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人腦的適應性
人類大腦相比於其他動物,即便是跟人類親緣較近的猩猩,具備更加的精密和高強度的適應能力。人類的嬰兒是極度脆弱的,需要度過非常長的童年時期,最少要到青年階段才具備生存能力,這在自然界絕無僅有。以此代價換來的優勢是人類的大腦具備非常高效的學習和適應能力,人類透過早期相較於其他生物而言非常無能的大腦,換取大量刺激適應下所形成的神經系統。
因此人類的天賦、能力,對比於其他生物,更不被基因所限制;人類的大腦更加能夠適應環境生存。人類的大腦大概要到青年期才會逐漸完成發展,要到成年前期才會達到成熟。人類的大腦在成年後的神經連結密度,只有童年的一小部分,大腦會對經過長年現實環境篩選後的大腦進行最後的修整,留下那些高度適應的神經連結。
這樣的適應效率反面而言就是在說,如果個體早期沒有接受到有效的、符合現實環境的刺激,那麼個體很可能在大腦進行晚期修剪的時候缺乏必要的技能和大腦工作能力。任何一樣技能都需要長時間的訓練和雕琢,隨著大腦的成熟甚至老化,要習得新技能的困難度也會上升。
儘管成年後大腦的神經連接遭到修剪,但不意味者大腦就此停止更新。人類的大腦依然會以較慢的速度繼續受外在刺激而改變。有研究指出即便是老年人,願意學習新外語或是新技能(如樂器)的人,都會比起同年紀階段不願意學習的人具備更佳的認知能力和大腦功能。
2.憂鬱癥的謎題
憂鬱癥作為哺乳動物常見的精神癥狀,通常發生在重大打擊、失去社群地位、人際關係網路受損之後的嚴重癥狀。產生憂鬱癥的個體會變得反應緩慢、思考僵固、悲觀、畏縮、健忘、情緒化、失去正常判斷能力等。令人不解的是為何憂鬱癥產生如此負面的癥狀,卻能廣泛的在高等生物上延續。
如果真的這麼不利於生存,為何會遺傳至今?有一項很直覺的論述是憂鬱癥就像是盲腸、尾骨等是遺傳中來不及消失的退化遺留,原始叢林中受到打擊、受傷的生物,需要長時間的躲藏和低調來迴避更進一步的侵略,憂鬱可以解決這種問題
又或是更加隨興的,憂鬱其實是某種高等生物所具備的基因組產生的副作用,可能是某些較高智能或是社群能力基因所帶來的副作用,並不是有特定功效或優勢保存下來,只是副作用沒有大到會產生生存劣勢,有時候甚至會帶來優勢(例如悲觀、猜疑、謹慎、躲避等)。
另一種說法則是憂鬱更容易發生在具備社群或較高認知能力的生物上,憂鬱是一種有利於調節個體在群體中生存的特性。社群性的生物在競爭彼此的地位時,不必殺死對方就能分出勝負,憂鬱的存在可以讓這種有限的競爭不至於摧毀整個族群,讓敗者能夠正確的安分其地位。這類論述的支持可以從憂鬱癥經常是在不良的社會環境或人際關係中產生的結果看出,不良的早期童年會明顯增加憂鬱癥的風險。
還有一種說法是生物在經歷重大失敗的打擊之後,實際上是意味著過去的大腦神經連結不適應生存,因此大腦會進入以自我溶解來比喻的退化狀態,讓已經僵固的大腦模式得到重新適應的機會。這種說法的證據在餘,許多憂鬱癥康復的患者,往往會帶著截然不同的世界觀看待生命,同時對於壓力和創傷的抵抗力變得更強,通常也會比起創傷前習得更多技巧和知識。當然這種說法是從事後觀點來看,有可能單純只是倖存者偏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