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假與務實務虛:
過年最大的收穫,無非是和姨丈對話,他運用自己多年演講經驗跟我分享,什麼是智慧與知識的差異,最讓我受用的,是不受現實與知識的侷囿,而是要安逸於一種共好,不講究輸贏的狀態。
關於真假,他點出我太過於執著事件的單一面向,從世俗的角度看,「假」的東西未必不是好的,雖然是仿冒,但它作為代替「真」的角色,有時扮演得可圈可點,這難道不是「假」的自我認同?而長年拘泥在探究真實的情境下,我是否考量到能力不夠成為「真」的事物的心情呢?認清真假並非跳脫好壞,而是給予它們確切的評價。
那麼認真和認假,對我來說就會是類似性質的概念:以同樣的胸懷去面對真或假,那麼就不會再有歧視和偏見,因為每一個概念在不同場域都是被需要的:有的人需要真實,有的人需要虛假,能夠看懂這件事,就現階段就足夠了。
抽離語言、物質、精神與主客體,「我」是誰和「誰」是我,就像是在昏暗蒙昧的路途中,熄滅的街燈偶然亮了一下,那一瞬間我看到了路的彼端,就算模模糊糊,也可以說是路讓我走在它之上。此時也不用管是否要前進或滯留,就靜悄悄或喧鬧鬧,怎樣都可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