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篇在亂寫一通,與其視為閱後不如視為我在碎碎念)
在我把這本書丟回圖書館的還書箱前,我想我還有些可以言說的空間──或許也只是我想讓我自己不致於在圖書館的桌前顯得太過於可悲的嚐試罷了。而寫這本書的人無疑也是個可悲的人,儘管我沒有資格與他相比。
距離讀完這本書已經過了兩個月,這兩個月以來,從溫馨到充滿期望再到無比的絕望再到當下的平靜,我他媽的為何每次都將人生活得這麼可悲又戲劇化呢?我不懂。我們可以摘錄書中的一段話:
「我看起來這麼沮喪?」又一陣沉默後,我問?!覆?,不是沮喪,就某方面講還更糟,你總是讓人感受到一種不尋常的誠實,無法接受讓一般人到頭來終究能活下去的妥協?!梗╬.48)
其實對我來說對於伊斯蘭的主題其實既是重點也不是重點,同樣的主題可以換成資本主義、資訊企業或是共產(中國XD)政權,然而,幹,葉浩說的超棒,檢視伊斯蘭教或者種種宗教的一種簡便方法就在於看是不是雙重標準,雖然我們也能說那邊存在著一種雙重的本體論,但,透過雙重標準我們就能看出一個宗教的本質是不是愛,或是殺戮與支配。伊斯蘭政權便是一個典型的雙重標準(極權政府通常也是),有沒有用雙重的標準來檢視對於文化的支配與侵略,當我們否認著西方發展的進步與人權的同時(並將這樣的概念解釋為文明的殖民與傳統的破滅)是不是用同樣的方式壓迫著當地的少數民族,不論是庫德族、新疆或西藏。
回到書中的內容,其實這本書是我最喜歡的韋勒貝克的一本書,雖然我也只有看過whatever、一座島嶼的可能性。在這本書裡,韋勒貝克的招牌絕望用一種比較平易近人的方式出現。
幹,一直扯東扯西真的很難說出有什麼看法。
其實對我來說,韋勒貝克太絕望了,這樣的絕望甚至是一種編織出來戲劇化的絕望,甚至讓我無法茍同。一丁點的火花都看不見,或者像是譯者所言的一丁點的火化更顯示出深淵的絕望,只有無止盡的生活推著主角往下墜落。對我來說這些主角總該具備一些感受的能力,一些感受日常的能力,他可以從重拾對於生活的掌握開始,找一間小一點的房間,自己整理、清潔,自己煮飯,他可以開始自己打手槍,可以買自慰套(推薦fleshlight)可以重拾所有的他大學時候的生活(幹,人家大學的時候也能快樂打砲)孤獨的生活一段時間之後再說??墒撬麤]有,他做不到。
而我自以為我做得到。但其實我做得到只是因為我窮,身邊的有錢的朋友們感覺得出來可能更趨近於韋勒貝克一點?唉,但其實我並沒有比較好,無論從心靈的健康程度、或者生活的豐富程度來看都一樣,我只是自卑偽裝的自大而已。
回過頭來說,回到開頭的引言,韋勒貝克(主角)背叛了他自己。他選擇了妥協,並且他終將絕望。對我來說他唯一的解方僅在於面對他自己的選擇,他的特殊性,他的不平凡,並且得以與其共處,這樣的妥協毋寧是一種健康的妥協。但皈依伊斯蘭教的妥協並不是,但或許是。
如果我們視主角為一個平凡人,一個父權沙文男子,一個一天到晚跟年輕女性打砲的可惡男人(好羨慕…),一個很難有宗教感動與平靜的人。那麼他的妥協便因此變得如此合理。他不再是一個英雄,而是一個凡人,一個有著種種噁心缺陷的凡人,我們都賦予我們關心的角色太多的期望,我們期望他們能夠展現出超凡例外,而韋勒貝克無疑成功的展現出他們的平凡例行。
這篇小說花了我一天的時間就看完了,就在往返嘉義臺南的路上就全部結束,我從來沒想到我能如此輕易的負擔一本書的重量,我想那是因為刻意安排的輕飄飄。但其實當中蘊含的沉重使我們甚至在毫無憂鬱的情況下認真考慮死亡。
這篇雜無頭緒紛繁澀亂的感想獻給佳怡,以此紀念你我如同這般的生活。
而我正在努力重拾平靜、孤獨的生活以期培養一點點活下去的勇氣,毋寧是一種自我規訓與自我解放同時兼具的實踐的ambibalence,我想這是唯一的方法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