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念研究所了,但最近被學長和老師連三催促找個工作。學長建議弄個補習班的國中社會科解題老師。我找到其中一家,開出的條件就是考過康軒的命題光碟裡的題目。兩次國中社會科會考的模擬試題還是沒辦法把錯誤削減到6以內,總是錯9題。
不必仔細檢討也知道問題在「地理」,在學時期最差的就是地理。因為我真的不知道要衝三小,我最熟的應該是三國時代的中國行政區(qū)劃,以及戰(zhàn)國時代的日本行政區(qū)劃。但這些都沒用,我還是得把課本的地理課本中「不知道原因,但現象上觀測就是如此的一堆數據吃下去,無論是自然原因,或者人文原因」。
發(fā)現國中課本與參考書訊息太少,不足以令我理解大多數地理學的現象。我不喜歡囫圇吞棗,但又希望盡速解決這事,至少在開學前。因此,沒時間找大學參考書看了,最後選了高中的地理參考書。
目前便在努力克服這挑戰(zhàn),連帶也比較少上來發(fā)文。
以上是近況報告,文字中性。以下反白的是抱怨性文字,可略過。遇到最大的阻礙是源自於我本身的性格:「我不能接受我沒有被說服的東西」,偏偏大學以前的國高中的目的,不是說服學生「每種知識值得接受之處在哪,所以接受它,不然可以提出反駁」,而是是模仿百科全書卻又閹割許多現存的知識體系,硬塞到學生腦裡,再用考試+社會資本的分配,確認是否有無灌輸成功。
這樣說起來,我應該每樣科目都一樣差。
是,只靠課本,我的國文、公民科、歷史科應該早就毀了。大學前,我的國語的語文應用和歷史知識,來自大量遊玩遊戲、閱讀小說,以及人與人之間的討論建立。至於公民科,由於在大學裡沐浴大量的法政知識和背後思想,以及科學哲學的角度討論,我略知每個社會科學上,尤其法律學、政治學、社會學等內容背後可以討論的基礎在哪。儘管如此,遇到地理我就死掉了。
不是說地理學沒有可討論的地方,到了大學甚麼都可以討論,但現在是大學前的紙筆測試。
哪裡的氣候如何?不是推理出來,是「觀測紀錄」的結果後分類(請參見柯本氣候分類法)。
哪裡的地形如何?也不是推理出來,也是「觀測紀錄」的結果後分類(請參考地質學)。
哪個地區(qū)的資源和發(fā)展如何?也不是推理出來,也是「觀測紀錄」的結果後分類。
上述都是很重要的東西,尤其「國家發(fā)展學」會討論到這些要素,不過在國高中裡,你要做的事情就是「背起來」。為何我難以克服地理考試呢?考卷一定程度會打亂那些分類資訊,並在題幹透露出部分特徵,要學生因此判斷「正確答案」。
有人會問,難點在哪?首先,地理是包含自然科學和社會科學的綜合科目,前者叫做自然地理學,後者叫做人文地理學。接著,該類各種子學問的形成都包括對相關變項的系統性考量,但題幹和選項往往把情境簡化再簡化,簡化到畫個火柴人,你卻需要回答他是蔣介石。最後要求考生回答出出題者心中想的那個答案。換句話說,考卷的資訊根本給得不夠,但出題方永遠認為夠了,這擺明不是叫人從「現實資訊」推理「題目」與「選項」,而是要你背清楚「甚麼題目」連結「甚麼答案」,其它可能不討論。
受過大學教育,我更沒辦法接受這種「不給你時間求甚解的狀況」,所以我最近疲倦到沒心情和精力甚麼發(fā)文,因為我被這些低能又沒有學習效率的教材搞得昏天黑地,卻又不得不念,因為「吃飯」就靠這個。
有人會問,這考試這麼幹,那你有辦法改變考試嗎,怎麼改?我會說,我也不知道。類比廚師端菜的情境,作為吃了食物覺得不好吃的顧客,我可以「不滿」,甚至不必以「怎樣做這道菜不會糞」為前提。
我不期待這篇文章多高尚,這就只是單純的抱怨而已,因為我現在已經不爽到極點。左邊的書櫃佈滿了名作等我看,諸如K. Popper的《歷史決定論的貧困》、《科學發(fā)現的邏輯》,涂爾幹的《社會科學方法論》、《社會分工論》,雷蒙?阿弘的《論治史》,甚至我得克服的STS英文……但我現在只能面對國高中的糞地理講義。
說到底,就怪自己窮,又不再大學時間找個金主、穩(wěn)定的工作、或者厲害到考出外國拿獎學金,所以現在不得不被逼去工作。
怪誰呢?我學社會科學,看得出社會本身有獨立的結構性問題,但責怪它沒辦法馬上改變,我能做的,就是克服眼前這坨屎。
妹的,我以為到大學就不用吃這堆屎,我錯了。
說了那麼多威風話,到頭來還是得為五斗米面對自己的罩門,哈。
有些東西真的逃不了。
懶得解決數學和理工的東西,所以我逃到社會組。
懶得解決地理和英文,所以我念了私立大學。
懶得解決英文,所以我研究所考不上前幾志願。
若是現在又懶得解決工作,解決地理,則接下來的人生會多慘呢?
我不知道,所以,別找高傲的理由無視缺陷了吧,克服它。
因為我逃累了。
不必仔細檢討也知道問題在「地理」,在學時期最差的就是地理。因為我真的不知道要衝三小,我最熟的應該是三國時代的中國行政區(qū)劃,以及戰(zhàn)國時代的日本行政區(qū)劃。但這些都沒用,我還是得把課本的地理課本中「不知道原因,但現象上觀測就是如此的一堆數據吃下去,無論是自然原因,或者人文原因」。
發(fā)現國中課本與參考書訊息太少,不足以令我理解大多數地理學的現象。我不喜歡囫圇吞棗,但又希望盡速解決這事,至少在開學前。因此,沒時間找大學參考書看了,最後選了高中的地理參考書。
目前便在努力克服這挑戰(zhàn),連帶也比較少上來發(fā)文。
以上是近況報告,文字中性。以下反白的是抱怨性文字,可略過。遇到最大的阻礙是源自於我本身的性格:「我不能接受我沒有被說服的東西」,偏偏大學以前的國高中的目的,不是說服學生「每種知識值得接受之處在哪,所以接受它,不然可以提出反駁」,而是是模仿百科全書卻又閹割許多現存的知識體系,硬塞到學生腦裡,再用考試+社會資本的分配,確認是否有無灌輸成功。
這樣說起來,我應該每樣科目都一樣差。
是,只靠課本,我的國文、公民科、歷史科應該早就毀了。大學前,我的國語的語文應用和歷史知識,來自大量遊玩遊戲、閱讀小說,以及人與人之間的討論建立。至於公民科,由於在大學裡沐浴大量的法政知識和背後思想,以及科學哲學的角度討論,我略知每個社會科學上,尤其法律學、政治學、社會學等內容背後可以討論的基礎在哪。儘管如此,遇到地理我就死掉了。
不是說地理學沒有可討論的地方,到了大學甚麼都可以討論,但現在是大學前的紙筆測試。
哪裡的氣候如何?不是推理出來,是「觀測紀錄」的結果後分類(請參見柯本氣候分類法)。
哪裡的地形如何?也不是推理出來,也是「觀測紀錄」的結果後分類(請參考地質學)。
哪個地區(qū)的資源和發(fā)展如何?也不是推理出來,也是「觀測紀錄」的結果後分類。
上述都是很重要的東西,尤其「國家發(fā)展學」會討論到這些要素,不過在國高中裡,你要做的事情就是「背起來」。為何我難以克服地理考試呢?考卷一定程度會打亂那些分類資訊,並在題幹透露出部分特徵,要學生因此判斷「正確答案」。
有人會問,難點在哪?首先,地理是包含自然科學和社會科學的綜合科目,前者叫做自然地理學,後者叫做人文地理學。接著,該類各種子學問的形成都包括對相關變項的系統性考量,但題幹和選項往往把情境簡化再簡化,簡化到畫個火柴人,你卻需要回答他是蔣介石。最後要求考生回答出出題者心中想的那個答案。換句話說,考卷的資訊根本給得不夠,但出題方永遠認為夠了,這擺明不是叫人從「現實資訊」推理「題目」與「選項」,而是要你背清楚「甚麼題目」連結「甚麼答案」,其它可能不討論。
受過大學教育,我更沒辦法接受這種「不給你時間求甚解的狀況」,所以我最近疲倦到沒心情和精力甚麼發(fā)文,因為我被這些低能又沒有學習效率的教材搞得昏天黑地,卻又不得不念,因為「吃飯」就靠這個。
有人會問,這考試這麼幹,那你有辦法改變考試嗎,怎麼改?我會說,我也不知道。類比廚師端菜的情境,作為吃了食物覺得不好吃的顧客,我可以「不滿」,甚至不必以「怎樣做這道菜不會糞」為前提。
我不期待這篇文章多高尚,這就只是單純的抱怨而已,因為我現在已經不爽到極點。左邊的書櫃佈滿了名作等我看,諸如K. Popper的《歷史決定論的貧困》、《科學發(fā)現的邏輯》,涂爾幹的《社會科學方法論》、《社會分工論》,雷蒙?阿弘的《論治史》,甚至我得克服的STS英文……但我現在只能面對國高中的糞地理講義。
說到底,就怪自己窮,又不再大學時間找個金主、穩(wěn)定的工作、或者厲害到考出外國拿獎學金,所以現在不得不被逼去工作。
怪誰呢?我學社會科學,看得出社會本身有獨立的結構性問題,但責怪它沒辦法馬上改變,我能做的,就是克服眼前這坨屎。
妹的,我以為到大學就不用吃這堆屎,我錯了。
說了那麼多威風話,到頭來還是得為五斗米面對自己的罩門,哈。
有些東西真的逃不了。
懶得解決數學和理工的東西,所以我逃到社會組。
懶得解決地理和英文,所以我念了私立大學。
懶得解決英文,所以我研究所考不上前幾志願。
若是現在又懶得解決工作,解決地理,則接下來的人生會多慘呢?
我不知道,所以,別找高傲的理由無視缺陷了吧,克服它。
因為我逃累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