沒成功,就接受失敗囉,但是先前你要想清楚,就算失敗後,你過程中學到的能力在市場上是否有高價值?
多數人選擇現有職業的因素,不乏以下條件:
1、錢很多
2、太輕鬆
3、未來的巨額報酬
4、抱持理念
5、能夠累積能力
1、錢很多
像科技、資訊、製造、工程等產業是臺灣主力戰場,也是餅最多的地方,如果你從學生時期就讀相關科系,之後進入職場十年直接升到不錯的位置,那個薪水會讓你覺得離職很不值得。
2、太輕鬆
有的職業做一年熟悉工作內容後,往後工作內容都千篇一律,等於用一年資歷重複做了十年,適合生活型態固定的人。
3、未來的巨額報酬
像是業務、創業這類型工作型態,前期都賺不到錢,要到後面才有機會,於是面對眼前不確定性,許多人都背負著很大的壓力。
4、抱持理念
你認為這社會與世界應該是什麼模樣才是正確的,於是一直往理念的方向前去。
5、能夠累積能力
這行業或許薪水很少,但是過程中累積了你要的能力,以備你後續的職涯發展。
以上是我想到多數人選擇現有工作的因素。
那麼需要做長期決策的人,通常是以財富自由為目標。
這就要提到財富自由的定義。
多數人的財富自由,是透過被動收入提供你所有的生活花費,但這太過於理想化。
一來你不確定未來花費是多少。
二來你不確定自己能不能獲得這個被動收入。
當你目標不明確,就很難明白處於現在的你該選擇什麼行動,就好像你在大海的中央,沒有燈塔的情況下,你怎麼走都是單純浪費油水。
所以我們應該先定義合理的財富自由。
對我而言,要真的全靠被動收入有點困難,最好是主動與被動都要有,且主動收入要越做越輕鬆,越做越多錢,這樣才能把多餘精力放在未來的發展與學習上。
如果是員工套路,就是進入收入最多的職業,可以是業務,盡量拉大你每年的產值獲取好的薪水,但對的職業只正確一半。
剩下的因素是選對產業,一樣是業務,一樣高超的銷售能力,賣房地產的肯定勝過賣童書的,一樣的努力但分到的錢天差地別,你氣不氣?
一樣當員工,選擇科技產業的最底層員工都還勝過餐飲服務員,因為市場供需的大小是天差地別,分下來的錢就有差。
但不會所有人都擠進同樣的產業,因為並非所有人都擅長與接受一樣的行業。
於是你可以在做長遠決策之前,先在各種產值高的各種選項中做嘗試,不要只在目前喜歡的領域做相關嘗試。
什麼意思?
我當初在製造業時,對於那些坐辦公室的工作感到好奇,也認為行銷工作應該能賺更多錢,所以那時趁年輕換了一波領域。
後來才知道辦公室工作比我原本製造業的工作還要輕鬆簡單,而且多數中小企業需要的行銷程度沒有要這麼深,所以工作都很枯燥乏味,沒有學習性,也沒多少錢。
接著我觀察到科技業、資訊業的人都在研究商業相關的領域,我才發現行銷只不過是經營公司中其中小部分而已,要變的更懂行銷,就要開始了解商業領域的知識。
於是我又開始花時間研究商業領域,才漸漸累積更多能力,那麼我要如何明白這些能力有價值?
當你朝著有更大產值的方向走去時,過去累積的能力都能夠下放在很多領域上。
比如傳統行業的工作獲得的薪水比較少,但是你往主管職爬上去,過程所學的除了專業能力外,還有領導能力、組織管理能力等。
而你往科技、資訊業走去,就擁有專案管理的概念、凡事設定最後期限、合作溝通個其所職、責任劃分歸屬、向上溝通、簡報企劃等技能。
這些技能是中小企業領域較用不上的領域,但是你只要有這些能力,你才更有機會前往高價值的公司賺錢,甚至在未來創業。
要是你選擇創業後若沒做起來,過程中你所累積的能力也能夠到職場上面試到還不錯的工作。
結論
1、定義清楚的目標,比如財富自由對你而言是什麼生活型態。
2、往效果更大的職位與產業前進,才更能賺到錢。
3、預先判斷失敗後,過程中學到的能力能否使你待在產值高的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