跟之前幾篇文章一樣,都是為測試鍵帽而翻譯的。
打這篇時才發現手上一組OEM高度的鍵帽,打起來特別震手,打完之後手都有夠麻。
文章裡的假名我就不特別轉成其他表現方法了。
日人的英文在國外完全聽不懂的根本原因
甲斐 娜歐美
英語會話講師、翻譯
「ホワット ドゥ ユー レコメンド」
在國外餐廳打算問「有什麼推薦的菜嗎?」而如上詢問時,店員頭上恐怕會浮現出一個大大的問號吧。單字對,文法也合,但就是聽不懂……國外應該有滿多日本人會有這般經驗。
為什麼會搞出這番烏龍呢?答案當然就是「發音」。但與其光說一個「發音」,我們還是來談談,這「發音」,到底是怎麼一回事。
請大家想想。應該都有看過非英語母語的外國人,和英語母語的人講話的景象對吧?題外話,世界上的英語人口中,有八成都是以英語為第二語言,也就是所謂的「非母語人士」。這些非母語人士,他們可以不花多少力氣,就和英語母語人士用英文對話。當然,對話的等級千差萬別,但終究是能夠溝通的。這樣表示,他們的發音就很完美嗎?沒那回事情喔。大家都是有各自國家的口音的。
比方說,法文不發「H」的音;所以他們的” Hello” 會變得像是「エロ」。另外,”How much is it?”「多少錢?」也會變成「アウマチズィッ」,「H」不會發音。但母語人士就是會懂。
各位到這邊應該已經注意到了,”How much is it?” 讓不熟英文的日本人來發音,就會變成「ハウ マッチ イズ イット」。那麼,「アウマチズィッ」講得通,「ハウ マッチ イズ イット」卻不會呢?
這是因為,英文母語人士們在講話時,音和音之間會習慣性連接起來,而且就算不發音,讓對方聽懂的場合,音會縮在一起。
所以,非母語人士的英文能夠讓英語母語人士聽得懂,是因為他們就算有口音,發音之間的「連接」和「縮略」能夠起到幫助。
人長大之後再學英文當作第二語言,那無論如何都會有母國語言的口音,但問題不在那邊。
問題是,你有沒有掌握到英文母語人士講話時的「連音」和「縮音」。
日文的五十音都是一個個清晰而斷開的發音,音與音之間並不會連起來。由於必須要發出所有的音來說話,口齒清不清晰就一清二楚。口齒不清晰的人,比方說「させていただく」應該也都是很難講清楚的。因為成排都是相似的發音。
一個著名的例子,像是2012年倫敦奧運柔道日本代表記者發布會時,「キログラム級」(公斤級)就變成了「キョロ級」還有「キロキョロッグッ、クラム級」,最後還變成了「キロ……チョロQ」。
如此這般,日文沒有辦法連音,就會鬧出這種口齒不清晰的笑話。
另一方面,我們就不太聽到英語母語人士有人口齒不清晰。有人會口吃是常常聽到,但口齒清晰或否,這倒是不太會引起話題;因為英文會有連音,音和音之間會連在一起。
也就是說,英文母語人士其實講話時從一開始就會稀哩呼嚕,音連著音,好讓自己容易發音。
而在日本,我們在學校學英文時,如果說老師不理解英語母語的連音現象,那學生就會一直學到一個一個斷開的發音。如此下來,好不容易從中學到大學,學了英文,單字文法會得七七八八了,想像中的發音卻跟英文母語者講的發音差太大,導致沒辦法跟母語人士對話,也聽不懂海外電視影劇。
日本人在學校都是用分斷發音學英文的,但其實還是有幾句會自然連音的英語片語;比方說「過來!」的 “Come on!”。這應該大家都會自然而然發音成「カモン!」對吧。
再來就是披頭四(Beetles)的 “Let it be”(レリビー) ,和《冰雪奇緣》的主題曲“Let it go”(レリゴウ)也都是連音。這或許是因為我們聽到歌,就直接順著聽到的來發音。要是發音成「レット イット ビー」跟「レット イット ゴウ」的話,詞就跟不上曲了嘛。
我留意到,要是把這樣直接聽到的發音,化成片假名來讓人讀出來,哪怕是日本人,也能夠簡單做出母語人士聽得懂的發音。這跟難懂的音標差得可多了!於是乎,我編出了一套「片假名發音法」,將各種英文片語直接照著母語人士的發音,片假名化。
比方說,
Got it!→ガレ!
Thank you.→フェンキュ
Help me.→ヘォッミ
I don’t know.→アロンノウ
I need a taxi.→アニーラ タークスィ
Don’t drink that.→ドン ジュインッ ダッ
差不多就這樣。英文裡重音也很重要,發音比較重的地方我就用粗體。
幾年前《正宗哥吉拉》(シン?ゴジラ)這部電影裡,石原聰美(石原さとみ)演了一個英文母語人士的角色;她雖然發音很好,但是卻感覺很難聽懂的那種英文。我注意到原因是在於,或許是英語母語人士都有語速很快的印象,她便用相當快的語速在念臺詞;而且重音都有些地方不是很對。我想說是不是只有我這麼覺得,就請美國人朋友聽聽看她的臺詞,然後詢問意見,結果跟我一樣。我那朋友也說重音讓他聽不太懂。所以,重音也很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