承接Part 1.,因為下面的文章,會參雜一些「哲學」及「社會學」的概念,為了讓各位玩家能夠順暢閱讀,個人會把內容簡化,盡量避免使用一些惱人的「專有名詞」。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一、「Sander Cohen」-「客觀主義」下的美學價值
SanderCohen,專業「人體雕塑師」,材料保證「貨真價實」。
相信很多玩家都知道這位「稀奇古怪的藝術家」,而且也都看過他的「傑作們」。在表面上,他就跟其他人一樣,Adam(亞當)吃太多,吃到頭殼壞了。但在《阿特拉斯聳聳肩》所倡導的「客觀主義」下,他會有這些行為,其實是有脈絡可循。
「客觀主義」的美學價值,有一部分是著重在「浪漫現實主義」,而「浪漫現實主義」,就是把「藝術概念」給「具體化」,簡單來說,就是把「浪漫」給「實現」。因此,當Sander Cohen想要做「人形雕刻」,且要「越真實越好」。這時,Sander Cohen就會問自己「何不用真人呢?」
想要把「浪漫」給「實現」,再加上先前說過的「人不為己,天誅地滅」,反正「接合者」這麼醜不拉基,就不必管他們的感受了,就全部做成「人體雕像」吧!
畢卡索的傳人- Dr. JS Steinman
「我說她漂亮,她就是漂亮,我就是喜歡大小眼,你們想怎樣?」
而上面的脈絡,其實也能用在這位「Dr. JS Steinman」。他想要成為「畢卡索」再現,同樣的,作品不是在畫布上,而是在「真人」上。而在「極端個人主義」下,他同樣也不會顧慮病人的感受,反正他已經認定他的「個人美學」就是絕對。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二、「Fontaine Fisheries」-「客觀主義」的自由經濟
FontaineFisheries – 「我們只賣魚?」
臺灣是個「資本主義」的國家,所以相信很多玩家,已經聽過很多「共產主義」、「社會主義」及「左派」的缺點,而這些缺點不外乎「不切實際」、「不考慮人的本性」、「人是懶惰跟貪婪」等等。
但我們的社會跟國家,其實也有很多「沒說清楚的事」,那就是在「資本主義」的架構下,有很多東西也是「不切實際」。其中一部分,就是所謂的「自由市場」跟「自由競爭」。而以下,為了避免文章太過於「政治化」,我會盡量點到為止。
閱讀這篇文章的玩家,相信很多不是學生了,所以應該很多人聽過「臺上臺下兩本帳,一本給公家看,另一本給老闆看」。或是某些產業在招標,廠商就是會習慣「圍成一桌,一起搓湯圓」。而「公司內部升遷」也是,比的真的是「個人能力」嗎?但最糟糕的,莫過於「商人行賄官員」這些政治事件。以上描述的事件,其實在無形中,早已戳破了「自由市場」及「自由競爭」這兩個泡沫。
而在Bioshock的世界也是,遊戲中的Andrew Ryan,如同「客觀主義」的信徒,追求的是一個「自由放任的市場」。但在遊戲的過程中,我們可以看到隨著Rapture的敗壞,Andrew Ryan從堅守「自由經濟」的理念,到親手破壞這個理念。如一開始是放任Fontaine Fisheries的走私 (所以這間公司一定也有兩本帳),到最後親手取締Fontaine Fisheries。這個過程,都是象徵著「理想對現實」的妥協。
因此,「客觀主義」的思想及理念,在Bioshock的描述下,其實是被徹底的諷刺。而在下一個主段落,我會利用「利己」的對立面,也就是「利他」,來詮釋Bioshock的結局。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Bioshock三個結局的影片(轉載)
Bioshock的結局有三個,而會發生哪個結局呢?這取決於「決定幫忙小妹妹」或「決定收割她們的Adam」,但嚴格說起來,我會認為只有兩個結局,就是「好」跟「壞」而已,「利他」就是會發生「好結局」,而「利己」就是會發生「壞結局」,(製作人大概很討厭《阿特拉斯聳聳肩》,從頭酸到尾,連結局都不放過。)
但為什麼「利他」就是「好結局」?而「利己」就是「壞結局」?這之間的「邏輯跟原則」在哪?
多數人從小就接受過「儒家教育」。《大學》內提到「格物,致知,誠意,正心,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而從上面的順序,就可以看出「社會」的構成,會有點像是「個人→家庭→國家→社稷」,這樣由小而大。而「家庭」正是「利他」所構成的「基本單元」。
當災難來臨時,「正常的父母」都會有「優先保護兒女」的習慣,而這就是一個「利他」行為。因此,「利他」正是「家庭」構成的主要因素之一。而再將上述的「個人→家庭→國家→社稷」套用近來,就會發現,一旦「家庭」這個層級不存在,「國家」跟「社稷」這兩個層級,自然會瓦解。而這就是「製作團隊」用於結局的「邏輯與原則」。
因此,玩家可以發現「好的結局」,就很像看一部「家庭的紀錄片」。從那些「小妹妹」長大、到大學畢業、到結婚、到「主角」老死,這都是在描述一個「正常的家庭」所必經的過程。「利他」並非一定要像「德蕾莎修女」或「史懷哲醫生」,而是一個小小的動作,都可以是「利他」行為,例如:選擇不收割小妹妹。
而「利他思想」有很多類別,「左派思想」大多數都是「利他」。但Bioshock以《阿特拉斯聳聳肩》當背景,我也希望拿一個「比較知名的學派」當本段落的結尾。所以在這要介紹一下「社群主義」。「社群主義」,是一種提倡民主,卻與個人主義、自由主義對立的政治哲學。而《正義:一場思辨之旅》的作者Michael J. Sandel,就是「社群主義」的代表之一。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寫本文章時,因為是順著「Bioshock的邏輯」而寫,內容自然就是對「客觀主義」及《阿特拉斯聳聳肩》帶有大量諷刺,但這並不代表「客觀主義」就一定是邪惡。畢竟《阿特拉斯聳聳肩》這本書的銷量,可是僅次於「聖經」,表示它還是有可取的地方。只是這些細節,需要玩家自己去摸索。
而「玩遊戲」對當代人而言,已經是不可避免的過程。當代「玩一款遊戲」就像「看一部電影」、「讀一本書」、「聽一句座右銘」一樣,除了希望遊戲能帶來歡樂,也希望它能開啟玩家「不同的視野」,就像Bioshock。
本文圖片取至於:
1. https://en.wikipedia.org/wiki/Main_Page
2. http://bioshock.wikia.com/wiki/BioShock_Wik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