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TH官方钱包

前往
大廳
主題

《逆行人生》電影心得 (有雷)

準人 | 2024-12-13 10:09:48 | 巴幣 256 | 人氣 241

  昨天看了一部叫《逆行人生》的電影殺時間,結果意外的很多方面都讓我有感而發,就寫篇心得來刷刷存在感了~


  這部劇情是這樣的:講一個45歲又胖又老又病在科技業大公司工作幾十年的白領一夕之間被炒魷魚,面對家庭金錢壓力走投無路下不得已去「低就」跑外送賺錢最後逆襲人生的故事。

  畢竟是一部商業電影,裡面必須包含各種「討喜」的元素:像是身為白領的主角剛開始做外送就各種不適應狂出包,要跑外送卻連機車都不會騎,一騎就衝出去撞牆、主角越賣力工作就越在這份工作上受挫被顧客耍弄,他辛苦工作一整天結果賠的錢繳得比賺得更多,根本瞎忙一場等。

  看主角各種出糗,但螢幕前的觀眾應該會笑到肚子痛,人的本性果然還是樂於觀賞看他人受苦受難。

  也有很多煽情的橋段,用得最多的是「可恨可憎之人必須搭配可憐的身世背景」,像是裡面有一個配角個性特別小氣,後面再揭曉這人努力工作是為了存錢給小孩治病,這招「事出必有因」真的很好用啊,完美轉移觀眾對人物負面性格招嫌的焦點。

  但真正讓我覺得好看的還是主角家庭描寫這塊,一開始雖然面臨中年失業,但沒收入的主角仍想要打腫臉充胖子維持體面生活,繼續住在要繳很多貸款的大房子、給女兒讀超貴的私立學校,還天真認為跑外送這工作「很好賺」,直到後面工作不順連錢都繳不出來了被債務逼急才開始感到絕望。

  編劇也很「佛心」的給主角同時加了三樣現代人負擔最大的經濟壓力:照顧生病的年老父母、繳房子貸款、養育小孩的費用,原本主角做了幾天的外送員就當到沒耐心,想要衝去找老闆大喊一聲老子不幹了,但一想到現在家裡急需用錢又只能默默的把辭職念頭收回,繼續埋頭苦幹硬撐。

  這就是人生啊。

全劇我印象最深的一個畫面就是主角外送到一半因為低血糖倒在路邊,這時候又好死不死手機傳來總部要隨機抽查外送員笑臉的拍照認證,當下身體很痛苦的主角為了不被懲罰還要一直不停對著手機擺出笑容拍照,但始終無法通過拍照認證,最後直接判定認證失敗被懲罰??

  但他是真的笑不出來啊。

  要說這部以「外送員」為主角的電影有美化外送員這個職業嗎?我倒覺得未必,裡面的外送員常常為了不超時搶快就在大街小巷中危險穿梭,跟鐵皮死神爭道,然後還多次有角色出車禍被撞的劇情,看了只覺得這職業有命賺錢也不一定有命花,每天都可能早上出去上班,晚上就天人永隔再也見不到面了。

  電影的結局看似是主角靠外送這個工作翻轉人生,還不吃藥靠跑外送就治好自己的糖尿病(這段很有強國電影的特色),但最關鍵的其實是主角把自己原本那間大房子賣了,全家搬去租金便宜的公寓生活,女生也不讀昂貴的學校了,減少那些支出他們一家的生活才真正穩定下來,比起外送跑再多單,真正從問題的核心下手才有真正解決到問題嘛。

  導演如果讓主角跑外送還繼續住大房我會覺得很雷,而結局這種安排就很可以。


  話說準人我自己很喜歡在看完電影後去網路上看一下別人的評論,結果看到很多人都批評這部是讓窮人花錢去看富人演的窮人」的電影。

  其實仔細想想這就是小說常提到的「作者已死」理論吧,當讀者知道作者性別是男生就先入為主覺得他一定寫不好女性角色、而不是藉由看他作品的內容來判斷女性角色寫得好不好,直接把作者本人跟作品綁定了。

  我自己是覺得,如果要拍一部反映現實的窮人電影,那主角剛騎上路就會直接被大學長撞死,全劇終。或是主角無論如何努力都還不了錢,最後搞到家破人亡,被地下錢莊追殺,一家子流落大街馬路上當乞丐行討,像這種無比寫實的電影大眾還會想花錢看嗎?


  這次心得就分享到這邊,感謝收看。

創作回應

西嘎歪斯斯
不好意思喔,我沒有看過該部電影,只是恰巧路過準人小屋留言,並沒有要批判什麼。
我覺得「窮人花錢去看富人演的窮人」的電影,和「作者已死」理論,二者的比喻有點不太符合。市井小民去電影院花錢多數是看爽片,應該沒多少人閒暇之餘還會自虐去看貼近現實底層的人們拚死拚活賺血汗錢的戲劇。再來思想偏激的,可能仇視富人階級不知民間疾苦,把底層窮人當笑話看。「窮人花錢去看富人演的窮人」比較像是電影觀後感的評論。

2024-12-21 00:50:53
準人
時間隔蠻久讓我回想一下當初打這段時在想什麼...

當初在網上看到的評論大部分都是說男主角(徐崢,就是這部電影的導演身兼男主角)很有錢,所以他拍片就是在嘲諷窮人把窮人當笑話看,我當下才有那個疑問為啥是先看"導演是誰"才評價這部片"內容如何"(我在看片時不知道這是男主角自導自演的片,而且我也不熟徐崢,他有不有錢我也不知道),讓我有一種其實很多人在觀賞這部片時已經是先入為主有個壞印象才去評價,正所謂"你覺得它不好,那你看它做的什麼都不好",但把作者跟作品綁在一起,甚至先覺得作者不好所以他的作品一定不好這行為本身就很荒謬,才提出那個「作者已死」理論。(這個原本是說藍色窗簾的問題,但我一時間想不到更好的詞就用了,如有誤用很抱歉><)

另外可能是國情不同吧,對岸的風氣好像比臺灣還要仇富,只要扯到富人VS窮人的議題就很容易被放大檢視,小到可能富人喝一杯水都會被認為在嘲諷窮人那種(?),所以在「窮人花錢去看富人演的窮人」這上面會更嚴重撻伐,但臺灣人的我就會覺得有點無限上綱了,真如這些觀眾所願拍的"政治正確"的電影搞不好他們自己也不想看...

希望有解釋到一些我打原文的想法,感謝大大的留言。
2024-12-26 14:56:56
追蹤 創作集

作者相關創作

相關創作

更多創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