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掤」是人體本身不用思索的自然反應動作。一個人在行走時,忽然有一竹棍倒下,即將壓在這人頭上;此人一定會將兩手揚起 ,以保護自己,這就是「掤」。 或許就是這個原因,名列十三勢中第一位。
「掤」起源於防禦,但也可以應用於攻擊,能發(fā)能化、左右均宜,造成了很多種形式的「掤」。從方位來看,有正掤、側掤;從運用來看,又有掀掤、背掀掤、引掤等掤法。
「掤」在太極拳中佔有重要地位,很多動作中都有「掤」的手法在內。楊家太極拳第一段裡,含有「掤」的就包括:左右掤、單鞭(側掤,從防禦轉攻擊)、提手上勢( 引掤)、白鶴掠翅(側掤)、摟膝抝步(正掤)、手揮琵琶(正掤、攻擊)、懷中抱月 (正掤)、上步搬攔捶(側掤)、抱虎歸山(雙掤、背掀掤)、十字手(雙掤)等,第二三段裡的「掤」,也不勝枚舉,運用上更是將防禦與攻擊融為一體,隨時依實際狀況調整應變。再配合長、短、抖、引等不同發(fā)勁方法,就可以將「掤」的功用,發(fā)揮得淋漓盡致。
練習「掤」的動作要領,隨著不同的「掤」法而大異其趣,包括呼吸的配合、腰腿與發(fā)勁的方法,均不相同,需要實際指點與個人的體會,就不在此贅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