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日參觀了考評局的評核中心。作為上一屆文憑試的畢業生,老實說參觀並非為求考試攻略,或應考貼士。考試後收到成績單,見到不盡人意的科目,都不自覺咒罵評卷員,不懂欣賞、評核云云,然後便會質疑他們如何評卷。當然,很多考生都有這種想法,於是他們便利用複核機制,希望有一次翻身的機會,但亦有好似我一般的人,希望有親眼目睹評卷的機會。即場評核的情景是機密,當然不能公開,但這次開放日能親身進入評卷室,一嚐評卷體驗,亦成為我報名參加開放日的一大緣由。
評核中心實為一間擺滿電腦的房間。現今評卷的步驟電子化,評卷員經由考評局自行研發的評卷系統,評改已被掃描的試卷。該評卷系統除了負責評核公開試試卷,還能訓練評卷員進行評核,一旦發現與標準得分差距太大,可以予以提醒、警告,從而使評卷更公平。幾乎所有文憑試筆試試卷都在評卷中心進行評分,而評卷中心不止一所,實際分佈各區,甚至若追不上評卷進度,考評局亦可在校園內設置評核中心。另外,部分試卷,主要是文科試卷,不止由一位評卷員進行評分。在比較主觀的評核範疇,由兩位評卷員批改。當兩者分數相差太大,系統自動把試卷分配給第三位評卷員。若三位的分數相差依然過高,最終會有較高資歷的主任負責終極評核,讓相對主觀的試卷得到較公平公正的處理。公眾人士難得入內參觀當然興奮,但別忘記各評卷員均需長期對著電腦熒幕,一直保持專注,完成專業的評卷工作,還要承受評核不公的壓力;而且部分評卷員為日校教師,他們完成日校的工作後,便要奔波勞碌前往評卷中心,背後的辛酸不用多說。
試卷經評核前,需要經過清晰影印,然後上載至電腦系統。所以掃描步驟至關重要,不佳的掃描品質,隨時左右考試得分。而為求穩定掃描品質,所有文憑試試卷,於考試完畢後,迅即會被包裝,加上條碼,然後運抵位於荃灣的掃描中心,以統一掃描程序。工作人員會首先掃描條碼,然後拆封試卷,把試卷的書釘拆除,再把試卷壓平,放進影印機裡。過程十分迅速,大概兩分鐘就完成一個文件夾厚度的試卷了。為免耽誤進度,在最高峰的時段,掃描中心可以二十四小時運作,全力處理接踵而來的文憑試試卷,避免趕不及進度,影響考試的公平性。因為評卷是以經過掃描的試卷作準,字體清晰乃為關鍵。塗改帶切記完全覆蓋錯誤部分,用深色原子筆作答,是應考的基本功。這些在開放日都有提醒應屆考生,皆因往往最基本的部分,才是最關鍵的得分要訣。
最後,大廳展示了一些考評局四十五年來,珍藏的文物以供觀賞。香港的高考歷經會考、預科並存的時代,到後來合二為一演變成文憑試,無論考試方式,還是遺下的相關文物資料,都有翻天覆地的變化。例如聆聽部分,在1986年創立的時候,是以卡式帶的形式播放。到了1995年,才改以收音機的形勢,透過大氣電波傳遞錄音部分,一直沿用至現今。即使現今電腦科技發達,都沒有改用電腦錄音的方式播放。還有我們的準考證和成績表,會考、預科和文憑試的背景顏色各不相同。會考、預科分別以黃色和粉色表示,而文憑試則是藍色。難得一睹珍貴資源,我當然有拍照留念。事後我還接受了考評局採訪(雖然不是應屆考生),不過這已經是後話了。
人一生經歷大大小小的考試,中小學階段,少之24次,多之48次,還要鋪排六年面對考評局那個終極對手。成績中規中矩,如果視之為過眼雲煙,考了就算罷,又略為婉惜。正所謂「不入虎穴,焉得虎子」,現在真真正正在考評局留下足印,雖然不能在成績表上增添色彩,但考試路上的人生歷程顯得更圓滿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