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雖然我昨天才剛從日本自由行回家,但是因為自己最近才剛寫完了新的部落格文章,想說不要堆積太久,所以就今天放出來了。
自從我去年三月開始工作以後,我所寫的部落格文章就變得越來越少,發表的頻率也越來越低,到最後就完全停擺了。
那麼應該就會有螢幕另外一端的大大,提出一個問題了─如果是這樣子的話,那麼現在的這篇文章是怎麼一回事?
沒有錯的,這就是我要說明的一件事情,因為其實我在四月底的時候離職了,所以我現在就變成一個普通的無業遊民了。
離職的原因有很多,因為我是住在臺中,但是我的工作地點卻是在南投,每天開車都要單程將近一個小時,老實說實在是太累也太麻煩。
除此之外,還有一大堆有的沒有的原因,主要是跟公司的內部有關,但是因為我還打算跟前東家和平分手,我就不要在公開場合說太多這方面的事情。
總而言之,我現在既然已經是無業遊民了,所以自然就是一邊休息一邊重新找工作,不然一不小心休息太久變成暑假的話,就要變成廢人了。
所以這段無業期間所寫出來的第一篇的部落格的文章,就以《表親戰爭》(Cousins’Wars)系列作品連續劇/小說為主題吧。
<《表親戰爭》系列作品:用女性的歷史人物,以及女性的視角,編織出玫瑰戰爭的始末>
基本上《表親戰爭》此一系列作品,最初是英國的作家菲利帕.格列葛里(Philippa Gregory)所著作的一系列的歷史小說作品,而後才經由改編而成為好幾部的連續劇集。
很久以前我所曾經寫過的關於《李維斯夫人》(The Lady of theRivers)與《白玫瑰公主》(The White Princess)的文章,那兩個作品其實也都是屬於《表親戰爭》系列作品的一部分。
這次寫的文章是比較統括性的文章,所以探討範圍除了納入《李維斯夫人》與《白玫瑰公主》以外,還加上了《表親戰爭》系列作品最為中樞的一個作品─《白玫瑰王后》(The White Queen)。
↑《白玫瑰王后》與《白玫瑰公主》的連續劇版海報
這三個作品的出版順序,基本上是:
白玫瑰王后→白玫瑰公主→李維斯夫人
但是如果依照書中主角與人物的年代,乃至事件發生的時間點過程,那麼順序就會變成是:
李維斯夫人→白玫瑰王后→白玫瑰公主
不過既然這篇文章是統括性的文章,基本上就不會計較太多這方面的事情,只是需要注意的是,《白玫瑰王后》的原作是包含《白玫瑰王后》、《紅玫瑰王后》(The Red Queen)與《造王者的女兒》(TheKingmaker’s Daughter)三本小說
雖然有看過影劇版的《白玫瑰王后》的話,就不一定要看《紅玫瑰王后》與《造王者的女兒》的小說版,但是如果想要了解更多其他配角的視角,乃至瞭解更多細節的話,有空還是可以閱讀看看。
那麼廢話不多說,就請容許我快速地拉開這篇文章的簾幕吧。
[I. 歷史背景介紹:殘酷而無情,名為玫瑰戰爭的大規模權力鬥爭]
玫瑰戰爭(War of the Roses)乍聽之下是一種非常浪漫的戰爭,但是任何對英國中世紀歷史有研究的人,一定都聽過這場戰爭,也一定都知道這場戰爭不僅不浪漫,還十分的殘酷而無情。
我們如果將英國中世紀的歷史時間稍微往前調整,就會得知英國歷史上第一個統一政權是金雀花王朝(Plantagenet Dynasty),而金雀花王朝透過在英國當地的聯姻與分封,形成兩個支派─蘭開斯特家族(House of Lancaster)與約克家族(House of York)。
↑一幅描繪玫瑰戰爭開端的古畫,據說可能是取自威廉.莎士比亞(William Shakespeare)著作的戲劇《亨利六世》(Henry VI)的場景
金雀花王朝的末代國王.理查二世(Richard II)被蘭開斯特家族推翻之後,蘭開斯特家族的亨利四世(Henry IV)透過篡位自立為王,並且將理查二世消滅之後,成為了蘭開斯特政權(Lancastrian Regime)的創始者。
然而當蘭開斯特王朝到了亨利六世(Henry VI)的時候,亨利六世並不如其父親.亨利五世(Henry V)勇猛,甚至還因為性格軟弱導致出現王后當政的權力真空,於是約克家族接著起而與蘭開斯特家族展開內戰。
約克家族的約克公爵(Duke of York)展開了內戰,其長子.愛德華四世(Edward IV)更是在幾次的戰爭之後推翻了亨利六世,並且最終謀害亨利六世之後,成為了約克政權(Yorkist Regime)的創始者。
*題外話:如果有看過《冰與火之歌》(A Song of Ice and Fire)/《權力的遊戲》(Game of Thrones)的大大,應該會記得該作品裡面勞勃.拜拉席昂(Robert Baratheon)向坦格利安王朝(Targaryen Dynasty)發動叛亂,最終將坦格利安王朝推翻,並且建立拜拉席昂政權的背景設定。基本上勞勃國王的叛亂,以及勞勃在血緣上與坦格利安王朝系出同源的設定,很大程度上就是參考玫瑰戰爭中後期,愛德華四世推翻亨利六世與蘭開斯特王朝的部分。
在愛德華四世駕崩之後,約克政權出現了內部的權力鬥爭,使得愛德華四世的長子.愛德華五世(Edward V)登基為王卻又被罷黜,反而是愛德華四世的小弟.理查三世(Richard III)登基為王。
另外一方面,蘭開斯特政權附庸之一的都鐸家族(House of Tudor)在歷經數年的潛沉之後,起而發動內戰推翻理查三世,而當時都鐸家族的領導者.亨利七世(Henry VII)建立都鐸王朝,才使得英格蘭再次出現統一政權。
但是這些戰爭的過程之中,英格蘭的境內可以說是名副其實的血流成河,而且隨一場戰役就會導致數百乃至數千人死亡,最慘烈的時候,甚至還有過一場戰役造成英格蘭境內將近四分之一的人口死亡。
基本上整場玫瑰戰爭落幕的時候,英格蘭境內已經有至少將近一半的人口從世界上消失了,而且因為各自立場的不同,父子或兄弟相殘甚至是家常便飯,這也是為何前文提及玫瑰戰爭是殘酷而無情的戰爭。
至於為何會叫做表親戰爭,自然是因為蘭開斯特家族與約克家族在血緣上,都可以被追溯到金雀花王朝這個共通的祖先,而且兩個家族基本上也都可以被算作表親家族,因此才會叫做表親戰爭。
但是以上都是我們從一般的歷史故事,就能得到的資料,接下來所要論及的部分,就是從《表親戰爭》系列作品的主角眼中,看見的玫瑰戰爭。
[II. 玫瑰戰爭中的女性:被忽略的群體,並不具備自由意志的群體]
1. 女性的雙眼:以女性為主軸,書寫被忽略者的歷史
基本上《李維斯夫人》、《白玫瑰王后》與《白玫瑰公主》的主角,都是我們所幾乎沒有聽聞過,甚至是我們完全不會在歷史課本上看到的人物,而且就算有看到的話,大概也只會出現在非常枝微末節的地方。
在《李維斯夫人》登場的主角.盧森堡的賈克塔(Jacquetta of Luxembourg),曾經只是一個邊疆貴族家裡的千金,但是卻嫁給英格蘭王叔.貝德福特公爵(Duke of Bedford),後來又嫁給貝德福特的隨從理查.伍德維爾(Richard Woodville),還在後來的幾十年間捲入玫瑰戰爭。
而在《白玫瑰王后》登場的主角伊莉莎白.伍德維爾(Elizabeth Woodville),是賈克塔與伍德維爾的女兒,因為伍德維爾家族在玫瑰戰爭期間,附庸於蘭開斯特政權導致家產被約克政權充公,但是她卻搭上了愛德華四世(Edward IV)而成為了約克政權的王后。
最後在《白玫瑰公主》登場的主角伊莉莎白的約克(Elizabeth of York,本文以小伊莉莎白稱之),則是在玫瑰戰爭結束之後,被用於聯姻嫁給了亨利七世,結果導致她的立場在婚後開始變得微妙,最後從一個約克政權的殘存者變成了一個都鐸政權的維護者。
當然除了這幾位主角以外,作品中還有諸如安茹的瑪格麗特(Margaret of Anjou)、瑪格麗特.巴奧福特(Margaret Beaufort)、約克公爵夫人(Duchess of York)之類,形形色色的女性角色。
↑在《白玫瑰王后》登場的安茹的瑪格麗特
但是不論是哪一個女性角色,她們基本上都存在一個共通點─當你在閱讀任何型態的歷史故事的時候,這些女性的歷史人物都是鮮少被記載,甚至她們的生平都是附屬於男性的歷史人物。
基本上賈克塔的史料並不多,如果想要找到關於她的早期生平的事情,你還真的很難找到多少,就算是關於賈克塔後期生平的事情,大多也都是附屬於貝德福特公爵與理查.伍德維爾的生平。
伊莉莎白的生平同樣也很難找到太多史料,你除了能夠知道她曾經結婚過一次,然後後來又再婚嫁給愛德華四世以外,她的生平基本上也大多都是附屬於愛德華四世的生平。
小伊莉莎白的情況就更加微妙了,因為小伊莉莎白的生平,基本上也都附屬於她的父親(愛德華四世)、丈夫(亨利七世)以及兒子(亨利八世),單獨關於她的生平也算是少得可憐。
↑在《白玫瑰公主》登場的約克的伊莉莎白
上述的三個主角,就是屬於那種大家沒有多少機會在任何型態的歷史故事中,被大家聽說過的人物,而且也是屬於那種在男性角度的觀點下,幾乎不被大家所知道的人物。
而上面的這些主角不說,光是安茹的瑪格麗特,就也是你很少會在任何歷史故事中會聽說過的人物,更別提別稱紅玫瑰王后的瑪格麗特.巴奧福特,根本也是很少會被聽說的人物。
諷刺的是,人們可能會知道安茹的瑪格麗特是亨利六世的妻子,並且安茹的瑪格麗特也被描繪為強勢干政導致玫瑰戰爭爆發,而人們也只可能知道瑪格麗特.巴奧福特是索馬賽特公爵的女兒,而索馬賽特公爵就是安茹的瑪格麗特的寵臣。
但是到了這個地方,我想很多讀者應該都會有一個問題─假如這些女性人物都是鮮少被我們所知道的人物,那麼以這些人物為主要角色來寫歷史小說,應該是有目的的吧?
基本上以我自己的主觀觀點來看,我會說作者將這些女性人物當成主要的角色,或是作品中的敘事者(Narrator),是因為作者想要用這些女性人物的視角,來呈現這些歷史小說中的事件。
我們大多數的時候,都是從男性的視角來觀看歷史─畢竟你也不太能夠否認,基本上撰寫歷史的人基本上都是男性,而且因為這樣的緣故,就會導致女性成為一個被忽略的群體。
女性的視角被忽略的結果,就是我們很多時候並沒有注意到,即便如同玫瑰戰爭這樣大規模的內戰,女性其實也都或多或少以不同的形式參與其中,甚至這些女性人物也都或多或少會產生一些蝴蝶效應。
安茹的瑪格麗特強勢干政,間接導致了約克家族與蘭開斯特政權的衝突,而這樣的衝突最後演變成了玫瑰戰爭;伊莉莎白嫁給了愛德華四世,結果導致沃里克公爵與愛德華四世撕破臉,使得約克政權的團結出現了裂痕;小伊莉莎白默許亨利七世兩度鎮壓叛亂,最終卻與自己的母親為敵,還間接搞死了弟弟與堂弟。
*題外話:如果有看過《冰與火之歌》(ASong of Ice and Fire)/《權力的遊戲》(Game of Thrones)的大大,應該會記得該作品裡面少狼主羅柏.史塔克(Robb Stark)因為大頭管不住小頭而發生對於威斯特林家族(HouseWesterling)的千金亂性行為,導致少狼主毀棄原本與弗雷家族的婚約的橋段。基本上少狼主悔婚的橋段,很大一部分也是參考愛德華四世為了迎娶伊莉莎白.伍德維爾而悔婚的事情。
然而以上所說的一些例子,雖然要說的話還可以列舉更多,但是以女性的視角來看的話,我們卻又不難發現這些事情的發生,多少也是與女性各自的立場以及考量有關。
↑《白玫瑰王后》中的愛德華四世與伊莉莎白.伍德維爾
雖然安茹的瑪格麗特干政導致後來的玫瑰戰爭,但是某種程度上來說,她並沒有察覺到自己其實多少是沉溺於薩福克公爵(Duke of Suffolk)與索馬賽特公爵(Duke of Somerset)的諂媚,甚至也沒有發現這兩個人其實也都有些草包。
伊莉莎白嫁給愛德華四世,是為了要保護自己的家業,她甚至為了要讓愛德華四世傾心於自己,而上演了三抓三放的戲碼,但是最後愛德華四世還真的暈船,使得愛德華四世的親戚.沃里克公爵(Duke of Warwick)安排的聯姻破局,最終使得沃里克公爵背叛愛德華四世,卻在叛亂之戰死於戰場。
小伊莉莎白嫁給亨利七世,會讓亨利七世鎮壓叛亂,是因為她已經是都鐸政權的王后了,但是正所謂有了兒子就沒有母親與弟弟,小伊莉莎白作為都奪政權的掌權者,自然不可能容許母親與弟弟依舊作為約克政權的復辟者暗中活動,所以才會導致小伊莉莎白最後與母親決裂、讓自己的弟弟被丈夫砍頭的悲劇。
講了這麼多,我們在談論為何要以女性為主要角色的這個議題的時候,我們得知這是因為女性人物的視角經常性被忽略,另外一個議題,就是女性的立場以及意志也經常被忽略。
2. 女性的立場:擁有自由意志,卻鮮少可以實現自己的意志
女性的立場在這幾個作品裡面,其實可以說是非常微妙的─畢竟即便是在戰亂的年代,每個人都會不可避免的有自己的立場與主張,但是就只有女性明明有自己的立場與主張,卻鮮少能夠明確表現出來。
更加微妙的是,女性的自由意志雖然存在,但是只要地位越高的話,實際表現出來的可能性就越低,因此形成一種地位比較高的女性,自由意志反而比較薄弱的奇怪情況。
然而事實上,中世紀的社會的確是對女性不太友善,而其中最為明顯的一個地方,莫過於婚姻與立場─尤其做為與高官乃至皇親貴族關係甚密的女性,這兩個問題就是幾乎被掛勾的。
先從婚姻說起吧,因為婚姻不論是在哪一個作品裡面,基本上都是最為明顯而且也最為關鍵的問題─尤其女性的改嫁與再嫁,幾乎是非常明顯的問題。
賈克塔一開始登場的時候,就因為具有占卜與預言的超能力,而給亨利六世的叔父.貝德福特公爵,但是嫁給了貝德福特以後,貝德福特卻只著迷於占卜與預言,要不就是忙於國政,兩人之間的關係並不親密,最後貝德福特因病離世,才結束了這場莫名其妙的婚姻。
但是事實上,賈克塔早在貝德福特尚未離世以前,就已經對貝德福特的隨從─理查.伍德維爾(Richard Woodville)─產生情愫,甚至賈克塔還在貝德福特離世之後與伍德維爾發生關係,乃至最終跑到亨利六世的面前提出改嫁的請求。
↑在《白玫瑰王后》登場的賈克塔
但是這個時候,卻又出現了這系列作品中的另外一個爆點─原來亨利六世的母親,也就是王太后.瓦盧瓦的凱薩琳(Catherine of Valois)在丈夫.亨利五世離世之後,竟然與其隨從騎士歐文.都鐸(Owen Tudor)發生關係,還生下愛德蒙.都鐸(Edmund Tudor)與賈斯帕.都鐸(Jasper Tudor)兩個兒子。
雖然這兩個人都是很有自我意志與主張,但是在那個年代,位高權重的女性守寡的時候與其他男性發生關係,不僅被視為是一種禁忌,甚至在男性之間還被視為一種恥辱。
伍德維爾跟賈克塔上床之後,就有一段時間都一直處在聖人模式,還一直暗自介意自己睡了自己所服侍的貴婦,還曾經一度說出自己跟歐文.都鐸一樣可恥這樣子的話。
然而亨利六世最後破天荒準許賈克塔再嫁給伍德維爾,於是伍德維爾成為了李維斯男爵(Baron Rivers),這才使得賈克塔與伍德維爾之間的尷尬終於逐步化解,並且最後變成了夫妻。
不過要說為了自己所追求的對象,改變自己的地位的話,我們同樣也能看到為了要保護自己,所以改為去追求男性配偶─伊莉莎白與愛德華四世的關係,差不多也是這種感覺。
曾經嫁給蘭開斯特政權旗下貴族的伊莉莎白,在自己的丈夫戰死之後回到了娘家,但是因為伍德維爾與賈克塔都對蘭開斯特政權效忠,使得伍德維爾開始擔心自己的家產會不會被約克政權充公。
只是沒想到當愛德華四世帶著自己的兵馬,要來把伍德維爾家族的家產給充公的時候,愛德華四世一踏進人家的家裡就遇到伊莉莎白還一見鍾情暈船,伊莉莎白本人則是為了要避免愛德華四世將自家家產充公,幾經考慮之後,決定倒貼愛德華四世。
畢竟只要自己成為了王后,就可以保住自己家的家產,還可以順勢得到頂點的權位,甚至只要全家都向約克家族投誠,就可以完美的成為約克政權的附庸─這個想法很合理吧?
就這樣,伊莉莎白跟愛德華四世之間展開了三追三縱的戲碼,最後兩個人終於在賈克塔的安排下確定結婚,伊莉莎白也成為了白玫瑰王后…當然這後來導致愛德華四世與沃里克決裂,就是另外一個故事了。
不過既然有為了自由意志而在應當守寡的時候再嫁,也有為了要保住自己的家業與權位而結婚的情況,那麼中世紀最為常見的為了權力目標而聯姻的情況,自然也是不容錯過的。
小伊莉莎白出於權力需求,而與亨利七世結婚,就是非常典型的為了權力目標而聯姻的情況─畢竟對於最後出乎所有人意料之外,建立了統一政權的都鐸王朝來說,小伊莉莎白這樣的約克政權殘存者,利用價值是非常高的。
偏偏小伊莉莎白本人並不是那麼願意與亨利七世結婚,還一度為了不願意跟亨利七世度過初夜而必須割傷自己的腳趾,假裝是自己的處女膜破掉的血…而且悲哀的是,最後小伊莉莎白對於自己的婚姻的認同,竟然是源自自己生下兩個兒子之後,才終於逐漸產生的。
諷刺的是,別稱紅玫瑰王后的瑪格麗特.巴奧福特,其實也是在違反自身意志的情況下與愛德蒙.都鐸結婚,然後還疑似跟賈斯帕.都鐸有特殊性關係,最後在丈夫離世之後,又跟當時著名的牆頭草湯瑪士.史丹利(Thomas Stanley)聯姻(其他更多聯姻對象就在此省略)。
↑《白玫瑰王后》中的瑪格麗特.巴奧福特
巴奧福特就更加莫名其妙了,這位貴婦或許是從來都不承認自己的婚姻,最後竟然因為自己的兒子帶有蘭開斯特政權血統,而變成了一個相信自己的兒子注定統治英格蘭的狂信者。
在那個女性不被允許擁有自由意志與情感的年代,有不少女性都是在違反自身意志的情況下進入婚姻,也是因為這樣的緣故,才會有許許多多不同類型的女性,出現在這些作品裡面。
有些女性最後會尋得真愛,也有的女性最後成為了抑制扭曲的怪人,但是在這些作品裡面,有些女性即便並未擁有自由意志,她們卻被作者賦予了男性所並未擁有,甚至使得她們不同於男性的「力量」─那就是超自然能力。
這些超自然能力涵蓋而不限於魔法、占卜、預言,有的甚至是與歐洲的民間信仰有關,但是無論如何,這些「力量」雖然屬於女性,卻也給讀者帶來了另外一個問題─為何作者要將這些元素,加入作品的故事之中呢?
[III. 魔法、占卜以及民間信仰:歷史的偶然是穿鑿附會?抑或只是純屬巧合?]
基本上《表親戰爭》此一系列的作品裡面,超自然元素可以說是具備決定性的故事功能,其中有些超自然元素可以說是貫穿整個作品的主題,有些超自然元素僅僅只是做為故事的背景。
但是這些超自然元素,如上一段所說的,都是來自魔法、占卜、預言以及民間信仰,而且這些東西都是源自女性角色之口,這也可以說是這些作品裡面十分微妙的一件事情。
1. 命運之輪與塔羅牌
首先這個部分要先帶來的,是整個故事性功能貫穿整個《李維斯夫人》的故事的命運之輪(Wheel of Fortune)─我想就算不用我多說,大家應該都知道,這是塔羅牌之一的卡片。
根據《李維斯夫人》裡面,賈克塔自己的說法,命運之輪這張卡所代表的意義,就是興盛者會邁向自身的衰亡,而衰亡者則是會邁向自身的興盛,並且這個過程都是由自身的命運所決定。
在《李維斯夫人》這個作品裡面,第一個命運之輪的「受害者」,其實就是被英軍所捕捉、被軟禁在賈克塔的家裡的聖女貞德(Joan of Arc)。
聖女貞德曾經以極小的軍力,帶領法國的雜牌軍擊倒貝德福特公爵所率領的精銳軍團,甚至當聖女貞德本人講起這件事情的時候,還會嘲笑貝德福特公爵其實是狼狽逃跑,才勉強撿回一條命。
然而在一次占卜的時候,聖女貞德從塔羅牌的牌堆之中抽出了命運之輪,結果聖女貞德的命運就被逆轉了─曾被聖女貞德譏笑為懦夫貝德福特公爵,為了自己在戰場上面對的屈辱公報私仇,而在嚴刑拷問聖女貞德,逼迫聖女貞德承認自己為魔女之後,將聖女貞德送上了火刑場。
當然聖女貞德是否會魔法,我們基本上也都不得而知,但是能夠統御少數的法國雜牌軍而擊潰英國的精銳軍團,聖女貞德若非天生是軍事英才,要不就真的是超能力範疇的天生神力。
然而聖女貞德曾在戰場上將貝德福特公爵打得落荒而逃,最後卻反而被貝德福特公爵公報私仇送上火刑場,就連賈克塔自己都曾經感嘆,命運的逆轉是如此無情而殘酷。
↑萊特-薇爾德(Rider-Waite)塔羅牌版本命運之輪
諷刺的是,當時年紀尚輕的賈克塔自己後來會給貝德福特公爵招成嫩妻,也是因為貝德福特公爵想要利用賈克塔的占卜與預言能力,來給自己占卜與預言英格蘭的未來(所以貝德福特公爵招了一個具備魔女力量的小女生當嫩妻,卻燒死了一個大家不曉得是不是真正的魔女的女孩子,這樣怎麼看都很雙標欸)。
而在《李維斯夫人》這個作品中另外一個命運之輪的「受害者」,則是上面所提及的安茹的瑪格麗特─諷刺的是,蘭開斯特政權與約克家族之間的權力鬥爭的過程,剛好反應了命運之輪的寓意。
瑪格莉特在亨利六世因病失去意識之後,獨斷的假藉亨利六世的名義專政,從而導致約克公爵(Duke of York)對於朝廷的不滿,最後瑪格麗特宣告將約克公爵拔官加上逐出朝廷之後,導致內戰全面爆發。
首先在第一階段的內戰之中,瑪格麗特因為輕忽約克公爵的實力,而匆忙派遣索馬賽特公爵想要取回失去的索馬賽特領地,但是索馬賽特公爵面對約克公爵這個高超的戰術家,卻完全不是對手,於是導致索馬賽特公爵被斬於馬下,約克公爵也從而拔得頭籌(First Kill)。
震怒的瑪格麗特於是趁著約克公爵南下,導致北方的約克領地駐軍減少的機會,一口氣就帶著蘭開斯特勢力攻陷約克領地,並且在綁架了約克公爵的妻子與兒子之後,順便將約克公爵的宅邸燒毀。
約克公爵不甘示弱,於是就接著又在下一次南邊的戰役的時候,擊潰了賈克塔的丈夫─升格為男爵的伍德維爾─所帶領的軍團,這次約克公爵綁架了賈克塔,最後才在瑪格麗特交換人質的聲明下,同意兩方的人質各自回歸陣營。
接下來到了內戰第二階段的時候,約克公爵攻入了倫敦,並且在逼迫亨利六世遜位之後,接著就在倫敦自立為王,但是卻又為了要使得其他蘭開斯特政權旗下的領地投降,又犯下了倫敦城內兵力減少的錯誤。
這一次瑪格麗特帶著蘭開斯特政權的軍隊趁夜攻陷倫敦,由於倫敦城內的駐軍減少,約克公爵只得與大兒子.艾德蒙(Edmund)匆忙應戰,但是最終的結果就是約克公爵與艾德蒙死於亂軍之中。
*題外話:在《白玫瑰王后》連續劇版的序篇,愛德華四世指控蘭開斯特政權謀害自己的父親與哥哥,基本上就是在說約克公爵被夜襲的這件事情。
最終在經過了一、兩年持續性的戰鬥之後,愛德華四世帶著二弟.克拉倫斯與小弟.理查以及約克家族的勢力反攻,並且這一次瑪格麗特與亨利六世帶著蘭開斯特政權跑路到法國,接下來就是《白玫瑰王后》的故事了。
但是綜觀這個劇情的發展,我們不難看出其實蘭開斯特政權與約克家族在玫瑰戰爭的過程之中,基本上可以說是互相有分高下,而瑪格麗特所抽出的命運之輪的塔羅牌,其實也預言了她自身的命運的轉折。
瑪格麗特原本以王后的身分主宰整個朝廷,但是最後卻淪落到被約克家族給趕出英格蘭,就連賈克塔回顧前面這兩個階段的內戰的時候,她都不免感嘆瑪格麗特的衰敗與約克家族的崛起,也符合命運之輪的寓意。
順帶一提,這個地方其實也借用塔羅牌的「愚者」的寓意─在《李維斯夫人》這個作品裡面,愚者的塔羅牌形象是一個手中拿著行李、帶著白玫瑰,準備要踏上旅程的青年男子。
約克家族在玫瑰戰爭的時候,是以白玫瑰作為象徵,而蘭開斯特政權則是以紅玫瑰作為象徵─賈克塔在對內戰占卜的時候,曾經抽到過愚者的卡片,至於這代表什麼意思,我想也不需要多加說明了。
基本上塔羅牌的卡片與寓意,如果套在玫瑰戰爭的整個過程之中,乍看之下彷彿會讓敘事顯得十分合理,不過如果我們仔細檢視的話,就會發現塔羅牌在作品的敘事中多少顯得有些穿鑿附會…當然啦,也許作者就是想要用塔羅牌,在一些地方埋下一些伏筆。
2. 都鐸王朝與長子的詛咒
另外一個具有貫穿性的主題,而且還橫跨《白玫瑰王后》與《白玫瑰公主》兩個作品的主題,就是都鐸王朝與長子的詛咒─這是一個乍看之下雖然很合理,但是其實也多少有穿鑿附會之嫌的主題。
這個主題的關聯,最初是來自伊莉莎白的劇情─我想大家應該都聽過,被軟禁在倫敦塔的王子的故事,而做為以當事人之一為敘事者的作品,基本上並《白玫瑰王后》不可能會錯過這個主題。
倫敦塔的王子的兩個當事人─愛德華五世與理查王子─其實就是愛德華四世與伊莉莎白的兒子,而愛德華四世駕崩之後,愛德華五世就接著即位為王。理查三世卻因為被大臣鼓動,而提出「愛德華四世與伊莉莎白的婚姻無效」之說,並且接著將愛德華五世罷黜,而將愛德華五世與李察王子軟禁在倫敦塔。
↑《白玫瑰王后》中的愛德華五世
理查三世自行自立為王之後,雖然曾向伊莉莎白保證,對兩個姪子動手對自己沒有好處,只是將兩個姪子給「嚴加看管」,但是伊莉莎白仍然不放心,最後更是發生了兩個王子憑空消失的事情。
雖然伊莉莎白在暗中留了一手,將理查王子(以下以小理查稱之)掉包成普通的平民,卻還是對於大兒子的消失大為悲憤,因此便在一怒之下到祖宅的河流旁邊下咒,表示謀害了自家長子的人,每個世代的長子都會死於非命。
雖然理查三世的兒子後來因病離世,但是後來事實證明,謀害小王子的人是監守自盜的巴奧福特與其丈夫.史丹利─原來巴奧福特暗中讓史丹利將小王子綁票並且加以暗中殺害,然後讓理查三世背了這個黑鍋。
巴奧福特的兒子就是後來的亨利七世,因此伊莉莎白所下的長子詛咒,就這樣落到了亨利七世以及其後代─換言之,亨利七世以及後來的都鐸王朝,都成為了長子詛咒的對象。
問題就來了,我們來看看都鐸王朝的系譜吧。
都鐸王朝我們只看我們最熟悉的部分,也就是上圖藍色的方框,那麼我們可以找到我們所都熟知的都鐸王朝的君王─亨利七世、亨利八世、愛德華六世、瑪莉一世以及伊莉莎白一世。
其中有標註藍色星星的人,就是都鐸家族的長子─有被標註藍色星星的人,包含亨利七世的長子.亞瑟王子(Arthur, Prince of Wales),以及亨利八世的長子.愛德華六世(Edward VI)。
我們都可以發現,亨利八世(Henry VIII)其實並非長子,如果不是因為他的兄長早夭的話,君王的位子根本輪不到他;而瑪莉一世(Mary I,通稱血腥瑪莉)以及伊莉莎白一世(Elizabeth I)也都是女性,若非作為長子的弟弟早夭,這兩位公主同樣也不可能坐到女王的位子。
↑《白玫瑰公主》中的亨利七世、約克的伊莉莎白與當時年幼的亨利八世
所以說到這邊,我們都可以發現都鐸王朝雖然總共僅三個世代,但是第二世代與第三世代都存在一個很巧合的共通點─因為長子早死,所以本來沒機會成為君王的人,都成為君王了。
當然了,都鐸王朝因為遭受到他人的詛咒,導致往後連續兩個世代都遇到長子早夭的狀況,多少是屬於穿鑿附會之說,但是因為這種事情實在是太巧合,所以反而改了作者一個穿鑿附會的空間。
畢竟一次可能是巧合,兩次就很有可能非常奇怪,三次就絕對有問題─即便都鐸王朝只有早夭兩個長子,光是這樣持續兩個世代的奇怪巧合,就足以讓人覺得有些怪異了。
不過也許都鐸王朝連續兩個世代都長子早夭,是真的只是純粹的巧合,但是我們也無法確定為何會這樣─不過作者為何以此作文章,將詛咒當成解釋都鐸王朝長子早夭的現象的原因,我們同樣也無從得知。
3. 梅露希娜(Melusina)的傳說與信仰
這個部分的最後一個條目,就騰出一個空間留給裡面一個貫通連續三個作品,而且也有與上方所說的都鐸王朝的詛咒,存在些許關聯的主題─水之女神.梅露希娜(Melusina)的傳說與信仰。
根據《李維斯夫人》與《白玫瑰王后》裡面的說明,梅露希娜是一個外型為半人魚、主宰河流的水之女神,而賈克塔的家族也都相信,他們的家族的祖先是梅露希娜。
↑德國畫家尤利烏斯.希布納爾(Julius Huebner)繪製的關於梅露希娜的畫作
因為梅露希娜曾經與人類的男子交媾,但是卻隱瞞自己的身分,後來當那個男子發現這樣這情的時候,梅露希娜就單獨進入河流,並且從那個男子的面前從此消失不見。
多年以後梅露希娜雖然再度現身,但是當她再度離去以前,她卻給了那個人類與其後代一個「女神的祝福」─具有梅露希娜的血統後代,女性都具備占卜、預言以及魔法的力量。
雖然以讀者來看,梅露希娜送給自己的後代的「祝福」,只有占卜與預言的力量的話,好像還滿奇怪的,但是我們綜觀三個作品,可以發現賈克塔這一家族,基本上是跟占卜、預言以及魔法的力量脫離不了關係。
尤其賈克塔本人就跟塔羅牌脫離不了關係,後來還用占卜幫自己的女兒攀上愛德華四世,而伊莉莎白本人除了用占卜攀上愛德華四世,還弄了一個長子的詛咒讓都鐸王朝的長子全體絕命。
雖然女性在中世紀的社會,可以說是沒有任何力量的群體,只能夠在面對戰亂的時候,以堅忍與堅毅的方式試圖活命,但是或許這個虛構的「女神的祝福」,其實就是作者賦予賈克塔這一家族的「力量」。
雖然我們看到,超自然的力量曾經導致聖女貞德被送上火刑臺,但是對於賈克塔與伊莉莎白來說,超自然力量無疑賦予了她們強大的力量,甚至是讓她們可以在亂世之中生存的力量。
賈克塔的超自然力量,使得她得以成為安茹的瑪格麗特的宮女(瑪格麗特對於占卜與預言十分著迷),也讓她在玫瑰戰爭的中後期,選擇帶著自己的家庭投靠約克政權。
伊莉莎白的超自然力量,幫助她攀上愛德華四世成為王后,也幫助她在沃里克叛亂的時候,讓愛德華四世能夠擊殺沃里克,最後她所下的長子詛咒,更是讓都鐸王朝連續兩個世代深受其害。
或許這些女性本身並不具備物理上的力量,但是透過作者所賦予的超自然能力,她們都得到了可以生存的力量,而且這些力量也都對她們的人生,乃至後來的歷史,產生了決定性的因素。
當然了,橫跨三個作品的梅露希娜的傳說與信仰,只是用來幫解釋賈克塔一家所擁有的超自然力量,而且所謂的梅露希娜的傳說與信仰,也許說到底只是作者自己所虛構的東西。
但是正因為這一家子的女性,在歷史上都是記載得十分不完全的人物,作者才會有辦法將這些穿鑿附會的元素納入作品之中,解釋這些人物為何明明幾乎什麼都沒有,卻能夠在亂世之中存活與茁壯。
或許對作者來說,能夠讓這些女性人物擁有屬於自己的力量,也是作者所希望成立的解釋方式吧。
[結語:無名氏的女性歷史人物,以及鮮少被知曉的屬於女性的故事]
基本上《表親戰爭》此一系列作品,除了有本文所探討的三個作品以外,還有可以連結起來的《都鐸王朝》系列作品。
但是基本上我們如果綜觀上述的《表親戰爭》系列作品,我們就會發現這幾個作品裡面的主要敘事者都還是女性人物(而《都鐸王朝》系列作品裡面,也有好幾個是以女性角色為主要的敘事者)。
↑《白玫瑰公主》中的約克的伊莉莎白、伊莉莎白.伍德維爾以及其他配角
而且最重要的是,這些女性人物都是我們所不熟悉的無名氏歷史人物─她們的故事鮮少被知道,而關於她們的生平也鮮少被記載。
不過我想最終應該也會有人想要問,為何本文所寫的人物,基本上都是環繞特定的女性人物,而較少論及男性人物?
因為這一系列的作品,本身就是以女性人物的視角來寫,所以男性人物雖然也會有登場,但是基本上都只能算是旁支的部分。
因為這一系列的作品,本身就是以女性人物的視角來寫,所以男性人物雖然也會有登場,但是基本上都只能算是旁支的部分。
除此之外,其實本文也遺漏了一些歷史謎團,但是因為其中也有以前就在其他文章寫過的東西,所以本文就不多加贅述了。
最後因為這篇文章是統括性的文章,所以我其實也遺漏了一些主題(有些是刻意放掉,有些是我真的自己已經忘掉了),如果有哪些地方遺漏或是寫錯,還望請閱讀這篇文章的大大能多加指正。
那麼這次的文章就這樣,下次的文章…就也隨緣吧,畢竟我七月開始就會到貿協進修,之後會不有空來寫文章,就連我自己都不曉得(X
幻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