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在討論小說技法的時候,最容易被人提點到的,來來去去不外乎幾個名詞。
衝突、懸念、伏筆。
幾乎跟小說有關的所有要素,都能把這三個項目藏在裡面進行討論。
本篇想針對「伏筆」進行討論。
什麼是伏筆?
簡單來說,什麼是伏筆?
我認為可以這麼理解,就是「埋陷阱」。
用比較具體的講法,就是預先讓故事中出現某個在當下微不足道的細小徵兆,之後利用這個徵兆,在故事後半段扭轉劇情走向。
你可以說,伏筆的作用是讓聰明的讀者能夠提早「見微知著」;也可以說是作者預先放下一個媒介,進而牽動「蝴蝶效應」的發生。
歸根究柢,所謂的伏筆,就是希望在故事前段埋下一個「陷阱」(伏筆),讓這個陷阱在故事後段發生作用,直接抓住「獵物」(劇情逆轉)。
這個逆轉未必是由壞轉好,也可能是因為前面的細小不慎,導致劇情由好轉壞。
拿卡牌類遊戲作品,比如《遊戲王》來舉例,最基本的劇情線通常會長這樣:
展開決鬥→主角陷入苦戰→苦戰苦戰苦戰→逆轉勝
這時候,我們可以粗略地把劇情區分為「有伏筆」和「沒伏筆」兩類。
沒有伏筆的劇情,就會是這樣的:
展開決鬥→主角陷入苦戰→苦戰苦戰苦戰→「最後一回合抽到關鍵卡片」→逆轉勝
由於沒有事先埋好伏筆,卻又要達成「逆轉勝」的結果,於是作者只能讓卡片「在該來的時候到來」。
用故事劇情的說法叫做「我相信我的牌組」;用通俗的講法叫做「嘴砲」、「主角威能」。
但如果是一個預先埋好伏筆的劇情,則會變成這樣:
展開決鬥→「主角抽了一手爛牌」→陷入苦戰→苦戰苦戰苦戰→「原先的爛牌突然有發揮機會」→逆轉勝
一樣是逆轉勝,但這張造成逆轉勝的「關鍵卡牌」,卻是在決鬥最開始就被主角握在手中,甚至還造成了主角在前半段對決中的困境。
換句話說,敗也此卡,成也此卡,早在故事前段就「安排」好了。
這就是「伏筆」的功能。
塑造伏筆的「方法」?
透過伏筆來安排劇情,讓作者可以完美地「自圓其說」,且讀者看完後不只不會覺得突兀,還會覺得決鬥的過程非常精彩、巧妙。
雖然說得很美好,但不可否認的是,埋伏筆是一個說來簡單,執行困難的技巧。大家都知道這樣做的效果會很好,卻不代表每個人都能做出「合情合理卻出乎意料」的神伏筆。
就我來說,我認為很難直接統整出足以一概而論的萬用妙方。
哪怕某天看到像是「輕鬆埋伏筆的一百招」這種好像很厲害的通則,我猜看完之後,多半也不會產生什麼能夠活用在故事裡的新思路。
畢竟,能夠輕易被人想到甚至整理出來的伏筆,還能算是絕妙的神伏筆嗎?
不過,如果反過來思考,我倒是可以大聲地說,有一種方式肯定做不出好的伏筆。
那就是前一期曾說過的「邊想邊寫」。
譬如剛剛《遊戲王》的例子,假如該作者是想到哪裡寫到哪裡,代表作者從一開始就「不知道」這場對決要怎麼進行下去。
既然不知道決鬥會怎麼發展,作者又怎麼有辦法預先埋伏筆呢?
結論
稍微整理一下結論吧。
身為作者,我們當然沒辦法保證,自己想出的每個伏筆都很完美、很精彩,絕對會受到讀者的喜愛。
但是,至少我們要讓作品能夠「有伏筆」。
透過預想劇情、擬定大綱,多次整理自己的故事脈絡,來讓自己「有機會」構思出優質的伏筆。
「完美」的伏筆也許需要一點天分跟靈感,但是「好」的伏筆,絕對可以靠預先佈局跟練習來達成。
最後,我想用Youtuber老高的一段話來為今天的文章收尾。
在一部有關費馬最終定理的影片裡面,老高提到一個想法:
「我們現在做的事情看不出意義,是因為它的意義體現在未來的結果上。如果未來的結果對了,這個事情就很有意義。」
很多人覺得數學家證明定理是吃飽太閒,沒事找事,但那很可能只是「現在沒用」,而不是「真的沒用」。
在未來的某一天,也許會有某個學說、某種技術,能因為前人所證明過的這些定理而完成,進而改變世界。
如今看似是無用之功的這些蠢事,或許都是讓未來能往前邁進的基石,只是現在的我們都還不知道而已。
換一句很常見的話,叫做「沒有一段路是白走的」。
送給「伏筆」,也送給正在寫作路上苦撐著的「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