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TH官方钱包

前往
大廳
主題

(轉貼)四年前60歲以上的韓粉,四年後30歲以下的柯粉,演出了相同的荒謬劇碼

1989/06/04偉大復興 | 2024-08-07 19:22:52 | 巴幣 0 | 人氣 38


文:林艾德

2020年的總統大選時,韓國瑜堅稱他的對手媒體資源豐沛,自己處處受到打壓,於是他要求支持者接到民調電話時改稱支持蔡英文。從此,韓粉們不再相信那些預示著韓國瑜即將慘敗的數據,他們說蔡英文的民調是靠韓家軍撐起來的,他們選擇相信選前大爆滿的造勢,相信同溫層內的體感,以至於選後,他們遲遲無法接受韓國瑜慘敗的事實。有人開始高喊民進黨做票,有人要求重新驗票,有人哭喊著戰爭要來了,說自己只為中華民國打仗,不為民進黨打仗。

那時我們覺得這樣算很瘋了。

四年後(還沒打仗),出現了另一個人,一樣宣稱對手媒體資源豐富,這次不僅是被民進黨媒體打壓,還是被藍綠夾殺。這人信誓旦旦地說,選後要把民調拿出來一個一個對,就知道誰沒穿褲子。於是,他的粉絲也不再相信那些預示著大敗的資料,他們說民調電話問不到年輕人,他們選擇相信選前大爆滿的造勢,相信同溫層的體驗,相信黨的內參民調,相信YouTuber的街訪。

開票結果一如預期,這人成為三腳督的最後一名,離當選還差了190萬票。瘋狂的粉絲開始高喊民進黨做票、要求重新驗票,哭喊著戰爭要來了。四年前我們歸咎於60歲以上韓粉們資訊來源不足、難以辨別真假訊息,且受過威權體制教育容易導致偶像崇拜,但這次柯文哲的支持者多是30歲以下年輕人,理應擁有最多資訊來源,又是生長在民主自由的年代,仍然演出了相同的荒謬劇碼。


柯文哲缺乏核心價值的意識形態


選前年輕的民進黨支持者大概都比較焦慮,因為身邊願意表態的朋友,大概清一色都是支持柯文哲。根據街訪民調與實際選舉結果的差距,可以推論柯文哲支持者跟韓粉一樣,在面對面的情況下表態率比傳統藍綠支持者要高,而且依美麗島電子報在選後公布的封關期間民調,柯文哲直到選前一日,20至29歲的支持度都遙遙領先。

但當提到支持柯文哲的原因時,最常見的卻是「換人做做看」這類缺乏核心價值的答案。在偏向民眾黨的YouTuber街訪民調中,支持柯文哲的首要理由為討厭藍綠或政黨輪替的佔40%。嚴格來說,討厭藍綠或政黨輪替都不算是一種支持柯文哲的理由,更像是民進黨要下臺的理由。

我認為這種支持者缺乏核心價值的現象,主要來自於柯文哲的分眾行銷策略。例如在居住正義上,他曾說臺灣自住率太高不宜打房,也說過笨蛋問題在房價;同婚議題上,同意、反對或廢票他都投過;能源議題上,曾說核災就滅國的他,也能轉彎支持核能,在批評了民進黨的光、風電發展太快引發不正常政商關係後,他自己提出的再生能源發展進度也和賴清德一模一樣。他就像是一位專門經營抖音、短影音的網紅,出產大量的論點,只為了看看哪個論點可以快速打中群眾。

不斷改變論述一向是選戰中的負面特質,常與說謊、善變做連結,但經過柯文哲用「務實」之類的話術包裝後,反而成功地在涉世未深的年輕人之間營造出一種聰明、靈活的形象,在他們心中,藍綠都是用宗教般的意識形態在綁架選舉,只有柯文哲,是如他自己所說的,排除了意識形態的影響。
柯文哲曾在辯論會中曾提到《21世紀資本論》,這本書的作者皮凱提對意識形態的解釋是:一組在社會、經濟及政治面向上,原則上可以成立的觀念及論述,是一種具有一定程度嚴謹性的嘗試,旨在解答何謂合適或理想的社會組織方式。柯文哲的善變,也許在一般人眼中是不能信任的象徵,但在支持者眼中,卻正好符合他一慣強調務實的形象,也就是說,柯文哲推銷的,是一種以務實為名,實為缺乏一以貫之的核心理念,凡事以利益出發,所以隨時改變也無妨的意識形態。

附帶一提,皮凱提針對像柯文哲這樣主張務實、鄙夷意識形態的政治人物,他的評論是:主張絕對務實主義的那群人,經常是意識形態色彩(在此採取貶義)最強烈的一群,他們宣稱的後意識形態立場,難以掩飾他們對事實缺乏興趣、對歷史高度無知,以及他們厚重的預設偏見及自私的階級心態。
正是由於不了解事實與歷史,僅憑借預設立場或是選舉策略的自私判斷,才會導致柯文哲的主張一變再變。這種改變不叫務實,正好相反,是剛愎自用而功課又做得不夠踏實。

空洞的框架是獨裁的溫床


由於缺乏核心價值,柯文哲總是在強調「按照SOP」、「該怎麼做就怎麼做」、「可以做的先做」,但無法談更核心的理念問題,因此,沒有人知道當價值衝突發生時,究竟民眾黨會支持經濟還是環保?會要求嚴刑峻法還是保障人權?就連臺灣人最該關心的中美、兩岸關係議題,柯文哲都擺出一種搖擺的姿態,回答永遠都要看情況。

這也連帶影響了民眾黨與支持者的樣貌,使他們更加遠離深入的思考。所以柯粉可以喜歡滅火器,因為他們只是單純聽音樂無涉政治;柯粉可以一邊支持服貿一邊支持太陽花,因為他們相信太陽花只是單純反黑箱;柯粉可以剽竊別人的音樂、舞蹈來造勢,民進黨2014年挺青年參政的民主小草,覺得好用就拿來用,中國人民表達被威權壓迫喪失言論自由的白紙運動,覺得好用就拿來用,柯粉跟民眾黨都不在乎這些事物原先具有的精神意涵。幾乎任何具有核心價值的藝術或活動,只要有利用價值又不違法,都被民眾黨「務實地」剽竊成徒具形式框架的選舉造勢,包含他們剽竊自蔣渭水的黨名。

在研究納粹德國崛起的學者中,有一派的意見就是德國人習慣的形式主義哲學,使他們容易把程序的地位放在理念或價值之上,但缺乏核心價值的程序只是一個空洞的框架,當程序凌駕於精神,那這個程序就更容易被具威權、獨裁心理的政客利用,填入他們想要的東西,完成任何他們想完成的事,就像當初希特勒依程序通過《授權法》終結威瑪共和一樣。臺灣最著名的反面例子就是太陽花,如果真如柯文哲、黃國昌宣稱的,太陽花是單純反黑箱而沒有捍衛民主、反中國經濟侵略的精神在,那當時國民黨過半的立法院要立法通過服貿又有何困難?

柯文哲現象的反思


一如漢娜鄂蘭著名的「平庸邪惡」概念,正是這種程序高於價值的意識形態,才會產生像艾希曼,又或是說像戒嚴時期的侯友宜這樣,明知道做的事違反人性基本價值,卻把自己當成機械般奉命行事的威權小螺絲釘。當然,力挺支持者申請賴清德競選總部開票夜路權跟煽動群眾暴力還差很遠,把阿北扛進總統府跟行納粹禮的偶像崇拜儀式感還有差距,但它們同樣都是拒絕深入思考民主或社會的本質,而期待問題有單純的、可以依照步驟做就完美的簡單答案。

很可惜,經濟發展、民生物價、居住正義、司法改革,這些議題都很複雜,最簡單的答案,就是相信一個萬能的領袖,如果這個人沒有辦法改善我的生活時,那就再換人做做看,做到我滿意為止。可是實際的情況是,如果你對一個議題沒有深入了解,那你根本無法知道何謂改善,於是臺灣人常陷入相信改革、對改革無感、換人做做看的循環。

柯文哲的意識形態吸引了一群具有威權崇拜的年輕人,願意無條件地相信他的善變、相信改變永遠會往正確的方向走,但他吸引到更多的,是對政治冷感,只因對藍綠失望而想相信他一次的年輕人,可以說毫無疑問地,最終這些人也會像臺北市民一樣對柯文哲感到失望。柯文哲在臺北市8年執政後得票率還低於全國平均,不僅無法與賴清德在臺南大獲全勝相比,就連烙跑市長侯友宜在新北的得票率也是高於個人全國平均,這不全是因為柯文哲的施政表現,更是因為臺北市民已經投過柯文哲2次,藍、綠、白的執政他們都試過,依舊感受不到改變成真。

從1980年代的民主化運動開始,臺灣每隔幾年必有一場大型的社會運動,而蔡英文執政期間表現穩定,使她成為第一位可以順利交棒的總統,但這相對安逸的八年,也讓臺灣30歲以下的年輕人,較年長世代缺少了一些政治熱情。他們不用上街爭取民主或言論自由,這些前輩們都做完了,他們也不用上街反貪腐、反黑金,因為這已經是全民共識,他們不用擔心政府朝中國靠攏,因為蔡英文對待中國就像對待其他國家一樣不卑不亢,而且透過經濟的成長及外交手段,臺灣已經成為世界上不可忽視的一份子。

也因為如此,一些人開始用「民主富二代」來嘲諷年輕人對歷史的無知以及在民主政治中的幼稚表現,但我認為,現在的年輕人不是比較幼稚,而是這個相對穩定的時代強迫他們必須早熟。想想賴清德的選舉口號是「穩健向前」,而柯文哲是充滿煽動的「義無反顧」或是「把國家還給人民」,顯然是後者對年輕人會更有吸引力。

因此,我認為也不需要對臺灣的未來感到悲觀。根據臺北市過去幾年的民調資料,柯文哲支持度最高的年齡層始終停留在20至29歲,他執政八年後,這些柯粉多數應該落在30至39歲,但這個年齡段柯文哲的支持度並沒有提升,而對柯文哲執政表現「非常不滿意」的比例不分年齡皆大幅成長,顯示他始終只能吸引剛出社會的年輕人,而且這些年輕人幾年後變成柯黑的機率很高。所以不要再說臺灣的年輕人變笨,他們只是剛好在青春的時候遇到錯誤的人,給一點時間就會清醒,真正有問題的,始終是唯恐天下不亂的柯文哲。

本文經《方格子》授權轉載,原文發表於此
原標題:總統大選的柯文哲現象

延伸閱讀

【加入關鍵評論網會員】每天精彩好文直送你的信箱,每週獨享編輯精選、時事精選、藝文週報等特製電子報。還可留言與作者、記者、編輯討論文章內容。立刻點擊免費加入會員!
責任編輯:蕭汎如
核稿編輯:翁世航

創作回應

更多創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