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看了《左邊的你以及,右邊的他》這本小說跟電影《穆荷蘭大道》殺時間,看完前者後我就一直很想po篇文來發洩,感覺沒講出來憋在心裡我會得內傷??
以下全是抱怨。
其實在讀完小說後我先想到的是「我是不是被Misa的小說」給寵壞了?閱讀Misa的小說對我來說就像一個優點很多的初戀,故事易讀、主角好代入、不太會出戲、作者很會抓劇情的高潮起伏讓讀者的心情跟著過山車(基本上看我寫了那麼多篇心得只有一篇是負雷就知道我對她小說的喜歡了)。
有這麼美好的一個白月光,之後再看其他小說都很難不以它為標準去做比較,其他小說雖然或多或少也有一些缺點,但我都是看過就算了,我自己不喜歡的點可能別人很喜歡吧??直到讀到這本,看到一半都還好,整本看完我氣到整個「牙起來」。
那種感覺就像是走進地雷區,以為快要安全抵達終點結果被連環引爆的地雷炸死,只有踩到一、二個雷都還在我能接受的範圍內,但累積的雷點一但連環引爆就會變得一發不可收拾了。
這故事很簡單,就在講單身的女主突然被舊愛的A男(主打溫柔)跟新歡的B男(主打壞心)同時追求,兩個男的都很好她一時選不下去但還是要選一個,最後公布答案選了誰。
我的第一個雷點是這故事除了B男外的女主角跟A男都讓我感受不到他們像是個「人」。
女主尤其明顯,明明她是這個故事的第一人稱視角,但在閱讀時常常會給我一種這個女主用置身事外的角度在旁觀分析故事的感覺,那種感覺太割裂了??
作者想呈現的應該是一個很理性的女主角,但這種明明是主角卻搶了旁白(神)的工作實在讓我不知該怎麼代入,像是主角被一分為二,一半在當故事的主角去跑劇情,一半在負責旁觀故事並下註解。
要舉例的話,就像是我被眼前這個人給撩動了,當下應該會有心花怒放的情緒,而不是開始分析對方行為的脈絡並得出他在撩我的結論。
好想對女主角說,小姐,妳是在談戀愛不是做學術論文研究啊!
B男的部分就,只有亞撒西(溫柔)還是亞撒西,我覺得在言情題材裡溫柔可以是男生的一個優點,但不能是唯一的優點,如果對女生溫柔是一個男生唯一會做的事??那其實挺可悲的,就感覺好像沒其他事情可以拿出來講了。
這也是我很感冒一些少女漫的地方,很多作者都只會寫一個只有溫柔可以說嘴的男二,這種男二就不像個人啊,人怎麼可能只有溫柔呢?除非是裝出來的吧。人會有缺點同時也有優點,就好像徘徊在一個模糊的邊界旁,不是只用一個特質就能蓋括完全的,這才是人之所以是人的象徵啊。
第二個雷點是書裡的句子不好讀,非常影響閱讀節奏。作者寫了很多讓人去思考理解的東西來去交代一個很簡單的內容。把簡單的東西搞得超複雜,這讓我看得超頭痛啊??
要舉例的話就是像女主跟B男提到失戀話題,然後女主就又開始置身事外分析失戀的前因後果並有一大段的回憶理解加評語。
這大一段的文字如果讀者努力去試著理解會發現作者只是想講一個「舊愛難忘」而已,真的很像在解謎,但卻是那種解出來毫無成就感反而感到異常疲累的謎,不解看不懂主角想說啥,解了也沒得到等值的回報,就是一整個吃力不討好的活啊。
如果喜歡咬文嚼字一個字一個字研究的讀者可能會很喜歡這種寫法吧,但對我來說負擔真的很大,強烈反感這種需要拆解的閱讀方式。
第三個雷點是人物對話不自然,承接第一點角色講出來的話都不會讓我覺得像在講人話,簡單來說就是超脫現實,邊看就邊覺得?啊哪個人現實裡會這樣講話啊,太文皺皺了,我嗅不出有活人的氣味。
但或許現實裡真的有這種對話也說不定,只能說我沒遇過無法感同身受。
第四個雷點是女主角很矯情,這邊先說一下我對一個角色矯情的定義,就是把不能理所當然的事情視為理所當然的心態??這個解釋應該很難懂吧,要說的更明白一點的話就是無視「矛盾」。小說最重要的就是塑造矛盾,製造兩難,讓角色陷入天秤兩端的掙扎,但如果角色都不在乎矛盾,選誰都可以,反正對她來說都是一樣的,那就沒有裝矜持選擇的必要了,妳乾脆兩個都帶走去開後宮搞三人行算了(誤)。
這點最明顯是在最後女主角公布答案的環節,故事進行到95%時女主角仍覺得兩個男的都很好啊,我不知道要選誰,甚至跟閨蜜開玩笑說丟硬幣丟到誰選誰,看下來就真的對她來說沒有那種兩難的掙扎,選誰都沒差啊,就跟選吃什麼早餐一樣隨便隨興。
但真正讓我感到炸裂的是女主拖了老半天才在99%公布最終答案,公布答案前還要嘴一下調侃兩個男的說我也可能臨時突然改變答案去選另一人喔,天啊??我說這位小姐你是在擇偶不是在辦抽獎比賽欸,到底是基於怎樣的心態會有這種把選人當成選早餐想吃什麼的想法呀(扶額)。
小說是經過設計從而發展的劇情,每個鋪陳都會影響之後的劇情進展,這種沒來由的讓女主說想改決定就改決定我真心覺得不尊重讀者,給人一種女主角在玩我這個讀者的感覺。
最後就是作者的後記,裡面作者提到一句,各位讀者們你們看下來應該會覺得我是想讓B男當主角吧,但其實沒有啦,最後女主角選A男也不奇怪喔~
同樣的問題也有在《人魚不哭》的心得稍微講過,角色的出場比例跟其重要性會有直接掛鉤,這本大概A男40%戲份B男60%戲份,既然B男出場比較多,女主最後選B男也不讓人意外,就一個正常發展(雖然公布答案過程讓人討厭),因為作者就是這樣鋪陳,但還提了一句戲份多不多不重要,選誰到最後一刻前都是有可能改的,我就整個被業力引爆了。
會這樣生氣大概是因為我也有在寫作吧,有在寫作的人應該會懂創作角色時作者會賦予其定位跟戲份,看這作者怎麼分配大概可以猜到故事的走向,誰有機會誰沒機會心知肚明,但後記作者說的那句話像是什麼鋪陳都不重要,反正結果到最後都是有變數的,我就是要舉辦抽獎比賽公布答案,你們給我看到最後一頁來看答案就對了。
莫名其妙,作者一開始就偏心某個角色,後面又說人人有機會啦,這聽著不矯情嗎?可能說者無意聽者有心吧,但就是給我一種不誠懇的感覺。
這種說法除了不尊重出局的A男,連帶B男贏得也沒爽感,反正一切都是女主角隨她開心的辦抽獎。還是那句,既然這麼隨便那為何不直接三人行更好,該在乎的地方都不在乎了,那還在乎只能選擇一個的倫理幹嘛。
本來後面還想講一下看了《穆荷蘭大道》的心得,但光是上面的內文我就已經打字打了三個小時,現下已經沒心力再寫了,就暫時先這樣吧。
感謝各位的觀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