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有些論點會一再重複,缺乏深入分析探討,在此只挑較有用的論述。)
本篇書摘&感想:總之,儒教思想抱持的「尚古主義」(1),對於時代潮流的打壓批判,可說是頑強有力、毫不遲疑。作者黃文雄先生進一步認為,數千年的東亞/中國社會就是以儒教這種超保守思想為「國教」,一再失去社會改革的契機,變成毫無創造性與現實合理性的「超穩定社會」(筆者我想到的是「維穩」)。受到儒教思想氣息的壟罩,才會進入文明彌留、要死不活的狀態。(第二十頁)
西方文明的批判
德國著名的政治哲學家黑格爾看不起《論語》,評價這只是:「市井尋常可見的通俗道德主張。」(第三十二頁)
發明共產主義思想、身份為猶太裔德國籍的馬克思,把中國社會比喻為「被小心保存在密閉棺材中的木乃伊」,作者黃先生痛批:中華儒家尚古主義和其所形成的中國文化,當真是「千古不爛」啊!
法國著名的政治哲學家、思想家、文學家──傅柯也有一針見血的比喻,他說中國文化是「被保存在福馬林的胎兒」:永遠都是原汁原味的保守與幼稚。
德國哲學家赫德認為,中華文化一言蔽之,堪稱是「用蠶絲綑綁,用象形文字描繪並塗上防腐香料的木乃伊;中國人腦袋所思所想,無非是冬眠老鼠體內的循環,一成不變。」赫德對於中國的看法,顯然也影響了後來的黑格爾跟馬克思。
不過,就算共產黨當年師法蘇聯的社會主義,已遭逢崩解危機。中國文人若是拒絕繼續引入外來思想,也沒有甚麼其他可依憑的思想理論了。他們宣稱什麼「社會主義新文明」、「儒家文明第三繁榮期」根本都是虛幻至極、時代倒錯。(第二十一~二十二頁)
儒家的起源
儒家這一學術門派,原本是春秋—戰國時代的殯葬業者組成的同業集團。周代以來的喪葬業者的知識水準、對禮儀程序認知遠高於常人,他們的祖先可能是擔任周王朝禮官的職位,貴族文化的知識來源才會如此豐富。他們除了具備豐富的禮俗知識,也必須瞭解各地習俗的不同,否則無法把工作做好。
終生宣揚「禮」之重要性的儒教教祖──孔子認為,所謂「禮」最重要的工作就是維護傳統,不要任意破壞或修改「社會既存秩序」。他列舉所謂的古代聖王堯舜、商湯、周文王、武王與周公,認為他們是「聖人」的典範。因此維護傳統即可,孔子強調自己述而不作,一切都是為了復興並延續往昔的美好風俗德性,永世傳承。(第四十六頁)
孔子雖出生在山東魯國,其祖先卻來自於坐擁今河南、安徽部分的宋國;宋乃是殷商貴族後裔所建的王國。但是他出生的魯國是屬於「公國」(編按:按照周禮的封建依等級為:公爵、侯爵、伯爵、子爵、男爵,按照統治者爵位來決定國家地位。)魯國在西周時代被冊封時並非小國,而是實施周禮文化、學術思想發達的先進國家。
不過齊、魯二國雖同屬「公國」,而且兩國在學術教育、文化事業上素有「齊魯之地,孔孟之鄉」的美譽。但依照人口規模、國土大小,再加上齊擁山東半島的天然良港可發展商業、漁業及鹽業的優勢。國力發展處在上風的齊國,終究比位居內陸的魯國強勢。在戰國競爭中逐漸走入下坡,最後被超級大國──楚國所滅的魯國,只有如此下場(作者寫成齊滅魯國,應是筆誤)。(同第四十六頁)
春秋時代迎來嶄新的時代變動,為了因應全新局勢,號稱「諸子百家」的思想家們人才輩出。孔子率先提倡「禮」和「仁」,認為這兩者是人們最具備的兩種德性。他到處宣揚這些主張,並培育出多達七十二名所謂的「賢人」弟子,因此被後世尊稱為大思想家、教育先驅,也算合理。
黃先生認為,世界各大文明圈的教祖型聖者,都有相同作風。耶穌基督、釋迦牟尼不論在世還是之後,也有許多弟子協助傳道、撰寫語錄。
列國時代的競爭與終結
不過,孔子的思想與後來戰國時代孟子主張的「仁義」,並沒有成為當時的諸夏列國社會思想上的主流。與孔子同時代但思想立場完全對立的老子,反而更受歡迎。老子宣稱「大道廢,有仁義」:人們遺忘了最根本性、最重要的道理,才會轉而去重視三綱五倫;因此最好的就是「棄仁絕義」,回歸「道」。
不只孔子在學術輿論市場上不得意,他的後繼者──孟子同樣也受到莊子強烈挑戰,落於下風。(第四十七-四十八頁)
在這個忙於彼此競爭、鬥爭時還要找尋方法來應對當前局勢的戰亂年代,沒有國家願意聽從他的理想。《史記.十二諸侯年表》提及:「孔丘求七十餘君,無能用之者也。」白話就是:知名度頗高的流浪教師,遞交七十幾次的求職履歷,竟完全不被錄取!!!(我怎麼覺得看到水果日報的頭條,所以儒家是魯蛇在信仰的嗎XD)(第二十五頁-二十六頁中間)
至於孟子,也只能感嘆他的時代「天下不歸楊則歸墨。」楊,則是指楊朱,思想上保持極端利我主義,他的主張是「為我」、「貴己」、「貴生」學說,認為治國的大前提是既不損己為人,亦不損人為己;被孟子批判為「拔一毛而利天下,不為也」成為他的代名詞。不過楊朱的思想雖然被歸類為道家的改革版,卻可以從中看出近代資本主義、西方個人主義的原型概念。(第四十八頁)
墨,則是指墨子。他是集結一群職業級技術工匠集團的創始人兼領袖,從日用的鍋瓢碗盆到民宅、工作上的刀斧犁耙、兵器刀械乃至於攻守城防器械用具,全部包辦在內。到了戰國時代,甚至成長為一方坐擁有私人武力的職人集團兼學術門派;甚至有人認為如果墨家有所野心,早就成立超越戰國七雄的強大國家了,而且能強到讓秦國都害怕!(誤?筆者補充請勿在意
總之,他們一邊團結工作謀生,一邊到處宣揚自己的主張並身體力行,可說是非常活躍。其主張的博愛主義令人敬佩,甚至得到俄國大文豪──托爾斯泰的稱讚。墨子不只批判儒家的「仁」僅限於家族之愛,遠不如他墨家提倡的「兼愛」讓所有互助受益的陌生人來得更加廣泛,更能終結亂世。
更有甚者,墨子還點出孔子最大的矛盾,嘴巴說「子不語怪力亂神」,卻要求祭祀天地祖先(鬼神),豈不矛盾?(同第四十八頁)
不久之前,有人還打算提倡成立「孔子和平獎」(2),打算拿來和諾貝爾和平獎互別苗頭。黃文雄先生酸溜溜地表示:在中國這個堅持搞大一統帝國主義、殺伐併吞戰爭持續數千年的國家推和平獎?為何不推具有行動能力的和平主義者墨子?卻選擇孔子?中國民間組織的想法,對照以往史實也是唐突不少。(第二十八頁)
孔門主張的理論盡是空想窮論,就算賣力推銷、各國朝廷也基於禮賢下士的原則接見,三千人的武裝學術集團四處流轉,也無法強逼任何一國君王接受。相對的,兵法家所代表的吳子兵法、孫子的十三篇兵法、孫武軍棋等;乃至於蘇秦、張儀兩師兄弟的縱橫家、法家商鞅、申不害、慎到等人到師承大儒荀子但改弦易轍、集法家之大成的韓非子,他們都屬「實學」(實用之學),乃是當時列國之間競爭立足不可或缺的。(第四十八-第四十九頁中間)
自由競爭的市場上完全無法勝出,儒學只能靠大一統漢帝國「獨尊」的高壓強迫手段才能獲得實踐機會。但是,黃先生提醒:既然只有「罷黜百家」廢除學術自由、不讓各家學派發聲,獨裁手段才能實施所謂儒家理想秩序;不就恰恰證明了孔孟之輩期望的「德治」(人治)只存在於傳說中的「聖王」,現實中不論是情勢殘酷變化、群眾人性本能心理上驅使,都不可能自然地單獨成立?(第四十九頁完)
(補充:筆者我在此獻上這篇文最後的嘲諷:親中華人圈常有一說,歐美國家也有靠出口軍火、軍事載具賺錢,所以熱愛引起他國戰爭。尤其是在戰後實行軍工複合體的美國;的確批判美國靠戰爭營利、團結國內的聲音不論國內外都大有人在。但是中國就是和平國家嗎?如果堅持要比較兩者,儒家乃是殯葬業出身,死人越多、生意越好。那麼是否能說中國歷代政權無情地對外發動戰爭,也是為了賺取自身國內的死人財?完成帝國經濟體的「內循環」?為了繼續維穩?)
(1)尚古主義:一味尊從古代文物制度。以古為尊、忽略現實變化;缺乏甚至會反對批判與進步。
(2)孔子和平獎:於2010年12月創辦、並由中國國際和平研究中心繼辦的獎項,用以頒發給「對和平有貢獻的人」及「宣示中國與亞洲的和平觀和人權觀」。網址:https://zh.m.wikipedia.org/zh-tw/%E5%AD%94%E5%AD%90%E5%92%8C%E5%B9%B3%E7%8D%8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