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挑戰創業的人會是怎麼樣的人? 怎麼樣的創業團隊會被認為是優秀的創業團隊? 去哪裡能遇到他們?」
我一直好奇這個問題,而且很希望能定期和創業的人交流,昨天晚上剛好看到新竹縣政府青年事務科在FB投放的廣告說今天有《青創點睛 竹夢成金》新竹縣 2024 新創成果博覽會的決賽,就跑去參觀。
大致來說活動還蠻有趣的,
首先是學生組會全部上臺報告,每組3分鐘報告,1分鐘評審問問題,2分鐘回答問題
再來是企業組全部上臺報告,每組6分鐘,沒有QA環節
所以可以一直很緊湊的看到各個團隊的報告,記錄一下印象深刻的點。
橡子園創投的評審講評
這個評審的講評很棒,他指出幾乎所有的學生組別其實沒有做好PMF(Product market fit)調查,也就是到底有沒有真的需要這種產品或創新的客戶。
他推薦群眾募資是個很好的測試方式。
但最後他很溫柔的解釋他是希望學生團隊能更好,而且他覺得其實學生團隊光是願意挑戰創業就已經很優秀,雖然他有可能話說得比較重,但這不代表在他心中評分就會比較低,這讓我很欣賞這個評審,很多評審都比起參加者更積極在講自己很厲害,但他讓我覺得他真的很用心在幫助參加者和創業圈。
學生團隊的報告
我覺得幾乎全部學生的報告都不亮眼,但真的能感覺到他們的熱情。
然後幾乎全部都有評審和最近讀《解決問題的人》提到的問題:
1.他們其實只是覺得自己做出了更好的東西,但幾乎全員都沒有真的調查過市場與客戶需求
2.他們會試圖把創業控制在小規模、容易控制的範圍,但這樣就會容易讓點子不是很好用也賺不了錢,創業能賺錢的理由常常是來自規模化的邊際效益,而有效益的創新常常來自為了解決更有格局的問題有效的重新組合
3.他們常常認為創新與優點來自增加,因此很容易進行只是加法而非乘法的組合,也鮮少善用減法
企業團隊的報告
企業組各方面落差超級大
有感覺真的很新的新創,也有感覺明明已經經營很久難以被稱為新創的公司,然後有感覺已經事業有成的,也有感覺不知道市場在哪的
但大致來說,有些組會覺得想法真的厲害,但都覺得簡報蠻無聊的,後面會探討。
滙嘉健康《nFOPT?創新光纖科技》
這是讓我很驚豔的公司,他們把光纖對於外力干擾的性質,拿來當作壓力版應用在取代穿戴式裝置的照護需求。
他們公司替我導覽的人說了很經典的話: 「如果問懂光纖的人會說這種用法是錯的,但我們創辦人不懂光纖,所以他拿來這樣用」。
我覺得這真正示範突破性科技常見的三個特質:
1.來自跨領域的重新組合
2.更常先在其他領域的新興市場發展
3.在超越現有方案前會被低估
不過說他們讓我很驚豔的理由除了他們的創新和產品,他們的創辦人是一個和我對創業者印象差很多的人,如果走在路上看到,給人的印象會是在公園跳廣場舞的阿姨。
而且他一上臺就用非常有活力的音量和大家問候,就是那種在我很小的時候被鼓勵,和人問候要音量充沛,最後都在聲嘶力竭的鬼吼鬼叫還會被老師稱讚是好孩子的那種風格,他報告的時候讓我內心思考著果然教育和環境對人的影響很深遠和長久。
然而也是隨著他的介紹和事後去了解,才覺得更驚豔,他們是基於很好的初衷和願景,在這件事投入已經超過15年。
學生團隊通通有獎
話說頒獎原本是想看得獎名單和自己預測的一不一樣,判斷自己對評審的了解,但意外發現第一名獎金也不多,但是前三名以外也通通有獎,突然覺得這個競賽很溫柔,是認真鼓勵學生有行動都是傑出,而不是要成王敗寇。
然後得獎感覺主要是以「想法夠具體」和「可行性」為主要加分項。
企業組得獎
得獎感覺是以「痛點」和「完成度」為主要加分項。
然後滙嘉健康沒有得獎,我猜測是因為他們根本不是新創,15年跟不到3年一起比賽真的很怪,雖然我也很好奇,如果公司成立很久,但最近才發想出一個很好的創新做為核心業務,這樣到底怎麼算? 然後重新成立新公司肯定算新創,但新創與創投的關鍵應該不在於年分,而在於成長潛力與股權比例,所以新創到底怎麼定義呢?
如何更好的思考練習
如何找到PMF?
關於要找到PMF的建議,我覺得學生大概聽不懂,因為我也還記得我是學生時期的想法。
「更好的東西肯定就能賣出去」
我是學生的時候就是這樣想,而且常常越想越有自信。
但就是要經歷做出自己覺得更好的東西卻賣不出去,然後找客戶詢問或是從旁觀察客戶是如何對自己的產品不感興趣或失去興趣,可能還要好幾次,才能真的理解什麼叫做「沒有解決痛點」。
很多時候更好只是「自己覺得更好」,真正的客戶根本不覺得更好,就算客戶也覺得更好,讀了《創新的兩難》就會更明白,很多時候更好已經超過價值飽和,對使用者來說就是沒意義,或者是為了更好的點而犧牲的代價反而違背了價值網路轉移的順序。
但關於如何找到PMF,我認為「群眾募資」是在符合條件的情況可用的選項,但並不是通用選項,因為很多產品除非實際給使用者嘗試,否則使用者看影片或介紹,無法想像或想像錯誤的機率超高,例如群眾募資上古怪或酷炫的玩具很容易紅,但其實根本就沒有那種需求,例如我朋友曾經很興奮地買了可以單手把玩的舒壓玩具,但拿到實體2分鐘後就發現根本沒有想像中好。
雖然並非群眾募資,但網路上很紅但其實並非好產品的,最近一個很類似又經點的案例是《Club House》。
坦白說我自己也不知道好答案,但我目前覺得最好也最通用的選項是「製造MVP並實驗」,不過實驗結果的分析還是需要經驗,絕非客戶稱讚就是有潛力,而是要客戶真的會一直來關切,甚至光是MVP就打算使用。
然後就算打造了MVP要拿給誰實驗,如何接觸這個誰也是一個我還沒有完全有充足想法的問題,但我自己覺得某個很好的向度是「自己也在意的問題」,這樣就很容易親身感受痛點與解決方案,並且也真的會很有動力去迭代。
適合學生團隊或新手的環境
我今天腦中都在想各式各樣的事,以致忘了去問問學生團隊和企業團隊這個創業競賽活動是如何進行的,過程中有得到哪些指導或迭代機會。
但以我參加過類似的活動,我猜測很容易是有個提企畫書的初審,初審過了會很快有個複審要報告,然後複審也過了會有3-6個月左右讓你去執行,之後就在決賽報告。
但所以學生團隊的程度與成果通常不會太好,因為欠缺經驗的學生卻花3-6個月才會在決賽得到一次評審建議,在現實世界動漫中那種沒經驗也知道怎麼做是正確和有效的天才根本就不存在,會變成厲害的人更好的方式應該是快速經歷有意義的失敗,並從失敗中學習不斷改良。
所以我覺得與其3-6個月讓學生去打造一些勞心勞力但搞錯方向的大工程,其實每兩週報告一次並針對幾個關鍵點去修改或學習,3-6個月後應該成果會更好才對。
然後以我的感覺,這種2週報告一次,不需要一定要找很厲害的創業導師來講評,其實只要能多少學到東西或藉由他人的觀點重新檢視想法就都很有收穫,這個方向也接近我希望參與或創建的交流組織。
精彩的簡報
本次聽下來沒有覺得有精彩的簡報,我覺得整體來說共同問題就是「沒有意義的資訊太多」,畢竟時間只有3分鐘或6分鐘,但是大家都想在簡報放滿各式各樣的資訊,很多人的簡報甚至是要一直跳頁的。
這也因此違反意識流,就是聽眾當下在意的肯定只有一件事,因此在這件事說明結束前,其他的事都是雜音。
而關於說服力,本次學生和企業組的方向截然不同
學生組不會先讓痛點看起來很痛,而是會直接開始說明「為什麼我的東西是好東西」,但由於不覺得痛點很痛,所以也很難感受東西是好東西。
企業組則很常分為兩類,第一類是「我已經有很多客戶,營業額還很高,所以我是好東西」,第二類是「我們團隊做這行做了很久,所以我們知道什麼是好東西」。
但這兩類都給我一種感覺:
「我比你懂,所以你信我就對了」
不過前者還是很有說服力,畢竟都有客戶願意買單,的確就可以認為他有解決客戶的痛點,所以客戶願意付錢,除非這些資訊有造假或誤會,否則的確是有說服力,後者則對我來說沒有說服力,會覺得你要是真的那麼懂,你應該已經做出好東西,但我看起來你就是在苦苦掙扎,不過這也恰巧證實了馬太效應。
「要證明自己能成功的最好方法,就是已經成功了」
所以我自己目前覺得除非性質適合或需要,否則新創最好的方式是產品已經有一些客戶或用戶,才去創業競賽或找創投,否則很容易陷入「還沒成功就是無法成功」的無意義辯論(因為其實沒有人能真的預測不確定的事,不確定的事只能透過驗證去確定)。
但回到簡報,果然我自己喜歡那種先讓你對痛點感同身受,並且對現狀束手無策,這時候才掏出解決方案的簡報,並且有很直觀的Demo或是非常符合邏輯的思考,例如Unity發表DOTS的時候我真的很震撼,然後就是傑西謝爾的《遊戲設計的藝術》。
雖然我也不太確定會不會這些簡報都是面向評審,所以他們有省略一些以前報告過,或是這些評審絕對耳熟能詳的資訊,但今天有些想法讓我振奮和感興趣,簡報卻全都聽到恍神。
去哪裡能時常和創業人士交流?
這明明是我最在意的問題,可是我當下忘記了,希望我下次類似活動能記得四處搭訕調查這個問題。
這裡就先猜測,我感覺平常可能沒有這種地方...原本的直覺是這個,因為認為真正的創業者應該會有很多事要忙,那種會四處拋頭露面整天參加餐會社交打卡發文的創業者,我其實覺得不算真正的創業者,而是喜歡作秀的人,而那種很成功的創業家又很可能不會出現在我能加入的場合。
但寫到這段才發現我的確思考太狹隘,首先我今天參加的創業競賽成果展或創業論壇就是,我只是都太常只在意別人做了什麼,很少去跟創業者本人建立關係,其次就是像我這幾次協助客戶參展的展覽,其實包含我客戶有很多都是新創團隊,但我常常對別人的想法嗤之以鼻或樂見其成,就繼續逛下一攤。
還有我常常在FB遊戲開發者社團,暗中想著「總之你加油吧」邊看著那些要追求遊戲夢的開發者,其實他們也是挑戰創業的人。
所以我自己的痛點應該更進一步,我的痛點不是遇不到挑戰創業的人,而是「遇到挑戰創業的人,但不知道怎麼讓我們生活圈有交集來交流各種問題、發現和進展,讓我能感覺生活很令人期待」。
還不錯,這是個重要收穫,感謝今天的活動,和一直以來很愚昧,還好有寫思考練習的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