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TH官方钱包

前往
大廳
主題

食物三部曲2: 關於食物的變遷

寶貝睡前別刷太久 | 2020-10-25 23:53:10 | 巴幣 114 | 人氣 129

今天想來打一篇關於食物的變遷

人們都需要食物
為了食物
古代人狩獵、採集到農耕
而現代人透過機械化完成了植物、肉品商業化

在孔子的年代
人們吃的是秋葵那樣的食物
▲古代人吃的植物(圖片來源,網路)

當時的人們甚至沒有玉米、番薯、蘋果等現代司空見慣的蔬果
多以野果、野菜為食
所以孔子要求弟子們交束脩(風乾的肉)
其實也不便宜

大約在明朝末年
地理大發現之後
馬鈴薯漸漸的被傳入中國
當時的馬鈴薯還只是王公貴族能吃到的東西
逐漸普及則是在清朝時期
這種容易種植並且熱量極高的食物
很容易就能養活一大批人
也促進了中國的人口大爆發
(當然...如果明末就開始普及出去,就不會因飢荒而被推翻了)

臺灣的農業社會一直持續到了加工出口去建成之後
在經濟起飛的工業年代
臺灣人除了務農之外也多了許多供自己溫飽的工作
資本市場也促進了肉品養殖業的工業化
使得多數人不只在農曆初一、十五或節慶時才能吃到肉
因此習俗反而變成了農曆初一、十五要吃素了

所以看這篇文章的你
身邊如果有吃素的朋友
不妨給他們一點掌聲吧!
在這麼多誘惑的年代竟然還有人堅持吃素
不是很令人敬佩的事嗎?

但是在臺灣多數人已經不再為飢荒問題煩惱的同時
為何非洲國家還是有飢荒問題呢?
敬請期待下一篇:《關於食物的真相》

創作回應

更多創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