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恐有劇透,請閱覽者注意。
「他們不會相信,因為我是個不可靠的證人。」
書名:列車上的女孩〈The Girl on the Train〉
作者:珀拉?霍金斯〈Paula Hawkins〉
譯者:王欣欣
出版社:寂寞
版本:繁體中文
分級:普遍級
相關標籤:新創意、不可靠證人、三種女人的感情戰爭、男與女所在乎的社會觀感
內容簡介
她,不只是與你擦身而過的通勤乘客。
日復一日,瑞秋固定搭乘早晚兩班倫敦通勤列車。但,她的目的地與一般人並不相同。
列車每天準時在同一地點停靠,透過車窗外掠過的景象,她窺見了軌道旁15號住戶的生活片段。她想像那對陌生夫妻過得很幸福,還給兩人分別取了名字,在腦海中編造他們的人生。有時,男主人的目光似乎盯著車廂裡的瑞秋……難道在疾駛而過的瞬間,他也認出了她?
某日,瑞秋從新聞頭條得知,15號女主人竟已失蹤多日。她這才想起,車窗外的景象似乎曾透露不尋常的線索。但就在當晚,警方找上了瑞秋,要為失蹤案約談她。
她究竟目睹了什麼?只在想像中互動的陌生人、隔絕於車窗之外的事件,為何開始與她有了交集?
日復一日,瑞秋固定搭乘早晚兩班倫敦通勤列車。但,她的目的地與一般人並不相同。
列車每天準時在同一地點停靠,透過車窗外掠過的景象,她窺見了軌道旁15號住戶的生活片段。她想像那對陌生夫妻過得很幸福,還給兩人分別取了名字,在腦海中編造他們的人生。有時,男主人的目光似乎盯著車廂裡的瑞秋……難道在疾駛而過的瞬間,他也認出了她?
某日,瑞秋從新聞頭條得知,15號女主人竟已失蹤多日。她這才想起,車窗外的景象似乎曾透露不尋常的線索。但就在當晚,警方找上了瑞秋,要為失蹤案約談她。
她究竟目睹了什麼?只在想像中互動的陌生人、隔絕於車窗之外的事件,為何開始與她有了交集?
貓的感想
同名電影有上映。我當初被吸引而買下這本小說的點是因為『列車的移動式環境』,再者主角瑞秋身處與案發現場及案發當事人有著距離的地方,竟然成為該案的重要證人,對此點提起不少興趣。關於這本書的評價,以我看推理小說的經驗,不能說非常精彩可期,水平大概落點中間再高些。作者的劇情鋪排有部分令人感到煩躁,同時透露了不少這些角色所代表的社會價值觀。
全篇故事的重點大概就在我前面提過的此關鍵字『不可靠的證人』了。不想破壞懸疑感的請速速離去。雖然我覺得這故事的兇手跟作案方式很好猜到,懸疑性主要周旋於記憶碎片的順序拼湊。
先聊新創意。隔著鐵軌坐在列車上每天巴望同樣幾棟建築物,每段時辰類似的畫面重新上演,這樣子的經歷大家或多或少都有經驗,就題材來說滿特別也令人耳目一新,挺容易被這點跟著帶進故事情境中。本書的三名女性角色瑞秋、安娜和梅根,由三個女人的情感串出這個故事,其中也提到了她們三人的背景及性格所造成的婚姻破滅、第三者婚外情等各自的前因後果。這些看起來已經相互切割的個人事件,最後由一場列車上遙遠的目睹,又再次牽回關係。
說實話這三個女人還有與她們身邊的男人性格,個人覺得全部都很不討喜,只是程度有稍微分些等級。嗯這句話好像在日本懸疑小說《渴望》也有出現過?
瑞秋因為經歷婚姻毀滅,所以她對從列車上瞥見的當事人夫妻有著移情作用,幻想他們就是她過去的美好生活,豈料意外得知女主人竟會失蹤。對理智的她而言,對方分明應當是陌生人,何況瑞秋只是遙遠地從列車上每天觀看著他們的生活某片段罷了,然而情感上的她因為有著依戀,於是百般關心起這件命案來。我對她印象深刻的地方有好幾個,儘管瑞秋是一個頹敗到不行的女主角。
瑞秋的人生價值觀本身就令我翻白眼(欸,她說女人在世界上只有兩種價值,其一是長得美麗,其二是擁有小孩能當母親。這可能會被女性主義拍死變成蒼蠅乾吧,就算非女性主義也覺得何必活得這麼沒個性,自己的價值還要依賴別人操縱──長得漂亮要依賴別人說,有小孩才能發揮生理女的功能。幸好瑞秋本人是真正由衷喜歡孩童才志願當母親,否則我會更唾棄她。我認為女孩子能成為母親很了不起,一個女性生育孩子懷胎十月是必須有足夠勇氣冒著撕裂般疼痛和自己的生命危險去背負,如果無法真誠付出來愛小孩子千萬拜託別生,孩子何其辜,而且還連帶製造社會問題扔給其他人。每次看到虐童殺嬰的社會新聞我就一肚子火。題外拉回來,然而並非每個人都認為女性只有這種價值,這跟社會賦予男性『你必須擔當一家經濟支柱=你的作用就是家庭提款機』有何不同?立刻被喜歡推翻社會老廢角質觀的阿貓劃上黑記號(不,我覺得依照個別能力來平均分配各自能善盡的家庭責任不好嗎?
後來帶有母性殷盼的瑞秋怎麼回事呢?她無法生育。她想要小孩子偏偏她的體質無法懷孕,絕望之餘加上身邊的親朋好友個個結婚生子,每次友人聚會對她而言都像冷嘲熱諷。這時候的她已經得到了心病,情緒憂鬱低落時會將身邊的聲音全都放大,她卻沒有正視這個問題,最後她瘋狂酗酒澆愁。在自己的記憶中,她酗酒會毆打自己丈夫因此鬧離婚,隔日卻什麼也不記得。
事實真是如此嗎?
我特別喜歡關於瑞秋的某段描寫,是在講述她察覺自己在這失蹤案中有若干不深但或多或少『被需要』的價值。她蠢她笨她搞不清楚狀況,甚至還誤解嫌疑人,但為了心裡依然還留存著幾許知道必須戒酒回歸正常生活的良知,酗酒者的半醉半醒與戒酒及酒癮發作的欲罷不能倒是描寫得很出色。瑞秋繼續自作多情以蠢拙方式去嘗試幫忙別人,然而更多時候是因為她老馬修,屢次因酒誤事。也是因為這點令許多讀者詬病,作者有些過度放大該名角色的情感放縱而無節制,致使劇情從簡單案件向外拖延。
安娜身為第三者又很自以為是的內醜我就不多說了。她會被瑞秋糾纏不休地鬧來鬧去只是活該剛好。她犯了標準婚姻第三者常見問題:「我看上的男人好可憐,被家裡那瘋婆子家暴,只有我才能介入並拯救他,再來只要他們離婚,扶搖成正宮就一切天下太平。」一樣為一己之私所種的前因,終究要自己行為承擔後果呀。
梅根就更誇張了。過往的人生放縱經驗在重新開始生活後完全不能平靜,原因歸咎於她一直死守著往昔不堪的秘密,雖然尋找心理醫生協助,可是她並非專心治療自身毛病,而是不停勾引心理醫師。對於有著較強控制慾的丈夫不主動溝通反倒向外尋找慰藉。其他更多細究請自行賞閱小說或電影吧。
由此三個女子衍生的兩個家庭中,丈夫的部分也不便多說,畢竟再講下去劇情就差不多百分百見光死了。另外故事裡出現的心理醫生和警察方面……實質上雖是專業但劇情中發揮不到太大作用,倒是女巡佐基於個人偏見而質疑女主角的行為,雖然合乎常理但很實在比較蔑視女主角,說起來本來瑞秋這副德性要人相信就很難,只是同為女性,態度其實沒必要這麼差(默
讀其他人的書評及影評有段我覺得很有意思。我一直很迷惑為何故事女主角分明是年近三十歲的失婚酗酒女子,原文標題卻刻意下成『女孩』,而非像其他評析者人開玩笑稱《宿醉的阿姨》?後來我在《列車上的女孩─我想知道該如何戒掉你》一文中找到這個問題的答案,讀者CharMing解釋得滿好,她寫道:「說謊,就像踏上一場旅程。」我認為這是道出女主角瑞秋外表雖已是成熟女子,內心卻還是像個女孩。她坐上列車看得見對街美好夫婦的表象,直到深入其中,才發現失蹤案的始末內裡與真相從來都不等於她擅自加諸的天真妄想。就好比當初她過去那段婚姻的破裂,最大問題還是失意後瘋狂酗酒的行為,藉此催化劑忽略許多真實,逃避現實遺忘痛苦,卻也遺忘更多真相,最後釀成其他悲劇。
「我不再是以前那個女孩。」隨著懸案落幕,瑞秋也學著放下過去,傷痕一旦出現,痕跡不可能抹滅,但可以學著一邊撫平傷痛一邊重新開始。人人都想失去後再塗改歷史重新擁抱以前所愛,然而我們僅能從過去教訓試著學習在未來的下一次更坦然面對挫折。
推薦書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