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品名稱:魔女推理:說謊的魔女六度墜入死亡
作者: 三田誠
出版社:皇冠
哪怕死了六次
我也會六度愛上你
?《艾梅洛閣下II世事件簿》超人氣作家 三田誠 ?
魔法 × 青春 × 謊言,挑戰腦力極限的推理神作!
?超人氣繪師 カオミン 繪製封面?
她以死亡為食,
那是將死者的情感、境遇,化成自身記憶的過程。
在這一刻,兩者的靈魂有如合而為一,
再也分不清你我——
???
這是在作夢嗎?
如果是的話,又是誰的夢呢?
作這種惡夢的人是我?還是——
小學時,薊拓海是檻杖久理在班上唯一的朋友。久理總是自稱「魔女」,同學們都視她為異類。某一天,兩人在一所曾經發生虐殺事件的廢棄工廠探險時,拓海親眼目睹久理的「特異功能」──她舔拭現場殘留的鮮血,接著便能產生某種感應,經歷死者生前的情緒,並重現死亡的情景。這讓拓海感到恐懼,他從此不再與久理往來。
上高中後,拓海對轉學生安藝瑤香產生好感,但安藝卻對魔法莫名執著,在試探出拓海與「魔女」的過去後,便成天纏著他獲取更多資訊。招架不住的拓海,只能帶安藝去那座荒廢的工廠來滿足她的好奇心。
沒想到,安藝卻做出與過往久理類似的行為,而後陷入昏迷。更離奇的是,從醫院醒來後的她,個性徹底改變,甚至連過去的記憶都不復存。為了找回那個總是掛著盈盈笑容的女孩,拓海清楚,只有一個人知道答案。於是,他再次找上那個曾經「吞食死亡」的魔女──
???
?每個人的死亡,都因不同的經歷?
?而有專屬於自己的味道……?
失去存在意義的少女,她的死——是芬芳的花蜜味。
在祭典中溺斃的孩子,她的死——是清甜的石榴味。
那被狗群咬殺的男人,他的死——是苦澀的鐵鏽味。
魔女輕輕嗅聞,尋覓著自己的下一餐,
以死亡為食的魔女,只想任由自己的內心,填滿亡者的色彩……
前言
感覺好像很有趣的書。
實際上看過後呢……某方面來說是挺有趣的啦。
然後不要相信簡介。我其實看了那麼多小說,還是不大理解直接翻譯人家原文的文案是不能交差的嗎?自己加油添醋寫出像是另一部作品的文案來,有比較好嗎?
我只是一個小讀者,所以我不是很懂XD
魔女
說到魔女各位會想到什麼?對我來說呢,絕對是魔法。
不會使用魔法的魔女,還能叫做魔女嗎?
不過本作對於「魔女」這個……該說是職業還是專有名詞?其實有作者自己的一套見解。
像是我們……至少對我來說,提到魔女,想到的肯定是西方那種奇幻色彩的形象。
不然我想到的大概也只有《魔法少女小圓》裡面的魔女。
但作者筆下的魔女,其實我認真覺得會更偏向於「陰陽師」的感覺。看女主突然詠唱「吐普加身,依身多女」的咒語,讓我瞬間還以為在看《少年陰陽師》──雖然我不大記得有沒有用過這個咒語,但感覺很像。
當然如果有聯想到像是「靈媒」之類的其實也不能說錯。
我只能說如果對於「魔女」的印象停留在會期著掃把在天空飛,然後幫人送快遞──是這種形象的人,那麼這本書可以說差得十萬八千里。
看著作者的資歷:《艾梅洛閣下II世事件簿》。不知道為什麼給我的感覺就是跳脫不了《FATE》的框架。
當然這是題外話。
除了名詞跟我所想像的有些不同以外,我覺得有一個很有意思的設定可以稍微聊聊。
各位聽過高敏感人嗎?
其實本作的魔女設定上很像高敏感人。只不過他們的「共感」能力會更強一點。
要舉例的話大概就像是《食戟之靈》美作昂的完美追蹤,不同的是不需要花時間去模仿,就算是初次見面也能做到。
所以大概就是完美追蹤加上血輪眼的感覺?
其實認真要說可能還要加上幾個能力,但大概知道就好。
所以你各位身邊有高敏感人的朋友,她有可能真實身分是魔女喔。
我一開始看到有「魔女」直這個設定出現的作品,但在那邊很認真在聊甚麼高敏感人、共感能力之類的,可能是期待上有反差的關係所以我是覺得還挺有趣的。
其整體來說除了設定感覺融了很多東西進去外,是還挺有趣的。
誰在說謊?
接下來聊聊劇情。這本書是被歸類在「推理小說」的類別。
女主是一名「吞食死亡」的魔女。所以只要有命案的地方就會有她(X)。
咳咳,是她會出現在有命案的地方。然後有些命案可能很離奇也沒有找到兇手。
我們的女主就會用她的能力來找出答案啦。
不過女主不是偵探。所以可以簡單理解她是在吃飯的過程中順便推理。
以上介紹為簡單介紹,遇到實際有出入請見諒。
在分享我的感想前,我這邊先說結論:本作的推理要素被過多的奇幻元素稀釋了不少。
女主的能力就像是直接偷考卷的答案來看一樣,那種慢慢拋出線索、讓讀者能夠一起推理的感覺其實十分薄弱。
我個人是覺得一方面是篇幅很短。相較於整本書只解決一個案件的長篇小說,這本書解決了三個案件。還要加上一些有的沒的,能發揮的空間其實很有限。
另一方面是我覺得女主的能力過於外掛了。畢竟她只要走到案發現場,然後用她的能力得出的答案就能想辦法逆推回去。整個過程相比起在解謎,我感覺更像是在解數學題。
有時候看到推理的結果,給我種「這個地方好像能這麼解釋……」的感覺,相比起精心設計過,我更感覺像是靠臨場反應跟靈感在接梗。
我是覺得以推理小說來看待……可能要調整下自己的期待,可能不要覺得自己能夠一起推理。
在解釋答案的過程中還在扔證據的情況也不是沒有發生。
但要說會不會影響閱讀體驗。關於這點我是覺得──其實還好。可能是那種「邀請讀者一起推理」的感覺並沒有很強烈,整體的風格就是在一旁靜靜看作者表演;作者對於節奏的掌控也不錯,除了有時候某些設定會需要跟作者的大腦對一下暗號以外,其實絕大多數的時間都能很享受作品的內容。
那我比較有意見的是作品的開頭。在一開始其實就有明確的表示說「每篇故事都會有人在說謊」。那我是覺得這點可以視作是在邀請讀者一起來找誰在說謊吧?
但實際上我個人看過的感覺,會覺得有點矛盾。
我先問大家一個問題:請問要如何判斷一個人在說謊?
這個問題的答案,想必很多人都有自己一套辨認的方法。那這些方法能套用在小說之中嗎?僅靠文字就能辨認嗎?
所以我是覺得「誰在說謊」這點,其實有一點是「作者說了算」。
像是裡面有一段是說某位角色聽對方說某句話後稍微停頓下,就被認定是說謊的證據。但那個停頓其實可以解釋成很多意思,以我當時的閱讀體驗來說,我不會解讀成說謊。
那我覺得這本矛盾的點就在這裡。我是覺得有點像是「沒有正確版本範例可以看的《8號出口》」,要一眼就看出有問題其實有點困難。
所以我個人閱讀的體驗來說就是碰觸到「推理」的部分,像是最終兇手是誰、說謊的人是否另有其人──這部分我的閱讀體驗沒有說很好。
但要說會不會很困擾……我覺得還是要看自己是抱著甚麼期待來看。至少我覺得完全沒有想跟著推理、沒有要去猜有誰在說謊,那就不受影響。
那我本身是不受影響的那一類所以我就是拿好爆米花,就看作者怎麼秀。
雖然說當作太過認真的推理小說不大行,但讀起來其實還不錯。品質在線、發揮穩定;也沒有在不合時宜的地方開玩笑打斷氣氛。
我是覺得整體沒什麼雷點啦。
結尾
最後簡單收個尾。
有一點其實我上面沒有提到,那就是書名中有個「六度墜入死亡」,但其實本作的女主,其實並沒有「六次」。
而日本已經確定有第二集,只是臺灣什麼時候會代理出版我不知道。
可以感覺重點是放在「魔女推理」,而不是後面那半句的「六度墜入死亡」。
那我覺得影響的是男女主之間的關係。有點可惜這方面並不是描寫的重點。
如果以這個角度去切入,可以說只是開了個頭。可以說若今天換了個類別,男女主最後收尾的獨白,是可能會出現在戀愛故事的序章作開場的哦。
這樣大概大家就知道我想表達甚麼吧XD
我覺得這部作品就像是作者在大街上一時心血來潮開始演起的默劇。帶有一點即興,同時他的肢體語言又會讓人覺得有種自我感覺良好的浪漫在裏頭。
其實直白來說就是作者很沉浸在自己創作出來的世界當中。但似乎只有魔女才能完全懂作者想表達甚麼。
整體來說是還不錯的作品,但真的要調整好自己的期待。
至少想要看很認真的推理我是不大推薦。
如果圖書館有或者路過書店可以翻翻看。
推薦Tag
推理(推薦):
要給推薦還是不推薦我想了一下。
雖然說不大能夠太認真去看待,希望讀者參與但互動性(?)很低。
可是想了想整體沒什麼雷點,還是二分法給推薦。
謊言(不推薦):
在開頭就有借角色之口明示每一個事件都有說謊的人。我個人是覺得是想要讓讀者一起去猜有誰在說謊。
但以這個角度去看,我覺得呈現上有點矛盾。因為我感覺作者是希望讀者相信書中裡頭每一段話,但又在裏頭埋了謊話,這讓判斷上有點困難甚至感覺是作者說了算。
而且當揭露誰在說謊的當下也不大會讓人感到震驚,更多的反而是會想翻回去看前面的劇情──至少對我來說,我會忍不住想翻回去看看這不是早就埋好的伏筆,還是作者用了什麼寫作技巧去欺騙讀者。
那結果呢……看我給不推薦就知道了。
魔女推理(不推薦):
第一集就上這個標籤,沒想到吧XD
我是以「未來會不會追後續」的角度去切入。
以第一集來說,表現我覺得不甚理想。原因是我其實期待不是放在「推理」而是「六度墜入死亡」這件事情上,但發現那好像是下一集「可能」會演的內容,這讓我很失望。
所以我二分法給不推薦。可以等一下第二集的評價(如果有的話)。
※以上純屬個人心得
※另外再度宣傳一下:我最近開設了一個FB粉絲專頁。在上頭能夠知道我第一時間發文的消息。因為我有些東西可能不會放在巴哈,追蹤了就不會錯過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