攀緣其實是一體兩面,自己與眾生都會遇到的問題。渡眾是自己觀照自己,審視自己的不足。
接觸精舍以來,瞭解「因果債,功德還」之方便法,是藉由懺悔、誦經、行善佈施、改正自己、…等等的方式,到最後的迴向功德,淨除累世業力。進一步的,我們可將生活周遭乃至於家庭、父母子女、祖先、人際,所遇到的逆境一一圓滿。不但是「修自己,也利益他人」,這也是修行不可或缺的資糧。一步一腳印地做好菩薩開示的功課,日積月累,實質效果也慢慢看得到。
有許多有緣人也想請示,但初發心都是求或者欠缺正確的認知。如 :可以請菩薩幫我、小孩工作部分請菩薩幫忙、生重病可不可以請菩薩讓她好起來、希望能夠順利找到對象…等。
這時我都會跟有緣人說 : 「你願意念經嗎?」、「願意改變自己嗎?」往往得到的回覆是 : 「無法接受、有空會念、我平常做很多善事與佈施,為什麼要念經?、我希望事情能簡單」、...等。
佛法是教育,也是種學習。從佛陀的經典和高僧大德的法語之中,學習他們的方法,並努力實踐,從這過程中去體悟。分享個人的歷程 : 心外求法->為眾生求->心內求法
1.「心外求法」最容易攀緣產生問題。「眾生有苦,菩薩有應」這是佛菩薩們的願力,聞聲救苦。但請有緣人也要「適度的、合理的求」,並努力實踐才行,而非無限擴大自己的慾望,透支自己的福報,到處攀緣,哪邊靈驗,就往哪邊跑,如此並無法解決問題。
我們幫助他人,也要拿捏好分寸,慈悲要有智慧才行。(當經驗不足時,我們可以停一停、想一想、看一看該怎麼幫忙,問問同修或師父。)也不要有想要得到好處的念頭(如:名聞利養),這樣才是《金剛經》所云:「不執著」、「不住色佈施」,才是真功德。
尚未進精舍社團前,末學也曾犯下攀緣之錯,起因是不忍親戚小孩飽受病苦,心生憐憫,用其他管道來幫忙,後來事情不僅沒處理好,反而公親變事主,承擔到小孩子的因果業力。
事後的探討原因 :
其一:親戚本身無意願「因果債,功德還。」
其二:喜歡到處攀緣到處求,用不正確方式達到目的,還招惹到不少外道。這也呼應《金剛經》:「若以色見我,以音聲求我,是人行邪道,不能見如來。」
末學部分:
其一:沒堅守因果原則。
其二:智慧不足,也不懂得善巧方便和循循善誘,讓有緣人有更大機會能用正確方法解決問題,因而錯失良機。只要瞭解它、面對它、接受它、圓滿它,就能如實解決。讓因果業提早圓滿,影響層次也減到最低,才是冥陽兩利。
其三:超出自己能力所及或未考量到對方因緣是否俱足的情況下,過於刻意介入幫忙。雖出自於好意,但往往是攀緣的一種,事後還會造成渡化上的阻礙。
所以有些事情不要過於刻意,要隨緣。
2. 「為眾生求」是自己吃了不少苦,受了不少磨難後,才瞭解六道輪迴的本質,並衍生出慈悲心和同理心。看到有困厄之人,總希望能給予幫忙協助,常常在流通經書、善書時,對菩薩求 :「人生難得,佛法難聞,善法難遇。請上蒼佛菩薩,能讓更多人拿到善書,得到真實利益。」或者省吃儉用,希望把更多錢拿去放生、佈施、救濟貧苦。日復一日,長時間不間斷的信念,久而久之心外所求慾望慢慢減少,反而是為父母、為眾生、為佛法。雖此時苦難和磨難似乎一點都沒少過,煩惱也沒減輕,但還是堅持信念繼續做下去。或許是因為這樣的心,在學佛路上,會適時出現善知識(有神通、修為不錯的大德),即時點化,要修心性、去煩惱、除習氣。
因為煩惱一多百障門開,這就是苦因,只要惡念一起,業力牽引,加上習氣使然,要再造業是非常非常容易。所以在這裡花很多心力抑制、磨練心性與習氣。能時時省視察覺是最好不過,還必須仰賴善知識幫忙,即時糾正,將不善念慢慢轉化,不然心性修偏了,菩薩也難救。
因而得知這階段修行,要消業為先,同時修福修慧,才能有福報去享用善緣提攜、菩薩的照顧。當然在流通經書佛書過程中,得到不少菩薩暗中協助,其感應甚多。
如:很順利的流通善書,一些不認識的大德們會主動協助。金錢短缺時,覺得這個月放生、救濟還不夠多,也會突然來一筆小錢,讓我能及時行善。(而這些小錢,都是我心裡預設要佈施的金額,數目不多也不少。)
3.「心內求法」是經過上述歷程後,有一天念佛念經之際,心境上的轉化。
遇到苦不覺得心苦,煩惱變少了,此時的心境是自在,非常平靜,對佛法產生很大的信願,並安住在修行學佛。這是我最大的收穫。未進入精舍社團前,我也向蔡阿伯提問關於修行,阿伯跟我說 : 「智慧生起了。」
4. 「渡眾生」是觀照自己內心,審視自己不足。
末學自認業力深重,過去沒修好,以至於今世對佛法的認知甚至起步都來的慢,對佛法的體悟比別人差,更何況善緣不足,如何推動佛法,效力也不及精舍師兄姐們。
但唯有「放下」、「學習」才能讓修行路往前走。放下原有築起的高牆(認知、我慢),廣納接受修行建議,藉由道友相互學習、切磋,並分享修行心得,方向才不會走偏,不足的佛學基礎也要慢慢補足。基底打穩了,才能蓋高樓大廈呀!所以套一句妙蓮老和尚的法語 :「來時不足,去時知足。」希望有一天能學以致用,繼續行菩提。感謝有緣人觀看心得,誠摯感謝。(自述結束)
要訓練一個人,並不容易,而且一路走過,所得到的經驗是最深刻的。
所謂的智慧,是經驗的結晶;經驗沒有辦法從書本上直接得到,而是要身體力行後,才能轉化出來的智慧。佛法講求解行並進,知行合一,日日念佛誦經,再用這些觀念來確實改造自己,這才是最實際的作法,也才能真正成功。
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
南無藥師琉璃光如來
南無阿彌陀佛
南無大悲觀世音菩薩
南無大願地藏王菩薩
南無韋馱菩薩
南無伽藍菩薩
南無十方一切諸佛菩薩摩訶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