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TH官方钱包

前往
大廳
主題

詞曲

夜臨 | 2025-02-20 20:55:52 | 巴幣 204 | 人氣 47




最近看了《仿如修羅》,對聲音有更多瞭解。

先不提週末我興致勃勃地拿《彈珠汽水的千歲同學》第八卷來朗讀,並錄下自己聲音一邊想鑽進土裡這件事。

我們所使用的語言,本身就帶有音高。除了讀出那個字之外,倘若以正確的音高來念,就會變得更具意義,也就是說更容易使人理解與辨識。

而這件事能套用在歌詞上。

原本的我以為,是詞去配合音高,所以倘若調整音高,詞的讀法就會成為歌。

但似乎並非如此。

在唱日文歌的時候,我發現歌曲不過是將詞本身的音高串聯起來,像是在想要激昂的地方可能就會放「ta」這種高音的詞,或者「te」之類能讓聲音傳很遠,易於施力的詞,反過來想往低音走,可能就會用「yo」結尾。

當然,每一段樂句也會因為詞的不同而有音高起伏。

今天我也唱了中文歌,不過那是很久以前《軒轅劍》、《仙劍》的電視劇主題曲。

在歌詞上,中文字的音高比較複雜,每個字的發音就會有複數,類似二段式,但有時串起來,有的又像是只有一段,因此會造成音高有更多變化。

換句話說,中文寫詞比較難,或許也是因為這個理由,中文歌曲的背景配樂都弄得比較簡單,以襯托主唱的聲音,當然這是從發源的角度來看。

後來,我又唱了之前覺得不錯的大陸動畫歌曲,此時卻發現詞的音高串得不好,導致零零散散的,而背景配樂倒是豐富了一點點,用了樂器的獨奏做出一點變化,但也不像日本動畫歌那樣豐富。

因此綜合起來,之前也聽過杉井老師對於音樂的一些論述,在日文上,由於語言結構通常是固定結尾,讓歌曲較少變化,也無法像中文詞那般押韻,所以為了填補這樣的限制,於是背景的配器便豐富起來。

至於歌詞本身的音高也沒有落下,配合著旋律進行雕琢,所以就算沒有押韻也很容易發出好聽的聲音。

而中文歌曲,以古早的曲子來說,由於在填詞的造詣上很高,或許因為這樣就相對不重視背景的配器,而是採取固定節拍而無太多變化。大概是用樸素的背景襯托出人的聲音與詞。

只是以現今的中文歌曲、大陸歌曲來說,在詞的造詣和對聲音的理解與鑽研程度下降,導致一首歌的品質跟著下降,儘管想透過背景的配器增添音樂本身的有趣度,但能力尚且不足,所以整個聽起來就會不上不下的。

目前大概是這種感覺。我還在持續觀察中。

或許多聽古早的中文歌,會更易於將詞的音高轉換成自己能用的範圍,同時,日文歌的配器和音高組合也值得學習與分析。

果——然——還——有——

很——多——知——識——能——學!


更多創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