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現代,由於資訊管道變得普遍、易取得且成本低廉,很多人都積極在嘗試放大自身的影響力,這也是為什麼會有很多人願意放大自身的聲量,無論是好的方面還是壞的方面。
但是「打造個人影響力」和「打擾別人」之間,有很多時候是被誤解的,比如說積極幫自己貼標籤的某一類族群,利用吵鬧的排氣管、張揚的金項鍊、顯擺的刺青與過激的言行,來放大自己的存在、侵蝕他人的自由,這一類應該被歸類成「打擾別人」的舉措,很容易被當成是自身影響力的成績。
當然,上面這段是屬於比較偏頗的例子,另外還有更多在網路上呈現出來的樣貌,比如說把失言當成直言,把未深思熟慮抽換概念成真誠不造作,都是誤認所謂「影響力」的負面範本。
所謂打造個人影響力,應該是培養自身的能力、技能,能夠建樹某些範疇的專業,以行為來影響他人,使他們願意支持你的想法和目標。這需要在工作中貫注熱情,帶著使命感和信念去執行,而且需要時時刻刻警醒自己、鞭策自己,是一件很累的事情,需要付出超乎想像的努力並歷經巨大的痛苦,是「自我實現」的其中一個環節。
而「打擾別人」則是指行為或言論對他人造成「不必要」的困擾或干擾,當然這些所謂「必要」或「不必要」因人而異,但通常來說,「實現自己」總有對他人溫柔的方法,那些人性的光輝面或許不多,但從來不會完全不存在。
打擾別人可能導致不特定他者產生更大的抵觸,反而降低他們心目中的影響力。但微妙的是,現今的資訊社會卻並不一定遵守上面這種模型。
看看之前大鬧球場的吃屎哥就知道,這個時代想看血流成河的人多,想喝心靈雞湯的人少,在亟欲「打造個人影響力」的人而言,又何嘗不會想要找到一種容易切入的角度呢?能輕鬆獲取關注的方法,肯定還是比較吸引人吧。
「打造個人影響力」和「打擾到別人」之間的差別在於,前者是通過正面、建設性的方式來影響他人,而後者則是通過變形、干擾性的方式來影響他人。但成效在當代越來越模糊的情況下,或許吃屎哥這樣的人還會越來越多,也能夠獲得越來越多的關注與認同吧。
2006年的電影《Idiocracy》(中譯《蠢蛋進化論》)當中描繪的荒謬未來,也許就是人類最終的樣貌也不一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