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TH官方钱包

前往
大廳
主題

【番外】資源統整區(qū)──關於修稿與重寫

夜臨 | 2025-02-17 12:16:13 | 巴幣 312 | 人氣 75

是否要修稿、以及如何修稿,是個經常出現在討論區(qū)的問題。許多人總因為這件事備感焦慮,甚至到處敲門尋求回應,過程中可能也引發(fā)不少問題。
 
以下大概是我針對修稿這個主題,所抱持的想法。
 
修稿的目的
 
說起來修稿的目的都是為了讓稿子變得更好,無論是增添趣味性,或者是將錯漏字加以改正,都是將文章提高完成度的手段。
 
而既然是手段,我們便要確認做這件事的目的。
 
也就是說,你是為了什麼原因,而想要讓稿子更好。
 
這句話說起來似乎有點奇怪,稿子變好不就好了嗎?幹嘛還要想這麼多。
 
會有這種想法的人想必也有不少,可是培養(yǎng)出思考做事根本理由的習慣,在選擇手段,決定前進的方向和準則時,會有很大程度的影響。
 
而修稿原因大多分成兩種,其一是為了增進讀者的閱讀體驗,其二則為加強自身的實力。
 
增進讀者的閱讀體驗
 
如果是想慢慢來的,或者單純是想先把稿子處理好,對讀者有個交代後再往下走的人,那這樣的人就會試圖修稿。
 
修稿的範圍小至增刪幾個字,大至將好幾段挖掉重寫。
 
只要自己覺得文章哪裡有所不足,就能花時間磨到自己滿意為止。
 
這其實沒什麼不好,只要自己修得開心,讀者也能讀得更順暢,那每個人各得其樂,不過在臺灣創(chuàng)作圈,情況並沒有這麼簡單,不少人的邏輯大概是這樣:
 
我把東西寫出來了(無論是否寫完,也可能只寫一章)>我要修稿?。拘薷迨菫榱耸颤N?當然是為了讓稿子更好啊>為何要更好?因為要讓更多人來看並說我好棒棒吶!>你問好棒棒能怎樣?當然就能有很多瀏覽數、運氣好還能出書、我就會很爽啊!更能受到各方吹捧>這麼做會有滿足的一天嗎?當然我一生都不會滿足,可是最好大家都能一直認可我,讓我名利雙收、內心充實。
 
稍微簡化一下這個脈絡的描述:
 
修稿>為了吸引人來看>這樣就能成功出書和出名,自己也會很開心
 
並且還能再加以補充:
 
修稿>隨便到處問,希望能讓人免費幫助自己>這種單方面獲取好處就是所謂的創(chuàng)作者朋友。反正創(chuàng)作知識和技術不值錢,路上隨便問就能像拿傳單一樣輕鬆得到武功秘笈。
 
當然追求他人認同,想得到某種程度的收穫,會出現這樣的想法是人之常情。不過在這之前,可以先想想看自己是為了什麼才開始寫作的。
 
最根本來說,也就是想將自己的故事說出來,傳達給他人這件事。
 
其他的東西都是順帶的,不應該本末倒置。
 
並不是想著「每個東西我全都要,把自己搞得十分焦慮」,而是說「持續(xù)追求最重要的那個」,其他項目則採取嘗試的心態(tài),那無論到最後有沒有回饋,自己都能看開。
 
畢竟能藉著寫作得到自己所有想要的東西,這樣的情況少之又少。
 
而通常你愈是想全部都要,愈容易什麼也抓不住。
 
反過來說,當你始終秉持最重要的事而不迷失,持續(xù)思考該做什麼並實際去做,那無論發(fā)生什麼都不會動搖,能繼續(xù)往想要的方向前進。
 
 
加強自身實力
 
接下來談談加強自身實力。
 
如果是想加強自身實力,對於剛開始寫作的新手來說,大致有三個方向。
 
第一,熟悉故事的行文模式
 
這應該不用解釋太多。初學者尚未熟悉寫小說這件事,無論是什麼時候該插入對話,哪個地方要著重描述,或者要搭配故事寫出怎樣的臺詞,都需要用檢視自己的文章來加以修改。
 
第二,檢查故事中的邏輯與走向
 
一般新手容易出現角色做出行為前後對不上,心理描寫的敘述非常奇怪,甚至也沒統一,以及角色的思考邏輯就像是少了好幾百個螺絲一樣,其他人看上去覺得完全說不通,作者卻不自知。
 
在這種情況下,當有人提出,這邊角色好奇怪,關於言行或描寫出現很大的落差,「這絕對不會是作者的表達方式不清,導致讀者無法理解」。
 
相對的,絕大多數情況為「這個作者的邏輯不好,從根本上就搞錯了事情的因果關係,他不知道怎樣才是真正合理的」。
 
此時,如果身為作者,可以思考別人為何會出現這種想法,其中的邏輯對應關係。
 
第三,去找優(yōu)秀的教材或參考資料來學習
 
讀過寫作書之後,就能照著創(chuàng)作方法來試試看。觀賞創(chuàng)作物後,花一些時間來寫分析、研究這東西的優(yōu)點或可改進的點。無論處在哪個階段,這都是相當重要的事情。
 
初學者正是因為不知道怎麼做比較好,才更需要去找參考,找到好的東西來輸入。
 
我曾看過有人對於某部分的知識一知半解,卻胡亂套用在自己的作品上,那樣看起來便顯得十分滑稽。以作品可以天馬行空為由,來蒙蔽胡說八道的本質,那只會讓人覺得這個作者非常不思進取。
 
因為知曉自己不明白而去試圖理解,卻依然有一點點搞錯的地方;跟明明只知道個皮毛卻認為這樣就夠便開始自豪地隨意擺弄,兩者的區(qū)別讀者是能看出來的。
 
知道自己哪裡沒做好,因而去嘗試不同方法加以修改或整段重寫,這都是需要憑藉著智慧、意志、和行動才能辦到的。
 
以目前來說,能在一開始就寫很好的幾乎沒有。這是由於臺灣本身的教育環(huán)境、閱讀風氣、市售教學資料的不足等原因所導致的綜合性問題。
 
因此,當掌握怎麼尋找和運用學習資源來練習,以此不斷提升自我,就是通往下一步的關鍵。
 
當能這麼做之後,就會步入中階創(chuàng)作者的領域。
 
這個範圍會碰到兩種狀況。
 
第一是學習到的東西能找出對應的練習方式,或者嘗試運用在自己的文章當中,那麼就容易能搭配上新的經驗來修稿。
 
諸如這個表現手法不好,劇情走向有問題,基於什麼理由,所以這段要重新寫過等等。
 
上述這些便是學習所擴增的視野,差不多跟自己的學習步調相同所導致。
 
第二則是擴增的視野過於迅速,對於整篇文章不知道怎麼改起,這並不是說不知道怎麼改,困擾於怎麼修。
 
而是說──在知道這裡有問題,那裡有問題的情況下,只要仔細思考是能找到數種解決方法,但一改就會讓原本的東西面目全非,那麼乾脆全部重寫比較快。
 
那麼就會衍伸出效率問題。
 
當一部東西只是想稍微修個字句,那樣對自身能力的成長會有很大的幫助嗎?
 
抑或者,用新的架構方法,換個方式重寫一篇會使自己獲得更多成長呢?
 
從上述條件下,可看出答案是後者。
 
但這是要我們隨意捨棄之前的作品的意思嗎?
 
我並不這麼認為。
 
如果從提升自身能力值的角度看待,舊的作品都是自己曾經思考過的東西,自己一步步所踏出的足跡。
 
這樣的苦惱和當時創(chuàng)作時所感受到的心情都是自己的一部分,光是寫出這樣的東西就值得肯定。
 
過去所犯的錯,當然讀者讀到時可能會覺得莫名其妙,但換成其他作者,就能加以借鏡,避免犯相同的錯。
 
在追求他人肯定之前,自己對於自己所留下的東西,應該要予以肯定。
 
與其說這樣的行為是捨棄那個故事,不如說,那篇文章正代表了當時那個不成熟,卻又努力往前的自己。
 
但現今的自己已經能以全新的面貌來撰寫文章,那為何要留在原地拖拖拉拉的呢?
 
肯定過去的自己,接受自己的不足,然後朝著更好的方向前進。
 
在能力範圍內,如果覺得這個故事還能救,而自己也想修改,那就去修稿。
 
如果問題已經能看出來,但光靠修稿沒有辦法改好,那就乾脆重新寫一篇。
 
再不然,真的很想直接大改,或者不管如何,先接續(xù)著往後寫也是可以。
 
一切都是自己的選擇。
 
詢問自己究竟想追求什麼,不斷動腦思考更好的方法,並加以實踐。
 
我想會比什麼都不思考,一直問其他人意見來得好。
 
說到底,寫文章的人只要愈了解自己,那樣的人就會變得愈強。
 
這是件需要持續(xù)放在心上的事。
 

更多創(chuàng)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