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TH官方钱包

切換
舊版
前往
大廳
主題

《夢罟》後記:關於那些意象跳躍的真相

「」 | 2022-11-02 00:04:23 | 巴幣 10 | 人氣 153

  (此為短篇小說《夢罟》之後記)



艾比索連結:夢罟

  為響應 2022 年萬聖主題創作活動「夜巡拼圖」所作,題目為自行抽籤決定。

 ▲ 元素:蜘蛛(網)、降(通)靈
 ▲ 地點:【湖泊】沼澤





  不知不覺萬聖活動已經辦到第四屆了,可喜可賀。美中不足的是艾比索站長持續神隱,怕不是被狂獵之王抓去百鬼夜行——呸呸呸,相信站長只是忙到忘記自己在哪到底是誰,總有一天會回來給個交代吧?話說回來我真的想過要是抽籤抽到「神隱」的話,就要來寫一篇「站長失蹤五十天的XX種理由」(大笑)……還好最後沒有,不然這篇就不會誕生了。

  回到活動。我參加上一屆時字數失控,未能如期完成,連帶影響到後面很多行程;今年本來打算痛定思痛、量力而為,不參加這個活動,但還是忍不住抽籤,想說只是玩一下,結果這一玩形成心理暗示,越接近截稿日期就越感覺到有什麼在腦袋裡哇哇大叫,於是最後一天壓死線完成了。





  當一篇作品會讓我覺得說什麼都要寫後記補充,那就表示我對這作品沒自信,認為作品不完整。該用到的材料沒有好好地放進去煮,所以才需要用口頭強調自己沒做出來的醬汁妙不可言嘛。

  其次就是資料整理,若取材的源頭不好好保存,常常寫完就放在角落生灰塵,等到哪天突然需要調相關資料,發現連結沒存到,還得打開舊作邊讀邊回推思路,搜尋可能用到的題材,那簡直是連環地獄!而根據過往經驗,我是個很常哪天突然想找舊資料的人,所以這記錄工夫不能省啊。



  那麼,在看筆記前,先用我的說法來解釋開頭的「連自己都不認得」是怎麼回事吧。大家可以看看從靈感來源到成品中間經過多少大幅的思想跳躍……堪稱曲折離奇,比扯鈴還扯。

  因為一開始我想寫的背景是蘇格蘭,想構思一個關於女巫獨居森林與沼澤間的故事,設定風格類似怪談或鄉野傳說。然後既然有沼澤跟蜘蛛,那毫無疑問要黑暗、獵奇、殘酷走向囉!

  這麼想的同時,我列出關鍵字,一邊思考這故事要不要跟祓禊歌系列的背景扯上關係:關鍵字裡剛好有降(通)靈,那就表示會提到神靈,就有可能跟系列作的世界觀連繫並納入其中,然後我那寫不完的系列就有更多旁支可以玩……剛好系列作本傳有個「應該要會降靈」的薩滿驅魔師呢,真是計畫通,不過這麼一來背景得移到別的文化區了——喔不不不,事情當然不會這麼順利,畢竟不是什麼都能硬扯。

  阻止我偷懶大業的關鍵正是那片該死的沼澤。我的薩滿角色她祖先住草原,乾冷的草原!去你的沼澤!

  之後又想關於降靈和通靈,亞洲應該會比歐洲好找,因此一度考慮過中國道教、東南亞傳統信仰、日本神道教……甚至繞地球一圈回到西方 Wicca 儀式,最後在盯著字詞聯想時閃過捕夢網意象,才真正確定了核心。

  捕夢網、織網的人、守護者、神的使者、巫師。

  我本以為捕夢網這種過度商業化的東西大概寫不出什麼新意,卻被我挖到了大坑,還是中文資料很少,非英文資料還一堆錯誤的大坑。我最討厭的那種坑,該死。

  光是維基百科,英文、日文、中文寫的資料完全不一樣啊!先不說中文版常態的缺一少十,日文版冒出其他語言都沒有的奇怪咒語跟傳說又是怎麼回事?翻英文版還能翻出英文版沒有的東西我真是太佩服了,這絕對是通靈的一環吧?還有為啥你們不同語言不能統一一下內容啦!

  能創作的時間所剩不多,再去找別的網站資料參考會耽誤太多時間,要是拖下去這輩子都別想完成了吧?總算理清要寫進文章的所有元素時,距離活動截稿只剩六小時,扣掉每日必做事項跟家事的時間,只剩三小時可以黏在椅子上打字,不包含思考時間。

  天哪,到底要怎麼把這些關鍵字碎片串起來?

  這個跟這個還有那個要放哪裡?

  不知道要從哪裡開始、開頭要寫什麼,怎麼辦?



  啊——硬打啊!打就對了!



  管他的寫景開頭爛大街!我就要從寫景開始,還要寫好寫滿!於是第一部分在失控中完成了。

  天哪,主角(?)又失憶啦!寫不下去啦!沒關係,咱們切個視角織網去,給它文青地織、玄乎地織、語焉不詳地織!最後記得扣回來就好,反正我們織的不是普通的網,是一個網羅,宇宙的網羅!(美江上身?)

  呼,想寫的都塞進去了,應該可以結束——等等,忘記加通靈降靈啦!啥咪?剩十分鐘?唔喔喔喔喔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哈嗄嗄嗄嗄——(邊哀號邊打字)

  (鄰居表示:隔壁是不是住了隻報喪女妖?)

  於是就這樣咻咻咻碰碰碰……作品完成了呢!就像網框中心突然出現火苗一樣,真是太神奇了,對吧?



  提到網框,差不多該來講作為文章核心的「捕夢網」。

  說真的我對北美洲的原住民文化一點興趣都沒有,加上它演變成現今樣貌的理由又跟我最感冒的 New Age 脫不了關係,要不是剛好想到,大概這輩子都不會寫吧。

  捕夢網(Dreamcatcher),源自北美洲原住民奧吉布瓦族(Ojibwa)的蜘蛛護符「Asabikeshiinh」,也就是該族語言的「蜘蛛」。在奧吉布瓦族傳說中,有個叫蜘蛛女(Asibikaashi)的神靈會看顧地上居民的孩童,而她守護孩童的方式便是編織一張又一張的網,並掛在搖籃的床板上,這些網會抓住靠近孩童的邪念與惡意,從而起到保護作用。然而,隨著人群在各地繁衍生息,蜘蛛女漸漸忙不過來,於是她教導族裡的女人織網技術,讓她們為自己的孩子織網,代替蜘蛛女的手工編織網就這樣世世代代流傳,成為蜘蛛護符。

  傳統的蜘蛛護符以柳枝作框、蕁麻繩作網。起初柳框以圓形為主,代表太陽及其穿越大地升落的軌跡,後來也發展出水滴形的變體;框圓直徑約落在三英寸半到五英寸之間,太大或太小都會失效,且柳樹必須先經過某種儀式,其枝幹才能用於製作網框;網子造型主要是類似蛛網的放射狀,亦有編成漁網造型的(有些人以此認為護符可能源自漁網)。而護符最關鍵的部分是纏繞在柳框的繩結數量,像是八個結代表蜘蛛女的八隻腳,七個結則代表七祖父(Seven Grandfathers,守護並教導族人生活的偉大神靈)等。此外,護符可根據製作者的心意添加各種裝飾素材,比如羽毛(一根,象徵知識及智慧)或珠子(三顆,代表 Three Fires,為奧吉布瓦與另兩族的部落聯盟);裝飾在護符上的所有物件、數量甚至排列都有其重要意義,製作時需多加注意。

  時間來到近代,蜘蛛護符除了捕捉邪惡保護孩童,不知何時開始出現「捕夢」的意涵:「護符可以擋住惡夢,擋住的惡夢會在黎明時分消失,好夢則會從網子順著垂墜的羽毛流入熟睡者的意識中。」隨著北美的各種民族運動推進,護符開始有了「捕夢網」這樣的新名字。

  總之,雖然現代人稱它「捕夢網」,但它最早的作用其實是驅邪,反倒跟夢沒什麼關聯;推測捕捉惡夢應該是驅邪的衍生,而帶來好夢又從捕捉惡夢衍生而來,因為過濾了惡夢,留下的就是好夢了。



  綜合以上,本作的三個片段可以理解成夢境,可以理解成捕捉邪惡或惡夢,可以理解成神靈眼中的宇宙,也可以理解成女人通靈得到語焉不詳的訊息等等,跟製作捕夢網一樣,隨心所欲理解即可。三段之間只有如蛛絲般若有似無的細小關聯,比如那些遙相呼應的重複字詞,失去生機的沼澤和明暗邊界的蛛絲路徑,織網與新生,遺留的行跡與沼澤。

  而標題的「夢罟(ㄍㄨˇ)」是捕夢網另一個中譯名,當然是從維基百科照抄的,不然我根本沒聽過。(喂)

  在本作三個部分中,第二部分意象最豐富,因為塞入最多素材,也是我為何非寫後記不可的理由……前面鋪陳一堆終於講到了(被打),接下來就直接開始吧!

  首先是反覆提到的數字四。一開始只打算連結四季跟蜘蛛的四對腳,後來查到許多資料,遠比我一開始想的還有趣。

  在北美各個原住民部落間,「四」似乎是很重要的數字:比如共通的「蜘蛛奶奶(Spider Grandmother)」傳說,奧吉布瓦的蜘蛛女也是其中一個版本,而另一版本則提到「四個世界」;還有奧吉布瓦族認為人死後靈魂必須在四天內前往死者居住的樂園(Gaagige Minawaanigozigiwining),因此人死後必須盡快埋葬、準備祭品、保持和樂,並連續四晚燃燒火堆,好讓死者早日出發;最後是跟 sweat lodge 有關——這東西我實在找不到公定的中譯,暫時翻成「汗屋」——這部分容我獨立一段說明。

  汗屋是什麼呢?它有點類似北歐的桑拿,就是北美原住民用來進行儀式或淨化身心的小屋,他們相信透過焚燒香草等產生熱與蒸氣,讓身體流汗排除廢物,就能使靈魂與肉體常保健康。構成汗屋的骨架通常也是柳木,跟蜘蛛護符一樣,因為在傳統中柳木具有驅邪效果;附帶一提,在北美另一原住民族拉科塔的傳說中,人的骨骼便是由柳木所構成。據說汗屋的骨架排列方式必須是「縱十二、橫四」或「縱四、橫四」這兩種組合,都是四的倍數;骨架交錯後首尾接地,形成鍋蓋般的圓頂。另外接地的十六個點也有各自代表的意涵,這部分日文維基百科不知為何寫得很詳細……呃,大家看看就好。

  總之,第二部分第三段的「第三次重複形成穹廬,穹廬之下純淨安詳」正是發想自汗屋,然後它第三部分就直接登場啦,雖僅作為場景一筆帶過。

  再來是第三部分才提及的「智慧之女」,實際上她很早就出現了——對,就是蜘蛛奶奶的別稱。因為不論是哪個版本的傳說,都會提到這位蜘蛛女士教導或幫助人類,形象充滿歷練與智慧,因此提到北美原住民傳說的女智者,那毫無疑問便是她。不過這位女士並非全然正面的善神,在某些傳說中蜘蛛奶奶除了吃掉邪惡保護兒童,還會把壞小孩抓走吃掉,所以小孩要聽從長輩的教導,不能做逾矩的事。

  接著,女人穿戴白羽飾跟鹿皮的片段也有不少訊息。白羽飾通常只有酋長、巫師、戰士等地位較高的人才會配戴,鹿皮披風也不是什麼人家都會有,可以得知女人在部落中應有一定的地位,加上汗房通常是進行儀式的地方,大概可以認為她是女巫或是耆老吧。但我不知道奧吉布瓦有沒有類似的職位存在,英文資料只有說小孩的血緣是跟父親走,父親不是族人的話孩子也不屬於部落,那應該算父系嗎?那樣的社會有女巫嗎?要是沒有的話,嗯……會是什麼人呢?

  另外注意一下,女人是在走出汗屋之後才穿戴外衣的。那是因為在汗屋裡無論男女都必須脫掉外衣,保持謙虛與樸素,有些部族甚至會全裸,這是為了對神靈表示尊敬,而汗屋內部陰暗、沒有對外窗,因此也沒有穿戴整齊的必要。(實際地說,我想是怕穿太多會在汗房裡活活熱死吧)

  最後,作品正文的標題「Words create stories, and stories create worlds」來自奧吉布瓦的傳統信仰——他們認為世界是由故事所創造的,因此說故事在他們的文化中是相當重要的一環。身為一位創作者,個人覺得這是很浪漫的說法,故特地在此記錄之。

  喔,差點忘了人骨與蕁麻。蕁麻不用說,是做手工的材料,根據前文應該是拿來織網;人骨的話就……呵呵呵你們覺得呢?





  以上就是比作品還長的後記啦,希望對於讀完之後始終沒有畫面的讀者有所幫助,也在此鼓勵對北美原住民有興趣的朋友親自搜尋英文資料,會比我提到的更正確、更完整。

  最後的最後再強調一下,十月三十一日是萬聖夜(萬聖節前夕)——


  十一月一日才是萬聖節!

  十一月一日才是萬聖節!

  十一月一日才是萬聖節!


  太重要了請各位一起念三次!



  好了,就這樣,祝各位來年萬聖節愉快!



(後記完)

送禮物贊助創作者 !
0
留言

創作回應

更多創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