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告訴我們,任何的愉快都有其代價。」——Anna lembke
如果用幾句話說完這本書所傳遞的重點,我想那就是「所有的快樂都有代價;所有承受的痛苦都有其價值。練習在快樂和痛苦中尋找人生身心靈的平衡。」
【腦神經科學解釋:為什麼擁有越多,越不快樂?】
在大腦中,處理快樂的部分同時也處理著痛苦,他們的機制就像是一個天平,然而身體追求的是一種「穩態」,當你感到快樂時分泌多巴胺,天秤傾向快樂的一方,大腦追求穩態的方式不是恢復平衡,而是以相同角度向痛苦傾斜。隨著重複的刺激,釋放多巴胺的反應會變弱且變短,而痛苦會從又弱又短的反應變得又長又強。這也解釋了為何我們對相同的遊戲、美食、娛樂、購物感受到的愉悅感逐漸下降,並需要更強的刺激,最後深受各種痛苦的成癮癥困擾。也顯示現代人對於憂鬱、焦慮、煩躁等情緒,也許部分就來自於這樣的行為模式。
一個是刺激的頻率,一個是刺激強度。多巴胺控制大腦產生「想要」的慾望,大腦更「想要」五分鐘一次的愉快感,而「不要」二十分鐘才能得到。當快速文化如短影片、速食頻繁的刺激我們多巴胺分泌,於是我們等待的耐性也跟著變短了。對我來說,我不喜歡排隊,有時候寧願到超商吃個不太健康的食物,也不太想自己煮健康晚餐的行為;以前網速看影片需要提前下載,而現在光是跑到一半出現Loading就會很煩躁,偶而一點點的不順遂,就會產生焦慮、痛苦感,我發現我逐漸成為一個急躁、沒耐性、又不理智的人。
另一方面愉快的強度是可以測量出來並比較的,科學家將多巴胺作為衡量指標。當給白老鼠餵食毒品時,能達到1000/100爆量的多巴胺分泌,假如套用到人類來說,吃巧克力55/100、看電影這樣普通的快樂來源還有什麼吸引力呢?許多嚴重成癮者不想出門,不想社交、吃著最低限度的飲食,就是因為這些活動對他而言沒有什麼吸引力,差不多的代價下,獲得1000元的獎勵,與獲得100元的獎勵根本不需要思考怎麼選擇。
【享樂的「負」產物】
當愉快痛苦平衡因為過度享樂而倒向痛苦的一方,讓我們愉快感慢慢下降,而痛苦感逐漸上升,然而我們繼續透過進入多巴胺樂園來逃避痛苦的時後,不僅真正的問題沒有被解決,更深遠的影響是它會降低我們承受痛苦的能力,增加我們對痛苦的敏感性。憂鬱與痛苦指數在客觀上並不是因為生活真的過的比別人差,但是那種越來越痛苦的感受是真實而強烈的存在。
我想,生活中的痛苦並不是自己與他人的比較,從頭到尾都是自己與自己的比較。如果我們能理解,生命就是一連串痛苦大於快樂的過程,無痛的世界並不存在,練習承受痛苦的能力,挺過一連串疼痛後所產生的堅強,反而能真正降低痛苦的感受。某方面來說「越挫越勇」的概念在人體科學上也許是存在的。
(待更)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註:本文章知識引用來源皆為《多巴胺國度》這本書,作者Anna Lembke為美國精神科醫師,史丹佛大學史丹佛成癮醫學雙重診斷診所的主任。本文章單純分享,無任何商業目的考量,本書目前有中譯本,有興趣可以支持該作者。
*本文章為保持內容產出頻率,並提高文章易讀性,文章設定短篇連載。
________Follow & Subscribe me______
願意支持我創作更好的內容,【贊助】我喝杯咖啡
【追蹤】我,不定時更新作品。
如果能在底下【留言】跟我聊聊天!
我會很感謝 ( ?3?)
點個【GP】讓我知道,你/妳的閱讀,
讓我們一起加油!
____________ Author __________
十林(SLin)
從事空間設計,假日不務正業的兼職網拍和寫作。
夢想是當個文字工作者,想寫出感動人心的作品。
想找我聊天嗎?以及更多圖文分享在【Ig:slin_19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