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成年請勿飲酒
老實講,我對自己還真的不是那麼熟悉
完全沒辦法有自信地說出「我就是這樣的人」
要我自我介紹完全沒有辦法
只會有不知道要講什麼的茫然,與滿滿的尷尬感
像是我那篇自介文,完全不知道到底在打三小
感覺我似乎從來就沒有真正「認識自己」過
從來沒有去了解自己到底是什麼樣的人
俗話說的好,人唯一不變的,就是一直在變
當然我也不例外,高中時期、大學時期、社會人時期的我
或多或少都有著不同的地方
總之只有一點是可以確定的─我是個難搞的人
總之還是來分享一下我的Spotify年度回顧
順便審視一下自己這一年到底在聽什麼
比起那些不知道有什麼根據的心理測驗
或是單純自己的感覺
還是長時間累積下來的統計數據比較值得相信
不論是職業運動或是人生都是
我已經很少在追動畫了
結果只是因為有在聽的歌手唱了動畫主題曲
音樂的類型就直接變成「動漫」了,笑死
比較意外的是居然有日本另類搖滾樂跟日本節奏藍調
日本另類搖滾樂還稍微有點頭緒
畢竟我有在聽的幾個團體
他們的曲風如果要歸類到搖滾樂也是可以
真的完全不知道怎麼來的是日本節奏藍調
晚上的時候我是常聽R&B跟Jazz合集
可是我都不是用Spotify聽的啊
真的很神奇
時數差不多就這樣
我會聽Spotify大部分是運動的時候聽
在健身房戴耳機,或是直接把藍芽喇叭帶去球場邊聽邊練球
用電腦的時候還是聽Youtube居多
時數說多也還好,場外那邊有一堆兩萬三萬的人
上面寫贏過62%的人,要說少好像也不太適合
大概就介於普通跟有點多之間
有種微妙的感覺
ユリイ?カノン的樂團月詠み
這首是換主唱之後所推出的第一首歌曲
也是第一首以故事中另一位女主角的觀點所寫的歌曲
第一次聽到真的感到相當驚艷
主唱Yue的聲音與ユリイ?カノン的編曲契合度相當高
帶給我截然不同的感受
總之就是一聽就深深著迷
不過這首的聆聽次數絕對不只這樣
還要再加上Youtube的次數
總共大概有50次左右
這個倒是有點意外
沒想到「1」跟「霽れを待つ」的排名會這麼前面
是重複循環了不少次沒錯,只是沒想到會直接衝到第二跟第三
第四名的由來就有點好笑了
記得有一段時間ヨルシカ完全沒有新歌出來
害我只好回去翻n-buna以前的歌
然後就翻到n-buna幫三月のパンタシア寫的歌
這首「青に水底」跟專輯《エルマ》中的「夕凪、某、花惑い」相當神似
尤其是副歌的部分,那個旋律真的超級像
就像「青春なんていらないわ」之於「エイミー」一樣
媽的想偷摸魚啊n-buna
有點意外中的不意外
跟去年一樣,我的第一名還是三月のパンタシア
雖然新專輯《邂逅少女》的收錄曲我沒有到很喜歡
其中幾首我還是覺得不錯,但也有幾首是真的相對無感的
基本上那1013分鐘多半還是靠以前專輯的貢獻
在將近10000分鐘的時數中占了1013分鐘
比例上差不多是10%多一點
跟其他人的第一名相比可以說是相當低
也許明年我的首位就會換人了
特別提一下第三名到第五名
比起ヨルシカ,其實我更常聽n-buna以前的V家歌曲
該怎麼說呢,他以前歌曲給我的感覺是更加細膩、更加有靈性
讓我更想要多聽個幾遍
Leo/need,與遊戲中其他團體相比,人氣相對不高
但是我就是特別喜歡她們
歌曲的風格、翻唱曲的選擇,都相當對我的胃口
H△G也是有著滿滿的情懷加成
最初是因為手機遊戲Deemo跟樂團Mili而認識她們
沒想到一聽成主顧,就這樣一直聽下去了
跟Leo/need一樣,有著滿滿青春感的一個樂團
我真的對這種曲風一點抵抗力也沒有
整個回顧最有趣的就是這張
天啊這根本就是我.jpg
這比星座血型或什麼心理測驗都還要準
對於音樂跟藝人我真的是會精挑細選的那種
一定要多聽個幾遍才能決定要不要追蹤
更甚去真正「喜歡」她們
我在這篇【雜談】絕讚過敏中、人品與作品、相信並等待 有提到
我認為音樂作品跟創作者本身是無法分開的
只要稍微用點心,就能從作品中感受到創作者的人格
差別只在於,你是否在乎這些東西
我在乎的不只是音樂本身
創作者本身所表現出來的想法、理念,甚至是日常的言行舉止
那些我喜歡的音樂人,就算把音樂的部分拿掉
她們依然是一群很棒的人
不過我應該還是算少數吧
畢竟市場跟數字會說話,音樂跟人品根本一點關係都沒有
有些我沒有那麼喜歡的、甚至是我肚爛的藝人
都是影片觀看次數嚇死人的流量怪物
我所在乎的,其實大部分的人都覺得並沒有那麼重要,對吧?
後記
其實我是Spotify跟Youtube都有在使用
Youtube Music則是我覺得很難用,就直接棄用了
老實講這個年度回顧其實挺有意思的
不只可以回顧自己這一年到底都在做些什麼
也可以順便比較今年的自己與去年有什麼不同
最重要的是可以真正「客觀」地審視自己
像是上面有不少出乎我意料之外的結果
如果是以主觀的角度來寫,上面的榜單絕對不是長這個樣子
其實在我心中,一直有個「大數據時代」的期待
現代的運動場上,以數據評價一位選手已經成為顯學了
那我們為何不把這樣的作法用在社會上呢?
憑藉數據,可以找出誰是被低估的人、誰是被高估的水貨
誰遭受了不公平的低評價、誰又是被過度吹捧的過譽仔
小至評價公司團隊績效、大至評價政府施政的成果
這樣的大數據時代,應該會很美好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