舊的讀書心得,但這本實在經典,無論是電影還是書本身。
貼過來推書~
----------------------
《發條橘子》堪稱是近未來式反烏托邦的經典之作,故事裡探討人類關於自由意志的選擇。有趣的是,故事裡所進行選擇的人與物,都是從「惡」的角度出發,看似一般社會裡不被允許的犯罪,卻也是認為是自由意識的選擇,書中大多數時候對於「罪惡」採取旁觀的描述,甚至使用歡樂且戲謔的文字,企圖塑造出黑色幽默的氛圍。
小說整體劇情非常單純,作者安東尼.伯吉斯描繪出一名具有音樂天賦,但卻冷酷暴力且自我中心的少年亞歷克斯。平時作惡多端的他在一次進行犯罪時遭警方逮捕入獄,為求趕緊出獄,他決定配合一項實驗,即是除去人選擇惡的能力(無論是行動還是思想),亞歷克斯雖然如所願的出獄,成為了符合社會規範的人,但失去作惡能力後的亞歷克斯,卻成為社會上其他惡人所欺侮的對象,亞歷克斯發現自己沒有任何自由選擇的意志,只能完全配合社會規範做出選擇,成為了一個符合社會需要的小小螺絲釘,而非一個完整的人。並且在亞歷克斯回到當初他與朋友們集體施暴的受害者,一名作家的家裡時,這名作家反而認為亞歷克斯亦是一位「現代社會的受害者」,因為被剝奪自由意志的他,以代表著失去作為人的條件。
他們已經把你變成了非人的東西,你再也沒有選擇的權利。你只能作 出為社會所接受的行為,成了一隻行善的小機器,這一點,我看得清 清楚楚-無非是意識域邊緣條件反射的營生罷了。音樂與性行為、文 學與藝術,所有這些肯定成了痛苦的來源,而不是快樂的源泉 。(《發條橘子》,臉譜出版,頁187)
安東尼.伯吉斯透過作家的口指出關於人類自由意志選擇的重要性,無論善惡都為自由意志不可抹滅的部分。亞歷克斯自由意志被壓抑的情況下,已成為失去了人的本質,最後他選擇以自殺來尋求解脫。有趣的是,在自殺獲救後,亞歷克斯反而復原了,可以再次實行他的自由意志。這似乎隱喻鼓勵人對於自己生命處理的態度,這與宗教團體反對人自我了斷生命持相反的看法,自殺亦是自由意志的選擇,透過對自己生命下判決,是人類與機械或動物的差異所在。安東尼.伯吉斯藉由暴力犯罪、邪惡思想以及自我了斷等議題,去探討自由意志與人類存在價值的關係。
而《發條橘子》也於1971年由導演史丹利庫柏力克拍成電影,因內容對於當時臺灣社會來講過於前衛,且觸及過多保守人士會感到不舒適的暴力與情色場面(以現今眼光來看,還算普通),所以該片於臺灣曾被列為禁片。這似乎與小說裡所描述到,社會欲抑制「惡」思想的行為,有某種互文效用,可說是相當有趣的一個狀況。《發條橘子》無論是小說版還是電影版,都可以被視為經典之作,甚至在社會大眾反應的狀況來看,也是值得長期討論的主題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