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TH官方钱包

前往
大廳
主題 達人專欄

關於國文教育——文白之爭不是重點,表達能力才是關鍵!

大帝 | 2023-12-31 16:24:31 | 巴幣 190 | 人氣 577

  按照慣例,在寫這種文章前都要先說明看事情的角度。

  我並不是就讀任何跟語言相關的科系,對於國文的瞭解僅止於國民教育的國文/國語課以及大學一年級必修的國文課。以下討論的角度主要是從一個受過十二年國文教育的人的角度,討論一些對於國文教育(特別是高中)中爭論不休的議題的看法。

  在學習國文這方面,我認為我算是幸運的。雖然一開始我並不喜歡這個科目,不過我在國中和高中分別遇到一個很棒的補習班老師和學校老師,讓我能逐漸喜歡上國文。這兩個老師的教學方式都很「不一般」,尤其是高中的國文老師,她上課時某些話讓課本編者或教授聽到大概會氣到彈出來,不過對於我們這些學生卻很受用。

  閒話休提,讓我回頭分享一些對於國文教育的看法吧。

  在國文教育中,有個爭論不斷的老題目——那就是文言文與白話文的課程比例。這個話題爭論已久,幾年前政府強調(diào)臺灣意識的那陣子特別要求文言文課文中必須選入與臺灣相關的文言文,而在後來又有四十篇砍成三十篇的變動,這幾年似乎又降到剩下十幾篇,又引起一波激烈爭論。在這議題上,支持和反對文言文教育的論述一直都沒什麼變化。支持者表示文言文教育包含了中華文化的傳統(tǒng)和道德、看不懂文言文會無法瞭解古籍,而反對者則認為文言文在現(xiàn)代生活中不實用,甚至覺得文言文就是灌輸大中華思想的工具。

  先說我自己的立場,我是支持文言文留在課文中,而且還是要佔一定的比例。

  反對者提出的「生活實用論」並不只出現(xiàn)在國文這一科,在許多其它科目的部分單元,例如萬惡的三角函數(shù)之類的,都曾經(jīng)出現(xiàn)過這樣的討論。而在這一點,我一直對這種「生活實用論」持反對的意見。高中教育的要求並不是培養(yǎng)生活的能力。高中和高職分開代表著兩種不同的學習路線,高中這條路線是往學術的方向更踏進一步,既然走上這一步,那麼持續(xù)以未來生活中是否實用討論教育的項目就是搞錯方向了。我個人非常討厭這種「實用」的論調(diào),這部份又可以再寫成另一篇文章,在這裡就先不多作著墨了。

  至於灌輸大中華思想,這比較見仁見智。雖然我一路上沒有遇過這樣的狀況,不過我不難想像一定會有老師在上課的時候做這種事情。文章本來就是傳遞思想的工具,搭配上人為刻意的曲解,要將某種特定概念與文章強行進行連結(jié)並不是太困難的事情。不過,我認為這不是文言文的問題,而是教師本身將自身理念置於教育之上的結(jié)果。對於這些老師而言,許多白話文課文也能成為傳遞特定思想的工具,要論大中華主意,這些白話文甚至新詩一點也不輸。

  總的來說,我個人並不認同反對文言文的人提出的這兩個看法。現(xiàn)在的國文教育的確有問題,我們學到的文言文也有問題,不過問題不是靠著砍文言文的比率就能解決的。

  我先說說我反對把文言文砍到這麼少的理由吧,主要有三個。

  第一個,從文言文中可以學到文章的佈局。經(jīng)典之所以是經(jīng)典,是因為在時光流逝後還能夠展現(xiàn)出經(jīng)的起時代考驗的價值,而過去的文言文選文中,具有這種價值的文章不在少數(shù)。或許這些文章的思想在現(xiàn)代不合時宜,或許這些文章的情緒是學生無法體會的,但是文章的技法和佈局,放到現(xiàn)在依然是通用的。特別是在論說文方面,文言文的篇章中留下了許多的經(jīng)典,這些以「說服」為目的的文章所採用的方法,直到現(xiàn)代依然是論說文的基本技巧,這種佈局的技法,就算經(jīng)過了千百年的時間依然有著不變的價值。

  第二個,從文言文瞭解時代背景,進而思考作者的思想。有時候,之所以覺得文言文索然無味,是因為文章被抽離了時代背景。抽離了時代背景以後,學生的理解力和作者的思想變成了平行線,文言文就成了「古人的無病呻吟」。實際上,融合了人物本身和故事背景,學生才能夠真正瞭解文章想傳達的內(nèi)容,進而從文章中體會作者本人的思想。

  最後一個,也是最現(xiàn)實的問題,那就是文言文拿掉後的空缺要由什麼填補。在高中的確有一部份的人對文言文趕到困擾,但是對於白話文感到困擾的人也絕對不在少數(shù)。相信經(jīng)歷過的人都能明白,看著一些現(xiàn)代散文或新詩,聽著老師無止盡的講著藍色窗簾般的賞析,是一件多麼痛苦的事情。對於那些以負擔太重作為拿掉文言文理由的人而言,拿掉文言文後取而代之的白話文真的能減輕負擔嗎?我個人對這件事情非常地懷疑。

  不過,我不贊同把文言文砍到剩下十篇,不代表我認為現(xiàn)在的國文教育沒問題。實際上,我認為現(xiàn)在國文教育的問題根本不在文言文與白話文的比例,那些整天帶著政治思想吵著文白比例的人搞錯了重點,真正的問題在於國文教育的方式中,對於表達的訓練遠遠不夠。

  一直以來,臺灣的語文課堂花了大量的時間在閱讀及理解,但是對於表達(寫、說)的訓練就相對不夠。英文方面大家已經(jīng)認識到這個問題,大家早早發(fā)現(xiàn)對於臺灣一些基礎不錯的學生而言閱讀相對簡單,寫作也馬馬虎虎,卻常在口說上碰壁,因此在準備托福等檢定考前往往會在這方面多下功夫。然而在國文的領域上,這個問題卻常常被忽視。

  先談「說」這件事吧。許多人認為中文本來就是日常生活中在用的語言,說起來一點難度都沒有,這樣的想法最終讓國文教育教出了一堆連母語也講不好的人。這樣的人在生活中處處可見:店員碰到稍微困難一點的問題就呆住講不出話、服務生要介紹品項卻支支吾吾、業(yè)務開口閉口就「這個很猛、那個很屌」卻沒辦法講出商品的其他優(yōu)點、術有專精的教授上起課卻是口齒不清讓人昏昏欲睡。其中有些人或許是因為性格而拙於言詞,但有更多的人卻是沒學過如何說話。再拿一個我自己工作上的例子,醫(yī)院裡許多經(jīng)驗豐富的主治醫(yī)師,向病人解釋病情時卻是一塌糊塗,不但病人滿臉疑惑,就連我在旁邊也是聽得滿頭問號,不懂他為什麼要把一件簡單的事情說得這麼複雜。

  為什麼說不好?要流暢地表達自己的想法、進行溝通有三個層面:正確理解對方的語言、組織自己的想法、順暢地進行表達。我們的國文教育中對於理解的訓練是相對足夠的(即使如此仍有許多聽不懂人話的人存在……),但對於後兩者相對缺乏。其實,同樣的原則也適用於「寫」,寫作同樣需要組織自己的思緒、並且用適當?shù)难栽~進行表達,雖然表達的方式不同,不過在組織思緒上,「說」與「寫」是有著異曲同工之妙。

  近年來國文教育似乎有逐漸強調(diào)寫作練習的呼聲,這是一個十分正確的方向,不過教育的方式是否有跟著改變,對於教育界以外的人而言就不得而知了。還記得國中時碰上的國文老師用了一個讓人哭笑不得的作法進行作文的教學:她要求全班同學每天寫三百字的作文,但她卻從來沒有批改任何一篇作文。幾天下來大家怨聲載道,越來越多人乾脆放棄不寫,我是撐比較久的人,過了兩個禮拜後實在忍不住去問國文老師,老師卻表示每天作文那麼多,她怎麼可能改得完。最後這樣的制度在幾個禮拜後無疾而終,這位國文老師的作文教學成效也就可想而知了。

  不過,對於表達的訓練不夠,並不能完全歸責於課程規(guī)劃或是教師的教學方式。實際上,家庭教育對於表達能力的影響反而更加巨大。當小孩子想要說話時,父母究竟是溫柔地傾聽並與他對話、滔滔不絕自己說個不停、嚴厲地打斷他叫他小孩子不要亂說話、又或是整天冷漠地自己滑手機看電視,根本沒打算聽小孩說話?若根本沒有機會好好組織思緒、表達自己的想法,那又怎麼能期待靠學校裡幾個小時的國文課,一個老師面對三十個學生,能夠培養(yǎng)出小孩的表達能力?

  要組織自己的想法還有另一個關鍵,也與家庭的教育息息相關,那就是內(nèi)在知識與思想的涵養(yǎng)。無論表達的技巧多好,若是腦中空空,那麼口中和筆下出來的話語也只能是虛無飄渺的空話。然而光靠著學校的國文課要提升涵養(yǎng),並不是這麼簡單的一件事情。一個學期也就十幾篇的課文,要靠這些課文建立良好的內(nèi)涵與素養(yǎng),無論課文是文言文還是白話文、無論選文的標準是什麼,對於國文教學者而言未免太過強人所難。

  所以繞了一圈,問題又回到了國文這個學科的本質(zhì)上。知識可以靠著學習而進步,素養(yǎng)卻要靠著培養(yǎng)才能增長。學校中大部分的科目都屬於知識,然而對於以中文為母語的臺灣而言,國文卻是最接近素養(yǎng)的一個科目——主科之中只有歷史、公民有著比較接近的性質(zhì)。老師上課時或許可以讓學生理解文字中的意義,但其中的理性與感性卻需要花時間慢慢地感受,而這顯然不可能光靠課堂就去完成,平日的習慣養(yǎng)成反而更加重要。

  當然,只要牽扯到教育問題,無論是哪個領域、哪個科目,只要想要增加教學時數(shù)或內(nèi)容,一定就會碰上打著「興趣」大旗的反對者,他們總是認為學校只應該教授必要的知識,不要浪費學生的時間學習太多以後用不到的內(nèi)容,要讓學生發(fā)展自己的興趣。到底什麼是「必要」、什麼東西「以後用不到」就是一個大哉問;而讓學生發(fā)展興趣,我想大部分的小孩興趣只怕跟手機上的遊戲或社群軟體脫不了關係。關於這種「興趣論」,就留待下一篇文章來好好討論一番吧。

後記

  國文教育真的是每隔幾年就會被拿出來吵一次的東西。這篇文章最初是三四年前與友人爭論文言文的重要性時誕生的,但是寫到一半遲遲沒有完稿。最近碰到幾件事情,忍不住又把這篇文章拿出來繼續(xù)寫:一個是前陣子看到有人批評國文考試強迫一字不漏地背注釋,而在噗浪則有國文教師針對這篇文章提出反論,表示現(xiàn)在許多學生學習意願低落,背誦已經(jīng)是最能集中學生專注力的方式;另一個則是最近北一女的國文老師批評文言文過少、課本刪除顧炎武的《廉恥》一文是執(zhí)政者無恥的表現(xiàn),之後卻被起底長期上課都展露明顯政治立場引起的沸沸揚揚。

  前者突顯的是近期的教育難題:當課綱越來越強調(diào)以理解取代記憶、學習自主與興趣探索,教育者該如何應對?許多鼓吹思考、不用記憶的人,是否有想過某些知識內(nèi)容不靠記憶就無法學習,而這些知識往往又是進一步研究該門學問的基礎。「用理解取代背誦」說來簡單,但有不少知識即使理解了也還是需要記下來,這往往是鼓吹改革者刻意忽視的一點。至於學生的興趣到底會用來鑽研學問、學習自己喜歡的才藝或體育項目、又或是拿去打電動滑抖音,我想大家對答案都心知肚明,這部分就留待下一篇文章討論吧。

  至於後者,區(qū)老師的事件恰巧反映出國文這個科目複雜的特性:除了單純的語文知識以外,還包含了許多價值觀的判斷和思考推理的特性。藍色窗簾不只存在於考試之中,教育者幾乎可以用各式各樣的方式來詮釋一篇文章。《燭之武退秦師》可以闡釋小國要靠著靈活的外交手段才能保護國家與尊嚴,但也可以曲解成小國要生存中就要靠鄰國武力的庇蔭;《出師表》可以讓人讚揚諸葛亮鞠躬盡瘁死而後已,卻也在許多翻案文章的筆下變成了權臣故作姿態(tài)的假惺惺。同樣一篇文章,只要換個立場,幾乎就可以讓詮釋者導向另一個不同的結(jié)論。

  有些人說國文教育不等於道德教育,但這兩者真的能那麼容易切開嗎?許多文章本來就是作者對時局、歷史或價值觀的評論,文章論點又與作者的觀點息息相關,要切割這些觀點來討論文章簡直是天方夜譚。這個問題自然也不可能透過移除文章來解決,刪了一篇文章,永遠能找到其他疑似有特定意識形態(tài)的文章。當然,我相信大部分的教師都還有身為教育家的矜持,即使在課堂中表達政治立場也只會含蓄地點到為止,但仍有部分政治狂熱的教師,會利用各種機會評論(或是咒罵)當代政治人物。這個問題真的很難想出十全十美的解決方法,在限制自由與影響教學品質(zhì)之間要如何取捨,恐怕沒有一個良好的答案。

後記的後記

  小屋的上一篇發(fā)文已經(jīng)是七月的動畫心得,這或許是我從2012年開始在小屋寫文章後,最長一段沒有發(fā)文的時間。

  時間變少或許是因素之一,畢竟明年要準備專科考試,還是得花時間念書;不過心情上的疲憊或許才是主要原因。永無止盡甚至一天比一天糟糕的急診庸塞、臨床工作上讓人心情大受打擊的鳥事、永遠都在睜眼說瞎話的上級,這種環(huán)境甚至讓人感受到彷彿靈魂遭到磨損的痛苦。一放假只想趕快滾得離臺北越遠越好,甚至連動畫、遊戲都沒辦法緩解這樣的情緒。

  小說還是有在寫的,但是在時間壓迫下實在進展有限;最近開始玩Monster Hunter Now,雖然增加了不少運動量但也花了一堆錢課金買水;該唸的書也還沒唸完;現(xiàn)在心理唯一的期待就是趕快拿到專科,換個不要那麼讓人消耗的環(huán)境。希望即將來臨的2024能夠是更加美好的一年。

送禮物贊助創(chuàng)作者 !
0
留言

創(chuàng)作回應

大漠倉鼠
大帝新年快樂,國文存在的意義就是消除只會髒話和流行用語的尷尬吧w
2024-01-01 10:08:34
大帝
這的確是很重要的一環(huán)wwww
2024-01-04 17:00:03
關心
我不反對第一點,只是我大概有看過一樓說的那篇文章所以想支援一下他的論點,我猜他想說的只是〈廉恥〉本身不符合原PO提出的第一點,如該篇fb文章大概有提及原文題目為「廉恥」但行文架構(gòu)完全只偏重「恥」、論述沒頭沒尾之類的問題,所以活該「被砍」
2024-01-01 20:57:24
關心
但話又說回來,根據(jù)我高中老師的說法,以課綱的架構(gòu)方式,根本不存在什麼古文「被砍」的問題,會這樣講的都是誤把課綱中的軟性的推薦文章等同硬性的選文了,其實真的經(jīng)典的文章要嘛有的課本還是會選,要嘛補充教材還是會提到
2024-01-01 21:23:51
大帝
其實那一篇文章我也有看到,我也理解他的論點。只不過那個論點也就只能拿來攻擊《廉恥》一文,要拿來攻擊整個古文就太困難了。
選文的問題我也曾與高中國文老師討論過,她說教學現(xiàn)場最痛苦的狀況是國文(甚至其他科也是)受到兩面夾擊:上課內(nèi)容被刪減,上課時數(shù)也被刪減。老師想要多補充東西?很遺憾,時數(shù)不夠……
2024-01-04 17:02:32
JABO
兄弟,新年快樂
2024-01-02 21:32:33
大帝
HNY
2024-01-04 17:02:37
枕頭好棒
個人覺得大帝大的文章都蠻有條理的,所以有時候蠻羨慕可以寫出或直接說出這樣內(nèi)容的人,自己算口條不好的那種

有時候有想法卻不能短短幾句話表達出來其實蠻痛苦的,因為聽或看的人的注意力也很難集中這麼久,但又很多想法想表達,結(jié)果兩邊都痛苦

個人覺得有階段性跟重點的敘述比較重要,一來確認人聽懂你想表達什麼,二來接受資訊的人比較不會那麼不耐煩,但這個真的要練習,要自己抓感覺,表達能力說來簡單,真的做起來很難

我覺得受教育比較像練習邏輯思考,用一個框架訓練你,這種東西是無形的或沒辦法單獨使用的,但可以和其他東西一起運用相輔相成的,等你學會之後自然不用再用同樣死板的方式做事,只是不能確保每個人都能找到適合自己的方法,所以才只能用這樣的方法逼你探索
2024-01-13 22:37:07
追蹤 創(chuàng)作集

作者相關創(chuàng)作

更多創(chuàng)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