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麼是存在主義?
存在主義(Existentialism)是一種社會思潮,
19世紀中發源並盛行到二戰之後。它不只是學院裡的哲學,更是社會、宗教與藝術的潮流。
你可能聽過一些比較有名的存在主義哲學家名號,例如沙特(Jean-Paul Sartre)、
克果(S?ren Kierkegaard)、尼采(Friedrich Nietzsche)、馬瑟爾(Gabriel Marcel)等。
雖然這些哲學家共同關心「人怎麼活」的問題,但各自的回答很不同。
譬如,齊克果作為一名虔誠的基督徒,主張應該當一個「非凡的基督徒」
(雖然教會普遍不接受他的學說),而尼采則認為應該將人生經營成「藝術品」。
除了關心類似的問題,存在主義者通常有一些熱衷討論的概念,
包括盲信、荒謬、真實性 (facticity) 、他者、焦慮、絕望等。
也因此,存在主義開啟了一個傳統上哲學家並不非常擅長的副本任務:
將各種生命情境「帶」到人們面前。
為了觸碰這些問題,以此主題來創作的文學家包括卡謬 (Albert Camus) 、
赫塞 (Hermann Hesse) 與卡夫卡 (Franz Kafka) 等等,
他們依此開闢了另一條讓人檢視存在課題的路徑。
從這些哲學表現的多樣,你可以看出存在主義者之間並沒有特定的哲學或文學的方法論。
然而沙特曾經總結,認為存在主義者其實有個共同信條:「存在先於本質」。
▎存在?本質?
歐陸哲學的基本訓練之一,是小心區分術語間的細微差異。
要妥善理解「存在先於本質」,我們必須知道「存在」和「本質」有什麼不同。
在語詞的探討上, 歐陸哲學家有一種常見的「招式」,是從字源出發,
然後再加工(因為歐陸哲學家製造術語的時候,也通常都會從字原有的意義來進行)。
在這裡我們或許可以這樣 試試看:
「存在」(exist)的字源是拉丁文的「ex」 (向外) 與「stare」 (站) 。
因此,「存在」帶有「(從某處) 站出來」或「去成為某東西」的意思。
「本質 (essence)」是從「esse」(to be)而來。
因此,「本質」指的是事物「真正的本性」。
重點在於,「本質」比「存在」更加純粹。
當我們談到「存在」,就像是只談到了事物的特定條件下的特定樣貌。
相較之下,若是談到本質,就像是我們談到了一件事物的核心。
「本質」看起來純純淨淨,但「存在」則充滿各種多樣複雜的面向(髒髒亂亂的),
而且單單從各種面向來看都滿片面的,
也難怪古典哲學家如柏拉圖會認為如果有永恆的價值的話,應該要存在於本質那裡。
▎所以「存在先於本質」到底是什麼意思?這跟強襲風暴又有什麼關係?
在這邊我要講述我自己的看法就是,價值先於先本質,
也就是我們的價值觀,優先於一件事物的本質,
好比一張法定貨幣也就是一般人所稱呼的鈔票,錢,
它的本質就是一張紙,或者某種經由礦物鑄造而成的物品,
然而我們法律、與我們的價值觀賦予了它價值,而不同的價值觀也能帶出不同的價值
通常沒人把鈔票看成只是紙 (
而不同的價值觀也能帶出不同的價值
好比 億萬富翁看待一千塊錢,跟你只有一萬塊錢看待一千塊錢
那就到了標題強襲風暴與暴風雪
本質上是吃雞遊戲,PUBG類型,由暴風雪所設計與發行,到這邊開始就有趣了
有些人會覺得 "吃雞類型" 無聊死了,沒有錯吧? 這是他的本質就是吃雞遊戲
只是因為套上暴風雪魔獸世界,欸,頓時對於某些人就有價值囉?
這就成了某些人死戰不退的原因,那如果他不是暴風雪魔獸世界呢?
這遊戲對你還有價值嗎? 甚至如果沒有跟魔獸世界有聯動呢?
好比什麼 "沒三小品牌的魔法吃雞遊戲" 嗯?
說不定有人打三十分鐘就準備退款了 ??
不是因為這遊戲的本質真的有多好,你在過程中有多麼快樂,
而只是因為它的價值是暴風雪魔獸世界。
我不否定這種價值觀,但是,
為頂新護航的員工...「捍衛」自己公司到什麼程度,才算「有道德」?
個人與團隊之間的關係是非常微妙的專業倫理學領域。
我們的確可以透過工作中的互動過程產生成就感,並與所屬工作團隊建立友誼,
但這不代表我們的個人價值只能來自團體。
你所參與過的每個團體,只是人生的一個活動領域而已。
你因為投入某個工作,與團隊上下相處愉快,也產生很多成就感,並以公司為榮,
也把公司在商業上的敵人當成自身的敵人,外界對公司的負面評論,
你會主動且免費的幫公司辯解或反擊。
你對於「家庭」或「族群」等等的團體也會有類似的行為表現。
但與「家庭」「族群」不同之處,在於你和公司的關係其實很脆弱。
你可能因為突發狀況或個人的誤失而遭到裁員或主動離職。
就算離開公司,許多人還是對前公司抱持良好印象,
這可能是因為前公司能創造非常驚人的「不可量化價值」,讓你一回想就有暖暖的感受,
也可能是他們在「可量化價值」(錢)的部份有合理解決,因此好聚好散。
但有時你會發現自己瞬間就不愛公司了。
像是被所愛的人拋棄,由愛轉恨,「突然」看見公司的許多缺點,
甚至也覺得過去外界罵公司罵得有道理。
這是為什麼呢?產生這樣的轉變,在道德上有沒有錯?
倫理學家在探討社群(團體)道德互動時,
頗看重一種被稱為「愛國心」或「向心力」的集體現象。
當我們在一個社群待中久了,開始理解這個社群的價值觀,
也經常從社群活動中獲得進一步的價值時,我們就會對其產生向心力。
最常見的狀況,當然就是對「國家」這個社群產生向心力,
當然你也可能對「地域」「種族」「公司」「學校」「政黨」「宗教」「品牌」「球隊」
等等多不同社群產生向心力。
一旦產生這種認知,當有人攻擊社群,就算沒收到來自社群核心的命令,
你也會主動奮起還擊。你會藉此激發更深刻的認同感,並且獲得更多的價值。
就像有人批評NBA的湖人隊,湖人迷或許就會奮力還擊,
也對此感到心滿意足,並且更熱愛湖人隊。
但老實說,湖人隊本身根本不知道這件事,受惠於「你的努力」之部份更是微乎其微。
隨著這個群體越大,你處於越下層或越邊際的位置,
那麼你在捍衛社群時所創造的價值,就很可能只是一種「幻覺」。
這個社群和你之間並不存在太多有意義的互動,
理論上應該不會創造那麼多的價值才對。
因此,除了透過「個人的幻想」,否則很難解釋這種價值的存在。
翻成白話來講,你熱愛公司,覺得從公司那「獲益良多」,
但如果實質上彼此之間真的沒有什麼正面互動,那這種感受很可能就是你在自爽。
當你離開這公司,幻覺就會隨之破滅,你將以較客觀的角度來看待你與公司的價值關係。
因此一離職之後就大罵原公司,反而有可能是種正確的道德思辯活動,
因為你是從幻覺中解脫了。
而身在公司之中,卻因為樂觀過度的認同感而瘋狂護航,這才是比較大的道德問題。
當局者迷,這種虛幻的認同感讓你失去了良知判斷力,也不再是一個完整「道德人」。
但還是要補充一點,
我並非意指離職後罵原單位都是對的,某些人是挾怨報復,這在道德上也該批判。
此外,你離職後,也可以深愛原公司,只要是客觀思考後作出的結論,
這種愛說不定還具有更高的價值。
我的建議是,不論身在什麼社群之中,你都該隨時自省,
思考自己是否對社群有過度認同,而忽略了一些重要的資訊,
使自己沉迷在幻覺之中而無法自拔。
真正活著的是自然人,任何的法人或團體,都是由自然人組成。
有夠多心智靈明且道德判斷正常的人,才會有良善的社群存在。
諸如工作、求學等等的很多活動,都是「一時的」;
而「做個好人」,則是要努力「一輩子的」。
你該時時警惕自己,反省自己是否過度崇拜所屬社群,
而失去了自我做為道德人的應有判斷力。
普遍如今的討論都很容易套上一個MABLZ的討論濾鏡
因為他是暴風雪魔獸世界! 不可以雷的! 不可能雷的! ??
在護航之前可以多想三秒,一粉勝十黑,你是真的想幫這遊戲製造朋友還是敵人?
你是要去幫人家呢? 還是其實,就只是,出一張嘴?
至於我? 你靠暴風雪產生安全感,我則靠你產生快樂,謝謝你,我的朋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