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TH官方钱包

前往
大廳
主題

梵文的八個名詞格位,與沒有文法變化的中文相對應的關係(沒有仔細整理慎入)

提姆奧瑟 | 2024-08-23 12:26:14 | 巴幣 6 | 人氣 76

名詞的變化種類 = 語序自由程度可以提高
但其實梵文的說話方式跟詩歌等等的
都還是差不多那幾種方式

到最後還是主格一直疊加
好像德國佬那樣編一長串冗長的字
這樣子腦袋處理情報的量就會減少吧

什麼未來過去式過去完成式blablabla
第一二三人稱單雙複數(shù)
動詞更是繁瑣,僅在於可以簡化主詞來區(qū)別狀態(tài)
好處是語尾確實有變化不容易搞錯
缺點是腦容量會消耗在那邊

不過漢字這東西也是很沒效率
但是懂了以後就很好用了

梵文有八個格
試以中文的四字成語來對應其名詞用法
文言文有辦法用語序/相對關係來製造名詞格
然而要在此先說明中文這個載體的本質

中文,可能是因為文字載體的限制
無法標示音節(jié),但是古代的發(fā)音可能有使役動詞或不及物動詞等等的
變化,插入在前面數(shù)過來第二個子音
(也有可能是語言學家硬要把漢語跟藏語的共通性質湊起來所以掰的)

因此隨著朝代的演變,發(fā)音簡化也不再使用古語的倒裝用法
不過,根據(jù)我在課本上面讀到的解析,
讀完古文觀止,
我覺得文言文妙在於說用很少字可是表達卻還是精準

1. Nominative
名詞擔任主詞時候的用法
不須解釋,行為的執(zhí)行者

2. Accusative
受格,行為的接受端
在中文裡,擺置在及物動詞的後方會被默認為受格
文言文裡,倒裝時可能會在主詞跟動詞的前方。
或是用「以」等等的詞來調換語序。
(我讀過了但可能已經(jīng)忘光光了,只記得一點feel)

因此,中文即使沒有名詞本身變身為受格的概念
也能傳達關係,不過一旦有了受格的概念
會更容易在法條或是正式文書中逕渭分明

3. Instrumental
工具格,其作為完成動作的「手段」
現(xiàn)代中文裡,會有「將」?以?「拿」「用」等
單一個字來表示工具格
古文中,有至於動詞前方而不用任何介係詞的作法

4. Dative
與格,有授受關係,物體的移動方向表示時使用(即動作完後事物會作用在該名詞格)
講這種硬梆梆的概念就發(fā)現(xiàn)自己真的不是學者,不善於精確表達
我只是當初有興趣想把語言學好所以才碰這些的
其實我們無形間都會使用到我覺得不太需要刻意學
不過很有趣
腦袋沒辦法想到所以跳過

5. Ablative
奪格,就是與格反過來,動作的出發(fā)點
跳過

6. Genitive
所有格,英文的of相當之,可以明確表示該名詞附屬於另一個名詞

7. Locative
方位格,表示動作所行的空間

8. Vocative
呼格,用以表示是命令/呼叫的格
中文可能會用喂/欸,等等的感嘆詞加於前方



......離題了,因為想不太到成語案例
不過不重要,能溝通就沒問題了
隨便挑幾個成語翻譯成英文(或是不翻),
並來檢視看看這種中文的省略方式能夠達到什麼功用吧。

使用白話文想要趨於精煉,需要回到文言文的用法。

生龍活虎
vividly live as a dragon, as a tiger.

這裡的並列方式表示前後都是同樣的狀態(tài),並且以名詞來充當副詞的用法
好像是相當於工具格Instrumental吧,我印象中可以解釋為副詞

粉身碎骨
Break body Grind bones.
Accusative

畏縮不前
Fearfully curl and not willing to move
英文And的省略,動作的連續(xù)。可以解釋為兩個或三個動作(畏縮,前,畏,縮,前)

胸有成竹
翻不了
胸,Locative

出口成章
口,Ablative,因為是從嘴巴,出發(fā)的起點

天馬行空
Pegasus in the sky. (沒有啦,是天帝的馬,不是會喊遊戲boy的那個人)
天,Genitive,空,Locative


如果要用一個光譜來形容文法的簡化,
那大概是:

梵文→拉丁文→歐洲諸語言→日文韓文等黏著語→英語→漢語泰語等

創(chuàng)作回應

相關創(chuàng)作

更多創(chuàng)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