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了某些故事,我們很難抑制正義感發作在不順眼的人事物上,尤其故事裡的角色就是不幸的小人物。小人物們用讀者不能認同的舉動,做出不正義的行為。可是,讀者若靜下來想,這是身處該處境都會做的舉動---譬如本文,1950年代前,逃難到美國的菲律賓家庭,他們貧困的打拼並把壓力發洩在奴隸身上。
積蓄奴隸是基於菲律賓傳統而擁有的權力,但家族感受到,美國這塊土地並不歡迎這種傳統,但家族成員間貧困又不想放棄既有的免費勞力和出氣筒,繼續在奴隸的對待上產生衝突。
故事裡,我們看到一種實存的悲哀。想要實踐某些道德理想,勢必得犧牲某些資源,這往往困難。讀者們的義憤填膺,也會隨著對每個故事角色的無奈體會程度而下降。我們只能閱讀、感傷,並祈禱貧窮、歧視以及人與人之間沒道理的不平等對待可以絕跡。
積蓄奴隸是基於菲律賓傳統而擁有的權力,但家族感受到,美國這塊土地並不歡迎這種傳統,但家族成員間貧困又不想放棄既有的免費勞力和出氣筒,繼續在奴隸的對待上產生衝突。
故事裡,我們看到一種實存的悲哀。想要實踐某些道德理想,勢必得犧牲某些資源,這往往困難。讀者們的義憤填膺,也會隨著對每個故事角色的無奈體會程度而下降。我們只能閱讀、感傷,並祈禱貧窮、歧視以及人與人之間沒道理的不平等對待可以絕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