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很久不見了,先祝大家聖誕快樂與新年快樂!
來波蘭之後,課業是一天比一天重,都沒有時間好好地梳理文章。
好在這次我們有聖誕假期,從12月21日一路放到主顯節1月6日。後來又因為學生要求,說假期尾端,很多大眾交通工具都沒有通往學校所在的西里西亞省卡托維治市,所以學校決定主為加碼,在主顯節之後多放一天假。
趁這個聖誕連假稍微有空,我決定好好來整理我在11月11日的波蘭獨立紀念日連假,和我女朋友去克拉科夫旅遊的遊記。
以下大概分幾個章節,給大家參考:
一、萬聖節
二、臺灣餐廳在波蘭
三、克拉科夫廣場
四、瓦維爾城堡
五、其他
一、萬聖節
今年的獨立紀念日是在禮拜一,所以從11月9日就進入連假,我們也決定在克拉克夫玩3天2夜。在前一個禮拜,我人在華沙附近的城市,和我女朋友和她家人們,一起過萬聖節。分享一些11月1日在萬聖節時拍的照片,波蘭的萬聖節傳統是去墓園為亡者獻上點燃的蠟燭,和亡者聊聊天,並為他們祈禱。夜幕降臨時,能看到燭火在墓園熠熠生輝,在寒冷的冬夜構成一幅溫馨的畫面。我總共點了三座蠟燭,一座獻給我女朋友的曾祖父母,一座獻給一位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參與波蘭救國軍的軍人,Mieczys?aw Preker。他在戰後仍持續受到波蘭共產黨的迫害和折磨而因此受到許多身體上的傷害,而我女朋友的祖父母和他是朋友。
我的第三根蠟燭獻給聖若望保祿二世(St. John Paul II),在墓園附近的公園裡,有本地人為了紀念聖若望保祿二世,而建立的雕像。我們離開墓園後來到了公園,並在那裏獻上了蠟燭。
在萬聖連假的時候,我和我女朋友也開始規劃下一週的獨立紀念日連假,我們已經計畫要去克拉科夫最著名的「瓦維爾城堡」參觀。瓦維爾城堡的線上訂票系統,在參觀日的一週前會開放購買,如果不事先訂票,就得在現場大排長龍才能買到票。
因此我們在開賣日的當天,時間一到就打開購票網站。瓦維爾城堡的購票系統會分好幾個展區,有些展區是免費的。各個展區的門票是按時段販售的,網站上都會標示大致的參觀花費時間,如果有購買複數以上展區門票,系統會自動排除重疊的時段,方便參觀者安排參觀順序。而每個展區的線上購票也有人數限制,售完為止。
想當然耳,我會要買的門票是在連假,人會非常多,必須得用搶的。當大家在搶周杰倫和YOASOBI門票的時候,我和我女朋友坐在電腦前面搶一座波蘭中世紀城堡的門票。為此,我們還在前一天「模擬搶票」,在官方網站上確認好買票的步驟,和安排展區順序。
結果到了搶票當天,時間一到,瓦維爾城堡的購票網站直接大當機,幾乎完全無法操作。我們只能不斷地重新整理網頁,趁網頁狀況好一點時把部分展區門票加入購物車。儘管如此,門票的張數在系統上會亂跳,像是我們要買兩張票,但購物車會顯示我們要買10張票,金額也因此倍增,真讓人崩潰。
等到網站終於正常運作後,很多展區和時段的門票幾乎被搶光,尤其是免費的展區門票被一掃而空。我們也只能不斷重新整理網頁,看有沒有其他人釋出名額,幸好在我們的努力之下,最後排出了參觀3個展區的行程。順道一提,要語音導覽的話也能在購票網站上購買服務。
瓦維爾城堡的官網,供與參考:https://wawel.krakow.pl/en/what-to-see
二、臺灣餐廳在波蘭
到了獨立紀念日連假的第一天,我們相約在克拉科夫會面,兩人分別從卡托維治和華沙坐火車抵達。由於我們安排第二天才去參觀城堡,第一天就決定在城內到處逛逛,我們也計畫要去吃在克拉科夫的一間臺灣餐廳——苦苦(KuKuTaiwan Bistro & bubble tea),據說那也是波蘭唯一一間臺灣料理餐廳(除了珍珠奶茶店)。
在這之間,我女朋友的妹妹和她男朋友有來這邊用餐過了,他們的評價是,這邊的餐點很不臺灣,是已經被波蘭化的臺灣菜。而我的臺灣朋友來這邊用餐的心得也是差不多的。既然如此,我就真的很好奇這間餐廳的臺灣菜滋味到底如何,而我女朋友也是,尤其她也很喜歡臺灣料理,我們就計畫這次旅遊的第一站就是苦苦。
我們在火車站會面後,把行李寄放在火車站,就直奔克拉科夫老城區了。離火車站不遠,徒步大約20分鐘路程而已,途中會經過「格倫瓦爾德戰役紀念碑」和普蘭提公園(Plenty),其中有克拉科夫甕城(Barbican)等城牆、防禦工事遺址。
穿越老城中心地帶後,我們總算到了苦苦。苦苦的店面並沒有很大,不過幸好還有位子,當時包括我們,店裡大約只有三組客人。我還聽到隔壁桌在我熟悉的臺灣腔中文聊天,不免讓我產生了懷念的感覺(雖然說我每天都在波蘭和臺灣朋友聊天,根本沒什麼好稀奇的)。我們聽聞了苦苦的店長是臺灣人,看到店員也都是亞洲面孔,女朋友就建議我試試看用中文跟他們點餐,說不定他們會很高興。結果當我一開口跟店員講中文後,店員則一臉茫然而不知所措。之後我便用波蘭文詢問我能不能用中文和她對話,店員便尷尬地搖了搖頭,果然人不可貌相啊……害我們好尷尬。
這邊的菜單看起來非常的有臺灣味,除了珍珠奶茶口味多到詭異之外,其他的食物感覺都是中規中矩的臺灣菜。像是經典的滷肉飯、炸豆腐和鹹酥雞。菜單上還貼心地附上了中文和英文。
當時我在波蘭不常吃米飯,就難得地點了一份經典「臺灣滷肉飯」,而我女朋友則點了一份「狠辣乾拌麵」,那可是這間餐廳最辣的料理。在點餐的時候,店員再三跟我女朋友確認真的要點「狠辣乾拌麵」嗎?並且指了指菜單上滿江紅的辣椒圖案,說這是「真的很辣」。我女朋友相信自己的能耐,自信地說就是要點這道,因為她很愛吃辣。
除此之外,我們還點了一份炸豆腐,並且各點了抹茶珍珠奶茶和芋頭珍珠奶茶。其實原本想點更多的,但想想光是喝下一杯珍珠奶茶就會超飽,我們便先打消了點更多的念頭。順道一提,其實我在臺灣的時候就不太愛喝珍珠奶茶的,我其實不太喜歡「喝」東西的時候還要嚼東西,珍珠奶茶與其說是飲料,對我來說更像是有料的湯。剛好在這邊用餐,能把珍珠奶茶當作一道「湯」料理,搭配主餐品嘗,正合我的味口。
大致上來說,這邊的餐點還算不錯,算是以歐洲的食材能做出的最好的臺灣料理了。所以我的心得也差不多是,這邊的臺灣料理沒有很臺灣,而是被波蘭化的臺灣風味料理。
我點的臺灣滷肉飯,除了肉燥和米飯之外,有放半顆蛋、蔬菜和一顆餛飩,和一般的臺灣肉燥比起來,這邊的肉燥非常鹹。至於其他的食材則中規中矩,跟我在波蘭吃到的普通米飯差不多。料理偏鹹的狀況不是只有波蘭的臺灣料理才有,我和我朋友去吃波蘭的越式、中式和日式餐廳,都發現他們的料理異常地鹹,我們還因此開玩笑說波蘭人是不是覺得要加一堆醬油才夠亞洲味。不過這碗臺灣滷肉飯的鹹沒有讓它變得很難吃,肉本身還是但有甘味而不錯美味,搭配白飯更能調和其中的滋味。
我女朋友也讓我嚐嚐她的「狠辣乾拌麵」,不得不說,真的非常非常辣,我沒辦法評論味道,因為味道都被辣味蓋住了QQ。但我女朋友還是覺得不夠辣,連一口珍奶都不配就把整碗麵「乾」完了。狠辣乾拌麵跟我的滷肉飯長得差不多,只是肉醬變成辣的,米飯變成麵。女朋友的評價是很美味,餛飩還不錯吃,但是還不夠辣。
而珍珠奶茶的部分,「茶」的部分偏少,我沒有喝出茶味,整體上偏重牛奶的味道,比較類似臺灣的青蛙撞奶,還不錯喝。炸豆腐的部分則有點可惜,這邊的豆腐口感過於扎實,而不像東亞的豆腐一樣軟嫩,比較像是在吃小小的炸麵包一樣。
用餐結束後,我女朋友不斷感謝店員,說這邊的餐點很美味,美中不足之處就是最辣的麵對她來說還不夠辣。店員還說,下次再來的話可以事先跟他們說還要更辣,廚師很樂意幫忙多家一些辣醬。
三、克拉科夫廣場
我們離開苦苦後,就在老城區四處逛逛。包括參觀了老城廣場著名的紡織會館(Sukiennice)。紡織會館顧名思義就是在古早時代賣布品的地方,但這邊可不只有賣布。在15世紀克拉科夫的黃金時代,紡織會館聚集了大量從各地前來的商品,販賣各式各樣的商品,包括珠寶、金屬、絲織品和香料等等。
今日我們所見到的紡織會館,主要是在19世紀重建的,在內部的長廊兩側有許多的攤販,主要販賣珠寶和紀念品。在長廊的上方繪製有波蘭各地市鎮的徽章。在外側則則有一些有櫥窗店面的店家和畫廊。
紡織會館的前方還有波蘭著名詩人亞當·密茨凱維奇(AdamMickiewicz)的雕像,和克拉科夫市政廳鐘樓,鐘樓內部則是一座博物館。當時我們還幸運地欣賞到了波蘭地方傳統音樂和舞蹈的表演。
在往前則是克拉科夫聖母聖殿(Ko?ció? Mariacki),在聖母聖殿有一項傳統,每一小時都會有兩位被稱為「瑪利亞的吹號手」(Hejna? mariacki),在聖殿的兩座塔頂上吹奏號角,全年無休。這項傳統可追溯到中世紀,塔頂上設有吹號手,當火災發生或是敵人來襲時,吹號手會吹號警告城民。而現在的兩位吹號手,也是由國家消防局的消防員出任。
除此之外,聖母聖殿吹號手還有一個傳說,有人認為瑪利亞的吹號手演奏曲子時到最後時,很像是急促地停止演奏。有一回,克拉科夫雅捷隆大學講師埃裡克?菲爾布魯克?凱利(Eric Philbrook Kelly),和Aniela Pruszyńska共進晚餐時,埃里克問了對方這個問題。Pruszyńska則編了一個傳說回答,她說13世紀時蒙古開始入侵克拉科夫時,吹號手看見大軍來襲便馬上吹奏號角警告城民,但他演奏到一半時,蒙古軍隊的弓箭射中他的喉嚨,他因此一命嗚呼,演奏也就戛然而止。埃裡克後來把這個傳說寫進他的兒童文學作品《克拉科夫的吹號手》(The Trumpeter of Krakow)中,後來這個傳說也就散布開來,成為滿種鄉野奇談,備受導遊和觀光客的喜愛。
網路上瑪利亞的吹號手的影片,給大家參考
到了晚上,我們也沒什麼事好做,就去飯店附近的餃子店吃了pierogi,然後跑去一間貓咪咖啡廳,就這樣度過了第一天。
四、瓦維爾城堡
第二天算是重頭戲,一早我們就出門搭電車,到達瓦維爾城堡。瓦維爾城堡位在「瓦維爾山」上,要往上爬一小段路才到得了。我們是從城堡後方的路爬上去的,而不是從正門進去,一開始有還有點迷路,不知道售票處在哪。
不出所料的,售票處聚集了長長的人龍,每個人都迫不及待想要買票進去參觀城堡內部。而我們已經買好票了,只差去售票處旁邊的語音導覽服務處,拿語音導覽。
(由於我手機記憶體在時候差不多滿了,拍出來的照片畫質不是很好,以下大部分的照片是我女朋友拍的。)
從中庭花園可以看到瓦維爾主教座堂(katedrawawelska),和城堡建築。瓦維爾城堡坐落在山頭上,能夠一覽山腳下的漂亮景致,像是蜿蜒山腳邊的維斯瓦河(Wis?a)河景,以及河岸邊熙來人往的遊人們。關於「瓦維爾」之名的由來有幾個說法,第一個說法是Wawel來自波蘭文的山溝「w?wel」,據說以前瓦維爾山有一個山溝使山分為兩半,因此而得名。另一個比較新的研究說法是,Wawel來自希臘文《聖經》的巴貝爾塔(Tower of Babel)。
瓦維爾城堡有很長一段時間都是波蘭的行政中心和王室居所,尤其在波蘭-立陶宛大公國成立之後,瓦維爾城堡更是成為當時歐洲最大與最重要的王都所在。一般認為克拉科夫成為波蘭「首都」,以及瓦維爾城堡成為王室居所和行政中心,是在11世紀的國王「復興者」卡齊米日一世(Kazimierz I Odnowiciel)登上王位後而成的。卡齊米日的父王梅什科二世(Meszko II),面臨企圖叛亂自立的王兄弟,以及來自鄰國的入侵,使得波蘭王權大加衰落。梅什科二世也在這些紛亂中驟逝,留下一片混亂的王國給子嗣,起初理應繼位的卡齊米日一世不被王公貴族承認,只得流亡到神聖羅馬帝國。後來在神聖羅馬帝國、匈牙利和波蘭支持者的護送下,卡齊米日一世才終於回到波蘭承接王位,決心要重整一片混亂的波蘭。卡齊米日一世最重要的決定之一,就是將王都從格涅茲諾(Gniezno)遷到克拉科夫。
在16世紀晚期,波蘭因為戰略位置,和立定波蘭與立陶宛的中介點的緣故,將首都從克拉科夫遷到華沙。儘管如此,直到1733年,歷代國王的加冕祝聖禮仍是在瓦維爾主教座堂舉行。而在波蘭被三國瓜分時期,瓦維爾城堡也成為波蘭人的精神象徵,以及獨立倡議者與獨立軍隊的據點之一。在1918年波蘭獨立前後,波蘭政府也曾經討論過,要將瓦維爾城堡作為波蘭共和國的總統官邸與辦公室。到了1978年,瓦維爾山正式被列為世界遺產,直到今日仍吸引成千上萬的遊客前來參觀。
穿過被稱為「巴爾托洛梅奧?貝里奇門」(Brama Bart?omieja Berrecciego)的大門之後,就能進入到城堡的天井。城堡外部建築呈現文藝復興風格,富含仿古羅馬反覆的圓拱造型,以及希臘柱式的圓柱造型。由此可知,我們現在看到的建築主要是在文藝復興時期後改建而成的,在1499年的一場大火後,城堡許多哥德式的建築部分毀壞,因此在1507到1536年間,國王「年老的」齊格蒙特一世(Zygmunt I Stary)決定整修城堡。過去齊格蒙特一世長期在他哥哥,也就是匈牙利與波希米亞國王弗拉迪斯勞斯二世(VladislausII)的宮廷服務。當時匈牙利的王都布達已經聚集了很多來自義大利的藝術家為宮廷服務,帶來許多南方文藝復興的風氣,齊格蒙特一世也深受影響。所以後來齊格蒙特一世也決定用最新潮的文藝復興風格重建城堡,由於他的王后博納?斯博爾札(BonaSforza)是義大利出生,他也動用老婆的影響力,找來一批義大利籍的文藝復興藝術家,設計新的城堡。雖說如此,今日我們看到的瓦維爾城堡卻不是典型的義大利文藝復興建築,像是為了配合北歐的天氣,城堡的屋頂是採用北歐習慣的斜屋頂,而與義大利不同。
瓦維爾城堡的各個展區並沒有設置衣帽間和置物櫃,所以最好不要帶太多東西去城堡參觀。我們第一個參觀的是「城堡一」(CastleI),這邊的空間在過去主要作為王室、朝臣和客人起居之用。在1595年的一場大火後,王室決定用巴洛克式風格修建我們今天看到的「城堡一」,而內部仍保有一些16世紀的木製彩繪天花板和簷壁裝飾。這裡收藏一些被稱作「瓦維爾阿拉斯掛毯」(arrasywawelskie)的一系列掛毯藝術,因為現存的同批風格掛毯主要由瓦維爾城堡和法國城市阿拉斯(Arras)所有,瓦維爾城堡本身藏有365件掛毯,英文則稱作「雅捷隆掛毯」(Jagielloniantapestries)。瓦維爾阿拉斯掛毯在不同時期,以不同方式進入到瓦維爾城堡之中,有些是外交禮物,有些是王室訂製的,最早的一批則是由王后博納?斯博爾札帶來的嫁妝,根據國王齊格蒙特二世奧古斯特(ZygmuntII August)的遺囑,這些掛毯被列入波蘭王國王室擁有的財產。
(以上攝影:我女朋友)
許多掛毯都跟《聖經》的故事有關,而有幾件掛毯很知名,像是「龍與豹的戰鬥」,描繪惡龍與豹廝殺戰鬥的場景。這幅畫面是根據中世紀歐洲廣為流傳的基督教教訓預言作品,《博物學者》(Physiologus)中的故事而來。在這則故事中,豹被所有的動物喜愛,除了龍以外,而龍與豹的戰鬥也被與撒殫與耶穌基督的搏鬥聯想在一起。有很多的作品,是根據法蘭德爾藝術家麥克爾?考西(MichielCoxie)的畫作而編織的。
城堡一的房間很多,其中包含被稱作「丹麥塔」(Wie?a Duńska),以及被稱為「雞爪」(Kurza Stopka)的兩座建築。丹麥塔會叫做丹麥塔,是因為1424年的時候,丹麥國王住在這裡。而雞爪則因為外觀像雞爪而得名。據說17世紀的國王齊格蒙特三世(Zygmunt III)曾經在丹麥塔建造一間煉金術房間,後來這間房間在戰間期成為波蘭共和國總統伊格納齊?莫希奇茨基(Ignacy Mo?cicki)的私人套房。二戰德佔時期,總統套房則被納粹在波蘭總督漢斯?法蘭克(Hans Frank)佔用。今日我們看見的則是修復過後的莫希奇茨基總統房間。
總統伊格納齊?莫希奇茨基的房間(攝影:我女朋友)
雞爪塔過去則是「年老的」齊格蒙特一世起居所,在裡面有一間被稱為「煉金術房」的房間,但其實那只是齊格蒙特一世的寢室,會被叫煉金術房只是因為18世紀製作的清單不小心寫錯了。
煉金術房內部(攝影:我女朋友)
Lucas Cranach starszy的《耶穌祝福孩子們》(Chrystus b?ogos?awi?cy dzieci)
與Georg Pencz的《羅特與他的女兒》(Lot i jego córki)
(攝影:我女朋友)
接著我們進入到被稱作「瓷器閣」(gabinet porcelanowy)的展間,這邊收藏了許多由波蘭王室收藏的瓷器。歐洲的第一座瓷器製造廠就是由波蘭國王建造的,國王「強壯的」奧古斯特二世(August II Moncny)在1710年時於今日的德國城市邁森(Mi?nia),建造「波蘭王國與薩克森選帝侯瓷器生產廠」(Królewsko-Polsk? i Elektorsko-Sask? Manufaktur? Porcelany)。在此之後,邁森也以生產瓷器而聞名,瓷器閣的展品也大多來自邁森的生產廠。
「強壯的」奧古斯特二世(攝影:我女朋友)
瓷器閣裡藏有由Johann Gottlieb Kirchner製作的等比例「狐貍叼母雞」像,以及「哈巴狗」瓷器作品。再深入點能看到Johann Joachim Kaendler製作的「耶穌受難」瓷器作品。其中也有許多仿日本「柿右衛門風格」的瓷器作品,利用鮮豔的紅、綠、黃、藍色呈現松樹、梅樹與花朵圖紋等主題。
(以上攝影:我女朋友)
(以上攝影:我女朋友)
繼續往「城堡一」的內部走入,這裡主要收藏波蘭與鄂圖曼帝國交戰而獲得的戰利品,以及來自東亞的收藏品。在過去一段時間裡,波蘭與她強大的鄰國——鄂圖曼帝國,保持和平穩定的交流關係。在波蘭勒沃夫(Lviv)與克拉科夫的商人,常常跟伊斯坦堡和伊斯法罕做生意,對當時的波蘭來說,土耳其與波斯的武器是非決高級的奢侈品。但到了17世紀以後,波蘭與鄂圖曼帝國交惡並陷入一系列的戰爭之中,波蘭國王揚三世?索別斯基(Jan III Sobieski)帶領波蘭和歐洲聯軍在維也納之戰中,擊退鄂圖曼帝國的軍隊。這場戰役常也被形容成,波蘭守住了歐洲基督教世界免於伊斯蘭世界的入侵。
在維也納之戰等戰役中,波蘭軍隊也從鄂圖曼軍隊的手中,帶回大量的戰利品,其中包含武器、馬具和布品等等。瓦維爾城堡因此成為歐洲最多伊斯蘭文物的收藏地之一。
(以上攝影:我女朋友)
城堡一的最後部分是來自東亞的瓷器。在16世紀由葡萄牙從中國將中國瓷器帶入歐洲市場之後,東亞的瓷器在歐洲開始流行,尤其在17世紀英國與尼德蘭先後成立東印度公司,為歐洲市場帶來更大量的東亞瓷器。但由於後來明、清戰爭的緣故使貿易有所障礙,市場的重心逐漸從中國轉移到日本,在長崎設立據點的尼德蘭也成為日本瓷器轉運的佼佼者。直到1720年代之後,日本瓷器才又慢慢被中國重新取代。
(以上攝影:我女朋友)
歐洲人購買東亞瓷器,並非實用,主要是為了裝飾之用。也因此,東亞再生產銷入歐洲的瓷器時,也常常生產一套的瓷器,一組瓷器通常為奇數個物件。這些成套的瓷器組也非常多元,會以不同樣式交替出現,像是一套花瓶常常包含細頸瓶、圓弧狀的花瓶、有蓋與無蓋的花瓶等等。歐洲人特別喜歡用它們裝飾櫥櫃的角落或是壁爐架。其他的瓷器還有佛教相關的「送子觀音」像,或是佛教中能驅邪的石獅子像等等。展區也有展出幾件東亞的金屬製品。
(以上攝影:我女朋友)
而東亞瓷器展區剛好位在巴爾托洛梅奧?貝里奇門的上方,從窗戶望出去,能看到瓦維爾主教座堂的黃金穹頂和城堡花園。
(以上攝影:我女朋友)
逛完城堡一之後,我們就跑到花園的戶外咖啡廳吃個小小的午餐,這裡也有賣波蘭的在地street food——zapikanka。不得不說這裡的鴿子真的超級多,而且完全不會怕人,鴿子會跑到座位旁邊伺機而動,等待能搶掉食物碎屑的瞬間。我在吃飯的時候還感覺到我的腳被鴿子踩了一下。而當時我們也注意到,現場的德國遊客還蠻多的,時不時會聽到有人在講德語。
之後我們參觀了「皇家寶庫」(Crown Treasury),這邊收藏了各式各樣的金銀珠寶以及波蘭的國家象徵文物等等。一進門就會看到許多的波蘭旗幟展示,像是1553年為國王齊格蒙特二世奧古斯特的皇后,奧地利的卡塔日娜(Katarzyna Habsbur?anka)加冕時,所使用的波蘭-立陶宛大公國旗幟。這是至今倖存的波蘭-立陶宛大公國旗幟中最古老的一幅。
(攝影:我女朋友)
瑞典國王卡爾十世?古斯塔夫(Charles X Gustav)的錦旗,在1656年的戰爭時取得。(攝影:我女朋友)
齊格蒙特二世奧古斯特的旗幟,上頭的SA字母組合是他的象徵圖案。(攝影:我女朋友)
波蘭-立陶宛大公國旗幟。(攝影:我女朋友)
另外還有1697-1763年的波蘭-薩克森聯盟(Uniapolsko-saska)的錦旗。在「強壯的」奧古斯特二世擔任波蘭國王的時候,他同時也是神聖羅馬帝國境內的薩克森選侯,波蘭和薩克森也就這麼順理成章地在1697年成為聯盟。但到了1706年歐洲發生大北方戰爭期間,瑞典佔領了薩克森,並強迫奧古斯特二世放棄波蘭王位,承認瑞典青睞的史坦尼斯瓦夫一世?萊什琴斯基(Stanis?aw I Leszczyński)成為新的波蘭國王。直到1709年瑞典被俄國打敗,奧古斯特二世才藉此重新取得波蘭王位,恢復波蘭-薩克森聯盟。
(攝影:我女朋友)
但奧古斯特二世1733年去世,按照波蘭-立陶宛大公國的規定,新任國王必須由貴族進行投票選舉。奧古斯特二世的兒子奧古斯特三世(August III)和史坦尼斯瓦夫一世也加入競選。之後俄國和奧地利決定支持奧古斯特三世競選,作為交換條件,奧古斯特三世必須割讓一些波蘭的土地,並且承諾不會試圖所求繼承奧地利王位。
到了選舉結果出爐,史坦尼斯瓦夫一世獲得較多的選票,但奧古斯特三世拒不承認此結果,雙方因此爆發波蘭王位爭奪戰。前者有法國與西班牙軍隊的支持,後者則有俄、普、奧三國的支持。1734年,史坦尼斯瓦夫一世選擇在瓦維爾城堡進行波蘭國王的加冕禮,他也是最後一位在瓦維爾城堡進行加冕的國王。但最終在1735年,奧古斯特三世成功藉由武力取得波蘭王位,並持續波蘭-薩克森聯盟。從這場選舉與內戰也可看出,波蘭的權力結構已經有十足的外國勢力對內干涉。在皇家寶庫也有一間小房間,展示這兩位波蘭國王的相關文物。
(攝影:我女朋友)
皇家寶庫也展示許多與揚三世?索別斯基相關的物件,像是在展間有一座等比例的揚三世?索別斯基模型,穿著由法王路易十四(Louis XIV)送給他的聖神騎士團(Orderof the Holy Spirit)衣袍,做工非常精美而華麗,一進到展間馬上就會被它吸引住目光。而在旁邊則展示了由教宗依諾增爵十一世(Innocent XI),為了感謝揚三世?索別斯基在維也納之戰擊退鄂圖曼軍隊,而送給他的祝聖劍與劍鞘、祝聖帽和帶飾。另外還有教宗克萊孟十世(Clement X)計畫送給揚三世?索別斯基的祝聖刀刃,但克萊孟十世最後並沒辦法在他的教宗任位內送出。
皇家寶庫也有展示一些瓦維爾阿拉斯掛毯,這邊的掛毯不像城堡一的掛毯一樣要裝飾起居空間,而主要是在過去重要典禮上使用,平常不用時會捲起來好好收納保存。在歷史上,這些掛毯也為了避免戰火的因素的破壞,而被運送到各個不同的地方去,最遠甚至被送到美洲去保護。這邊也展示了一幅在19世紀被搶去俄羅斯而受到破壞,只剩下碎片的掛毯。
(以上攝影:我女朋友)
在皇家寶庫中,收藏了許多軍事用具以及珠寶等奢侈品,這些珠寶來自於王室以及貴族,但很多都因為戰爭和領土變化而失去。尤其在三國瓜分波蘭時,普魯士搶奪大量的波蘭皇家財物,並刻意破壞波蘭-立陶宛大公國的國家象徵物,國王與王后的王冠、權杖都被破壞殆盡。在皇家寶庫有一個小小的體驗區,將王冠、權杖和金球等已消逝的文物的複製品,放在「驚喜箱」裡面,讓參觀的人能去摸摸它們。
(以上攝影:我女朋友)
另外,這裡也有齊格蒙特一世的正義之劍,這把劍被視為是國王司法權力的象徵。它在1795年時被普魯士人偷去柏林,之後又在1950年輾轉到倫敦的古董市場,隔年才被波蘭人用300英鎊買回來。
(攝影:我女朋友)
除了齊格蒙特一世的正義之劍外,還有一把被稱作「Szczerbiec」的波蘭國王加冕之劍。傳說中這把劍是天使贈予給名叫波列斯瓦夫(Boles?aw)的貴族,而波蘭實在有太多波列斯瓦夫了,沒人真的知道到底是哪個波列斯瓦夫拿到了這把劍。總之傳說這位波列斯瓦夫拿著這把劍,進攻了烏克蘭基輔的「黃金之門」,並攻佔了基輔。自1320年「短小的」瓦迪斯瓦夫一世(?adis?aw)以來,歷任的波蘭國王加冕時都會用到這把劍,除了史坦尼斯瓦夫一世第一次的加冕禮和奧古斯特三世的加冕禮以外。
逛完了皇家寶庫之後,我們就順著城堡的正門下山。途中會經過瓦維爾主教座堂的正門,裡面也算是一個博物館,非祈禱者參觀要有門票,門口會有查票員。在主教座堂大門的對面有一座聖若望保祿二世的雕像。到下山的路時,會看到一座塔德烏什?柯斯丘什科(Tadeusz Ko?ciuszko)的雕像,他是波蘭的民族英雄,在18世紀時曾帶領波蘭軍隊對抗俄羅斯與普魯士追求波蘭的獨立。塔德烏什?柯斯丘什科也曾經參與過美國獨立戰爭,他的遺體現在被安葬在瓦維爾主教座堂的地下室。不過當天我們去時那邊正在施工,他的雕像被鷹架圍住了而沒辦法完整看到,有點可惜。
左方騎馬的雕像為塔德烏什?柯斯丘什科。
下了山到達維斯瓦河河岸,會來到一個叫做「明星大道」(AlejaGwiazd)的地方,在地上會有許多歌手、演會和電影製作人的手印。這是自2008年市政府和RMFFM電臺合作籌辦的計畫,紀念那些傑出的人們,其中包含不少波蘭名人的手印。但這些手印只是紀念性質,不代表這些人真的來過這裡。
到了明星大道的終點後,就能看到瓦維爾城堡知名的噴火龍雕像。這座雕像由藝術家Bronis?aw Chromy設計,並在1972年設置。而雕像具有八隻手腳,大約每5分鐘會從口中噴火,不少人圍觀在雕像旁邊,等待著它噴火的瞬間。
這個噴火龍跟克拉科夫有很深的連結,因為它來自中世紀的克拉科夫傳說。傳說以前有條惡龍棲息在瓦維爾山腳下的洞穴,不時吞食農民的牲畜甚至是吃人。為了解決這個問題,克拉科夫的國王克拉科斯(Krakus)下達勇者徵召令,如果有勇者能夠解決掉惡龍,就把公主嫁給他。一名叫做斯庫巴(Skuba)的鞋匠接受了挑戰,他將羊隻和硫磺包裹在一塊,放置在惡龍的巢穴附近引誘惡龍。待惡龍出巢後,見到可口的羊隻便狼吞虎嚥一番。霎時,惡龍因為吞下了硫磺而使喉嚨難受無比,牠馬上跑到維斯瓦河邊喝下大量的河水,最終因飲水過量而「爆炸」了。靠著聰明才智對付惡龍,斯庫巴也終於迎娶公主。
(攝影:我女朋友)
在克拉科夫漫步,時不時就會看到龍的相關紀念品和玩具,可見這個傳說故事在此有多麼知名。在瓦維爾主教座堂的門口,還吊有一根巨大的骨頭,這跟骨頭在中世紀的時候被找到並被送到主教座堂,它被認為是傳說中惡龍的骨頭。不過事實上它應該是鯨魚或是遠古生物的骨頭。
五、其他
在天色還沒暗之前,我們走去參觀了附近的「老猶太會堂」(Stara Synagoga)。作為歷史上猶太人最多的地方之一,克拉科夫的猶太會堂非常地多,推薦大家有機會來的時候可以去參觀。我在此就先放一些照片就好。
猶太會堂的奉獻箱
(以上攝影:我女朋友)
到了連假的最後一天,趁著我們回去之前,我們參觀了聖若瑟聖殿(Sanktuarium ?wi?tego Józefa)。這座教堂被一座小小的山丘環繞,山丘上還有小步道,讓人可以圍覽教堂外觀景致。
在步道周邊也有許多的塑像,包含經典的耶穌受難像、《聖經》故事場景和聖母像等等。其中還有一座巨大的哥白尼(Miko?aj Kopernik)像,哥白尼與克拉科夫的關係也匪淺,他在年輕時曾來到克拉科夫讀大學,並在這座天文學與數學正發的城市中,被啟發了對於天文學的興趣。
右方為望著教堂的哥白尼像。
而教堂的內部也很漂亮,哥德式的玻璃採光配上白色建材的設計,讓內部非常光彩明亮且通透。
(以上攝影:我女朋友)
在離開克拉科夫之前,我們還特地跑去咖啡廳,吃「聖瑪爾定牛角麵包」(rogal ?wi?tomarciński),慶祝波蘭獨立紀念日。這是一種包裹罌粟籽,淋上厚厚糖霜和堅果的牛角麵包。聖瑪爾定牛角麵包起源於另一個波蘭城市波茲南(Poznań),後來擴散到全國。由於聖瑪爾定牛角麵包與聖人「都爾的聖瑪爾定」(St. Martin of Tours)息息相關,波蘭人們會在聖瑪爾定的瞻禮日(紀念日),也就是11月11日吃這個牛角麵包紀念他。而聖瑪爾定的瞻禮日也剛好是波蘭獨立紀念日,所以在波蘭漸漸形成一種傳統,就是要在波蘭獨立紀念日吃聖瑪爾定牛角麵包,紀念波蘭獨立。
關於聖瑪爾定牛角麵包的詳細故事,以後我寫波茲南遊記時再說明吧!
這次的克拉科夫遊記就到這裡,感謝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