的「需要」的例子,那麼人的生存其實只需要攝取每日基本營養就可以了,吃任何會超過基本營養的東西都叫「想要」,如此一來有絕大多數的大餐都該被杜絕掉。可是這對能否建立良好財務狀況是一個很大的疑惑,因為良好不能是一時的良好,而是可持續、能長久的良好,要在可維持數十年的前提下僅僅是滿足需要是不現實的,也就是說為了讓一個狀態能長久維持下去,適度地滿足「想要」反而助於良好財務狀態的維持。
但是這種「想要」的金額達到一定程度時,很可能會導致危害自身的財富增長。也就是即便目前持有一百萬的資產,而這資產是以股票的形式對股票市場持續進行曝險,若為了購買Augur155從股市提領12萬,即便從資金管控的角度檢視這只是總資產的12%,從消費角度檢視似乎還說得過去,可是從以維持市場曝險以換取財富增長的角度來說,在資金不夠大的狀況下減少資金曝險會拖慢財富增長速度。
這就是為何過去幾個月明明早就有錢買車,也決定要買Augur155卻遲遲不敢買的原因,即便這樣拖在一些人看來是優柔寡斷、不敢下決定,不過並非每一件事的拖延都是壞事,因為在我看來如果這件事不會因為拖延而變糟,那麼拖到合適的時間再去解決反而是種好事,不過這也延伸出另一個問題,何為合適的時間?
首先根據我的觀察,有相當多人不喜歡負債的感覺,就道德層面來說這是好的,但是在我看來負債不等於超前消費。由於超前消費大多意指購買超過自己能負荷的物品,是一種明明只有12萬卻要買100萬的概念;有一種負債則是我有100萬,但為了讓這100萬持續向股票市場進行曝險,我選擇負債12萬來日後攤還。在這種狀況下,比起負債我更傾向於稱之為槓桿,只要槓桿規模管控得當且足夠便宜,也就是必須利率3%以下,那麼拖到合適的時間開槓桿反而助於資產擴大。
經過九個月的資料爬梳與自身實際實踐,在我看來普遍常見的車貸信貸都太貴,反而將股票作為抵押品就能拿到利率3%以下的貸款,這也呼應了我最一開始提出的建立自身良好的財務狀況是首要完成的事,因為這樣良好的狀況往往能創造更好的條件利於財富積累。而且經過我的詢問,通常以股票作為主要資產的人能拿到便宜利率的都是從證券取得,所以即便銀行是個很好的管道,但並非是適合自身資產性質的管道。因此每當有銀行的信貸專員打電話來推銷時,我都會明知故問地詢問當我主要持有美股的狀況下,如何將這些美股作為自己的財產證明,即便答案我早就知道,但也是一種適合拿來考業務的問題。
由於話題聊到這邊的時候快晚上10點半了,明天還得上班我得去睡覺了,趕緊做個總結。總而言之,今天我去訂了一臺白色的Augur155,這是我人生中買的第一天速可達。
先這樣,等未來幾天後再接著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