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TH官方钱包

前往
大廳
主題

家人都是相欠債?

文月 | 2024-07-06 23:24:17 | 巴幣 0 | 人氣 39

    以下兩則分享,文章照登:
分享一:
    以下是我要分享的故事,我出生在屏東的鄉下,一個平凡的家庭,而父母傳統的觀念「重男輕女」。弟弟從小就很會讀書,什麼工作都不用做,很得長輩疼;而我是女生,又不愛讀書,什麼工作都要做,讓我心裡很不平衡,也有自殺的念頭,可是沒有勇氣如此做。求學、求職的生活都不快樂不順遂,所以向外去尋找依靠而認識了現在的先生,想不到卻踏入了地獄般的生活。
    先生排行老么,上有2個姐姐,一個哥哥。先生個性沉默寡言,我們還沒深入瞭解,就奉子成婚。婆婆精明能幹,掌握家裡大權,每個人都要聽婆婆的話,而我嘴巴不甜,自然「顧人怨」。先生家也不好過,有些負債,我和先生沒有固定工作收入,沒錢給公婆,兩個女兒又相繼出生,生活自然要看人臉色過日子。這樣精神壓力折磨,我也得了躁鬱癥,可是我忍了下來,為了孩子再加上先生不離婚,我也沒辦法。日子過了十幾年,直到我們搬去外地做生意,生活才改善了許多。如果沒有接觸大愛證嚴法師的佛法,這段日子不知道怎麼撐過來的。我會去寺廟拿因果書回家閱讀、也會捐款、投錢給僧侶、還有放生,都會讓我很快樂。直到六年前,公婆兩人都得到癌癥,我去醫院照顧,在休息室看到《因果濟世集》第一集,我看了好開心,終於讓我找到了解疑的因果書。也向師兄姐要了二~八集,可是一直沒有勇氣請示,怕要照顧公婆、家庭以至於沒時間唸經。
    公婆生病這3~4年來,我們盡心盡力照顧直到往生,我的心裡一直存在疑惑,為什麼我做了那麼多,卻也得不到公婆的喜愛和大姑大伯的認同?後來我鼓起了勇氣請示,果不出其然,前世因利益衝突,用毒藥毒死了他們,才會本世受到如此的對待。我看到阿伯說「因果債要功德還」,我每天唸經,很開心的還業債。我放下了一切怨恨,現在心中很自在,快要完成經文數,希望迴向後可以解冤釋結。畢竟欠人家的也要甘願還,我想要後世都是「無債一身輕」的過。寫此分享文如有功德,希望迴向給我的冤親債主。感恩,阿彌陀佛!謝謝牟尼精舍的阿伯、師兄姐,您們辛苦了。
分享二:
    感覺自己很幸運這輩子能有機會接觸「牟尼精舍」。在一年多前,在FB看到「牟尼精舍」的文章很吸引我,看到「因果債功德還」,我百分百相信。因為我學佛已有5、6年了,我這輩子一切還算平順,但是先生和獨子卻讓我有精神的壓力。無論我怎麼對他們好,他們總是看到我的缺點,永遠看不到我的優點。我之前也常參加法會,也固定布施、吃素、放生、做義工……等等。能做的我都盡量做,但是我們三人還是常有狀況。我也趁他們在睡覺時,跟他們的靈跪拜懺悔,但還是不能化解恩怨,我也是很苦惱。
    剛接觸「牟尼精舍」時想請示卻有點怕怕的,因爲我平常雖然有在唸《金剛經》、《藥師經》,但是很怕唸《地藏經》。因爲之前唸過,覺得很多很難唸,怕開示出來一百多部,不知要唸到何時。第一位業主菩薩要經文各168部,我看到這數字真的很害怕。我在家裡「觀世音菩薩」面前跪著哭,請菩薩加持我,讓我能趕快學會唸《地藏經》。結果,果然菩薩有加持,我在1、2個月後只要45分鐘就能唸完一部《地藏經》了,目前最高記錄ㄧ天最多能唸5部《地藏經》。所以大家不用害怕,有心唸經,佛菩薩ㄧ定會加持,ㄧ定唸的了!而且學佛唸經也讓我開智慧。
 
    在學佛過程中我一直納悶,我們迴向冤親債主是否有先後順序,或欠多欠少的差別?剛好精舍解決我的疑惑,原來是要「專案迴向」,才能根本解決問題。我現在只要有問題就請示,我已不怕經文的數字了。修行每天唸經很快樂,沒唸經反而覺得怪怪的。累劫累世欠業主菩薩的,能透過因果債功德還和懺悔,還是最好的方法,也能解決問題。我也很認真的渡同修學佛,他自己現在也很會唸經,也比較沒狀況,也對我比較好了。欠兒子的債,我也唸經圓滿了。但他沒學佛,還是有點小狀況。佛渡有緣人,他才20幾歲,跟他講佛法,他有時會覺得煩。我現在也隨緣,他自己以後踢到鐵板他才會知道學佛之後ㄧ切都有改善。
    奉勸大家趁早學佛,祈願大家現世得安樂,來世得解脫。感恩佛菩薩慈悲渡化我,感恩渡我的兩位師姐,感恩師兄師姐慈悲,大家辛苦了。隨喜讚嘆一切善業功德,若我寫這篇文章有功德,我願迴向給我的累世業主菩薩。南無阿彌陀佛!南無阿彌陀佛!南無阿彌陀佛!
(分享完畢)
    感恩兩位有緣人的分享!從兩篇文章中,我們能深刻感受到有緣人心中對佛法的感恩。眾生們累劫累世隨業流轉,六道輪迴中我們都曾去過,眾生們來來去去,無緣對面不相逢,只有與我們緣分深者,才能結為家親眷屬。很多人會困惑,既然是家親眷屬,不就本該相親相愛嗎?為何我對家人的付出,他們永遠感受不到?如文中「公婆生病這3~4年來,我們盡心盡力照顧直到往生,我的心裡一直存在疑惑,為什麼我做了那麼多,卻也得不到公婆的喜愛和大姑大伯的認同?」、「我這輩子一切還算平順,但是先生和獨子卻讓我有精神的壓力。無論我怎麼對他們好,他們總是看到我的缺點,永遠看不到我的優點。」其實不是家人看不見您的付出,而是您過去世對他們的傷害已儲存在阿賴耶識裏,過去世肉體雖滅,但記憶的烙印卻不會消失,因緣一到會自動發作,被討報的人會覺得痛苦難捱;但對討報的人來說卻是下意識行為,完全不會認為有何不妥。因果不從源頭解開,您就無法從痛苦中出離。因此家暴的,會繼續被家暴;言語凌遲的,也會繼續被言語凌遲。或許有人會質疑,那被欺負的人不就很可憐?對他們公平嗎?以佛法來說,這是一報還一報,本來就是您欠人的,如今被欺負,只是還人而已,怎會不公平!
    很多人對經文數量會有恐懼,問題還沒請示就先「挫咧等」。如文中「可是一直沒有勇氣請示,怕要照顧公婆、家庭沒時間唸經。」、「怕開示出來一百多部,不知要唸到何時。」,「牟尼精舍」辦事從來不會對請示者「摸摸頭」,您如果想單純祭改、改運、或者想被摸摸頭,那麼請找別處!精舍辦事是從最原始點(兩人間的因果)著手,經由您自己懺悔、自己唸經來解開因果。眾生皆有佛性,只是被層層無明、習氣和業力所障蔽,如同在寶珠上覆蓋了厚厚灰塵,顯現不出其光芒。眾生們藉由誦經,會慢慢找回自己迷失的佛性;藉由誦經,當初被您傷害的人(靈)也會被感動,進而與您一同學習佛法,佛法救您也救了對方,佛菩薩用心良苦啊!
    另外針對文中所說的:「所以大家不用害怕,有心唸經,佛菩薩ㄧ定會加持,ㄧ定唸的了!」真的是佛菩薩加持嗎?其實是有緣人的「心」加持自己!有願就有力,有力就能激發出無限潛能,有緣人愛家人的心想突破改變,因此激發出努力唸經的動力。佛法不是迷信,佛法是教您認識宇宙人生的真相。人生就是自己,宇宙就是我們生活的環境。您看清了人生真相,就能放下心中的怨念和執著,進而和萬事、萬物和平共處。《無量壽經》上講,佛教是圓滿地幫助我們解決眾生一切苦難的問題,讓我們每個人在這一生中得到幸福快樂、家庭美滿、社會和諧、國家富強、世界大同,這就是佛教在我們世間的目標。至於往後的目標--斷煩惱、出三界,這殊勝的利益,就更不可思議了。
    文中「阿伯說『因果債要功德還』,我每天唸經,很開心的還業債。我放下了一切怨恨,現在心中很自在,快要完成經文數,希望迴向後可以解冤釋結。畢竟欠人家的也要甘願還,我想要後世都是『無債一身輕』的過。」、「我現在只要有問題就請示,我已不怕經文的數字了。修行每天唸經很快樂,沒唸經反而覺得怪怪的。」學佛好嗎?唸經好嗎?讓您自己來體驗!「牟尼精舍」邀請大家一起加入學佛行列,唸經勤消業障,讓自己的人生更光明美好!
    摘錄自:聖嚴法師《人行道》 覺察自己的偏執
    人生在世,總有許多煩惱。佛法的根本精神就是要教人斷除煩惱,怎麼做呢?方法很多。當我們追究煩惱的根源時,會發現有一種煩惱,是來自於自己主觀的立場,不能得到外在環境或周圍的人認同。每一個人都希望得到別人接納,甚至能控制別人;卻很少有人會心甘情願接受別人的意見,更甭提受到別人的控制了。如此,人與人、人與環境之間的衝突、矛盾就來了。
    有一對恩愛夫妻,在結婚多年以後,還是離婚了。辦離婚手續時,兩個人都很難過,連他們自己都想不通:明明兩個人感情很好,怎麼可能走到這一步呢?原來這位太太弱不禁風,大熱天裡也受不了一點點風,不能吹冷氣、不能吹電扇,連窗戶都不能開;偏偏這位先生最怕熱,沒有冷氣睡不著。所以,這對雖然恩愛卻無法相處的夫妻,最後只好分道揚鑣。這是人生的悲劇,不過,這也是人生的常態。
    佛陀在楞嚴會上對大眾說法時,曾經舉起自己的手來問阿難說:「阿難!你看我的手是正的還是倒的?」阿難自恃多聞,被佛陀連番訓斥幾次之後,再也不敢逞強,只得含糊應答說:「世間一般人都認為手指向下就是倒;我也不知道究竟如何為正?如何為倒?」佛陀就說了:「手臂就是手臂,那有一定的正或倒?只是世間的人一定要執著上豎為正,下垂為倒,這是執迷不悟的看法。」
    所以,以佛的眼光來看,世間所見的許多價值標準,都是人的執著妄想,是非善惡,本來沒有絕對的標準。一個人從某個角度看是大壞蛋,可是從另一個角度來看,也可能是個大好人。這些標準都是人定出來的,未必放諸四海而皆準。我們如果不能覺察自己的偏執,就會被自己的好惡所蒙蔽,也就會理直氣壯的拿著自己所執著的價值標準,去衡量外在環境。合乎自己的標準,就起了貪愛心,不合標準,就起了厭惡心,這個分別心,就是煩惱的根源。其實,外在的境界根本是一樣的,就像佛陀的手臂,非正非倒;可是,不同的人來看,就有不同的評價和反應。我們若能時時反省自己的偏執,在待人處事上,就會比較圓融了。
    有一個媽媽告訴我,她的孩子在學校跟人家打架了,結果老師重重的處罰她的孩子,另一個打群架的同學因為功課好,逃過了處罰。老師不問青紅皂白,就責怪她的孩子把人家好學生給帶壞了,其實真正帶頭打架的是那個成績好的學生。大家看!明明同樣犯錯,成績好就沒事,成績差就該罰,老師把成績好壞當作衡量品德的標準,在我們看來是很明顯的錯誤,可是那位老師卻渾然不覺。事實上,很多時候我們就是這樣,對自己的錯誤渾然不知。
    因此,佛法教導我們時時觀察自己微細的念頭,不要被自己蒙蔽,不論外在的境界如何變化,情緒都不會受到牽動,那麼,就可以斷除煩惱了。
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
南無藥師琉璃光如來
南無阿彌陀佛
南無大悲觀世音菩薩
南無大願地藏王菩薩
南無韋馱菩薩
南無伽藍菩薩
南無十方一切諸佛菩薩摩訶薩

創作回應

更多創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