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專案回顧。
「想要每天做點別的東西」是什麼時候有這想法已經記不起來…,或許在2021年就有?總之我記得一開始的想法很單純,就只是想每天做點東西。而我喜歡海報,之前也做過類似的每日專案,所以對於「每日海報」這個概念還算熟悉。
一開始只有設定尺寸,要做什麼內容、呈現方式等這些都沒設定,因為想說每天花一點時間做,每天花一點時間思考和找方向。「做100張」這目標也是中途決定的。
「什麼都不設定」主要是覺得如果全部都要想好如何做,那不知道要何年何月才會開始,先做再說吧!
到了現在,因為已經告一段落,想說整理一下到目前為止在這專案學到的東西。
我做這專案會用 notion 紀錄,上面的連結就是整理過後的專案內容,有興趣的可以看看。
notion 頁面左下方的「load more」按鈕可以看到全部的內容。
過程
第1張2022年2月22日開始,到第100張8月9號結束,總共花189天。上圖黑色區塊是休息日,總共89天。其中多數休2-4天,大多是周休二日,可以看到不少是連續做5天,然後休兩天。4月那個八天…老實說我忘了當初為什麼會休這麼久..。
大致分四個階段。
第一階段,1-5張,是非常初期的摸索。當初「海報內容」設定是想到什麼做什麼,比如海報的元素有什麼?有日期、文案、主視覺等。第3張是設定時間,因為對我來說這是個小專案,不想花太多時間,所以時間設定在1小時左右完成。
第4張是在過去的經驗發現,不管是海報、傳單、電子廣告等任何宣傳廣告,只要有英文做為輔助,整個畫面就很好處理。但我使用中文,主要客群也是使用中文,且用英文讓我覺得有一點〝偷吃步〞的感覺。而且純粹的中文海報其實很難駕馭,所以這個專案某方面也是訓練自己的美感、畫面呈現、平衡掌握。
第4張開始只使用中文,最多阿拉伯數字。
到了第5張,那天好像是在pinterest 找東西,看到一則普通的貼文,內容是什麼忘了,但我記得是某個資訊,然後用圖像呈現。就讓我忽然想到「傳遞知識」好像可行?因為在這之前,包含以前做過的每日海報,都是記錄生活上發生的事,或想到什麼做什麼。沒有一個主題性,對一般人也根本就不重要,如果是要記錄生活..其實有很多其他方式。而且現在網路上這麼多資訊,找到可用的應該不會很花時間。還有一點是自己有點厭倦沒有目標的做海報。
所以最後決定上網找些資訊,用那些資訊來當海報主題。
第二階段,6-23。開始去各大網站找「小知識」來做。這裡是專注在「資訊」,包括來源和自己的文字輸出。畫面呈現還沒有定型,所以每張都長不一樣。
第三階段,24-78。
到了第24張左右,資訊來源開始穩定,慢慢把焦點放在畫面呈現。因為那幾天開始有點厭倦感,覺得每天都要想不同畫面呈現方式有點煩,而且有幾張實在不太滿意..如果真的要做好一張海報,一兩個小時絕對不夠..。
開始觀察許多不管是貼文還是其他人的類似專案,發現許多人之所以能夠每日更新,是因為畫面呈現都有一致性,且〝看起來〞不會花很多時間 (他們到底花多少時間我也不知道,說不定那些簡單的設計其實花好幾個小時)。
而第24張其實是有點誤打誤撞做出來的,那時候並沒有考慮這麼多,但做出來就發現好像找到點什麼,所以就開始盡量地將畫面做統一風格,包含字型、文案的位置、圖像呈現方式等。顏色沒做統一主要是想訓練自己對色彩的敏感度,不少張都做了不同的嘗試,就結果來說還算滿意,但還是有幾張不太滿意..。
第四階段,79-100。
其實還有個第五階段,95-100,但也才五張,就併在一起吧!
79左右開始對「選顏色」有點厭煩,主要是不少張都覺得自己顏色沒有處裡很好,有時候不知道要怎麼在「主角」和「配色」之間做拿捏…,而且配色老實說就那幾個,似乎很難再搞出什麼新東西出來?所以79開始就將背景色做統一,在圖像上多下點功夫。
當然一開始也是有點在摸索,因為在這之前是想說「主角或想突顯的東西用亮色,其他可以不上色或暗色」,但發現全上色也不錯,而且我的插畫呈現風格算比較可愛,所以顏色彩度都沒有選太高的。
有點意外的是,在做這專案整理的時候發現,從79開始幾乎每張都有人,好像專注在「人」的呈現。畫面呈現主要還是看當天的資訊是什麼,我沒有特別去找一定要有關人的資訊,或畫面呈現一定要有人,就剛好可以用人來呈現。
第五階段最主要捨棄海報的尺寸,開始用社群平臺貼圖的尺寸。
改變尺寸其實想一段時間,但這專案接近結束,就想說等結束後再開一個新的專案,那時候再來用新尺寸。但後來又覺得好像沒差?因為你到底要怎麼做、尺寸怎麼樣、過程有沒有更換等,老實說和他人無關,這是個人專案,所以想做什麼修改就做吧!
專案過程到此告一段落,大概記錄自己花多少時間、休息多少天數、每個階段的改變等。
資訊
一開始從維基百科和 reddit 裡有個子版 r/todayilearned 尋找。後來發現 google「fun fact」或「random fact」會給你隨機小知識。然後再去國際知名的媒體尋找,如 BBC、TheNewYorkTime、CNN、路透社等。在這之中也會因為看到某些資訊,上網蒐集相關資料而找到一些知名度較小的網站,或某間企業網站裡面有篇傳遞相關知識的文章。如第30張有關電子郵件的內容,是透過幾個經營網路安全的公司網站裡面的文章整理而來。
在這期間也發現國外有不少單純「傳遞資訊」的網站,如 Reader’s Digest。它不碰任何政治議題,就是純粹的傳遞各式各樣的知識。
我個人在看到某個資訊,並決定是否要將該資訊作為今日資訊之前,第一個會先看該網站可信度,然後上網蒐集相似資料,講的東西是否一樣或有什麼延伸。在確定資訊可用後才會進入到視覺化的部分。
也因為這個專案,讓我發現自己在這之前完全沒有任何吸收新資訊的來源。
如果今天想知道國際新聞、世界趨勢,你會去哪個網站?如果今天要知道世界科學新聞,有什麼樣的管道?如果想知道氣候變遷或世界政府對此的對策,要去哪裡尋找?資訊來源是否可靠?又是否太單一?
也發現臺灣幾個主流新聞媒體和國外知名媒體的差別。當然雙方都有在談論政治,但國外知名媒體不只談論政治,還涵蓋其他應該被注意的「新聞」,如環境、科技、氣候變遷等議題,甚至是一些小新聞如第73張提到的「用回收水釀酒」的新聞。當然到了現在,我也發現臺灣開始有些媒體專注在「報導新聞」而不是帶動情緒,如一開始提到的「關鍵評論網」、和「PanSci 泛科學」等。
最後雖然這跟「資訊」沒有直接的關係,但…恩..還算是有關係吧。
就是「外語」的重要性。
除了避免資訊來源單一化 (指同一個國家或相同語言、文化所收到的意見不會相差太多)、增加廣度之外,我覺得還有一個重點是「資訊的新鮮程度」。
一個資訊要中文化,首先要有人感興趣,然後那個人要有時間和心力做翻譯,然後還要有點大愛的精神將之發布在網路上,而且如果那個人知名度不高,可見度就低,資訊傳播能力也就沒有這麼高,也表示其他人要看到這個資訊可能要一陣子。
一個國外的資訊,除非是非常大的新聞會即時翻譯以外,大多都要等一個月或更久的時間才會翻成中文。
學一個外語也算是「自己決定看什麼」,而不是「媒體決定你該看什麼」。
心態
社群媒體充滿各種大神,每次看到那些大神做的作品都覺得自己真的是弱的可以…。而且海報或任何一個作品要「完整」都需要時間,我卻只打算花一點時間,有點交差了事的感覺。總覺得自己有點對不起平面設計,覺得自己到底在幹嘛?其他人都只擺成熟的作品,而我卻只花一兩個小時就丟上去,到底在幹嘛?
其實到底要怎麼做、做什麼、做的如何,永遠都只有自己在做決定和評價。當然有時候可能會收到稱讚或否定的聲音,但我覺得這是「過程」。
一開始會因為自己的弱小而感到自卑,但每個人一開始都是如此,都是從弱小慢慢變的強大,所有人都一樣,一開始就想要像大神一樣是不切實際的。而且如果撐過那段時期,回過頭來看過去做的東西,如果可以發現自己有所成長,會增加成就感,雖然離大神還有一段距離,但知道改變需要時間,並且知道還可以學到更多,我覺得這就夠了。
另外我這專案雖然說是「每日」,但也沒有每日更新,老實說有點「看心情」更新的樣子..。
我對這件事的態度是「找到自己的節奏」。
一開始我也會想要「日更」,但有時候就是提不起勁,動力缺缺,就開始中途斷更,這一斷就斷好幾天,然後會覺得自己很沒用,日更這麼簡單的事都沒辦法達成,陷入低潮什麼的。但走過來後發現沒必要給自己這麼大的壓力,沒必要執著在這種事情上,永遠記得自己該做什麼,什麼時候開始、再開始都不嫌晚。
他人每日更新,自己並沒有必要每日更新;他人連續8小,自己沒必要也這麼長時間。他人的模式是屬於他的,我可以參考他的模式,然後再創造屬於自己、符合自己的工作、創作、學習模式。
「找到自己的節奏」並不是只是要不要每日更新,比如自己在工作開始之前,需不需要有個儀式,像有些人一定要喝咖啡或運動等。工作期間聽音樂是否能夠讓整個流程更愉快,或自己的〝工作區域〞要如何安排等。又或著是結束後需不需要有個比如獎勵機制等。
找到屬於自己的節奏,我覺得蠻重要的。
還有一點是「保持專注」,有兩個面向可以講。
一個是保持「資訊」的專注。
很多時候在資訊蒐集的階段,會被延伸資訊所吸引,或其他不相關的資訊如廣告或〝推薦閱讀〞干擾,然後完全忘記一開始自己是在蒐集某個資訊,現在卻在看一個完全不同的東西,而且一看可能就30分鐘或以上,時間就這樣消耗掉了…。
所以保持資訊的專注很重要,雖然現在不只是社群媒體,我覺得整個網路生態為了讓你留在該網站更久,而使用各種手段,而這些手段某方面來說是人類的弱點,所以會中這些〝陷阱〞不必太過氣餒,但我覺得還是要注意一下..。
另一個是保持「領域」的專注,如前面提到某間公司業務是網路安全的網站,所以他們都專注發布網路安全類別的文章。
專案做到第20張,也就是華爾街銅牛那張時就發現這點。我是不是應該專注在某個領域、地區或國家?因為現在看起來就是什麼都做,有點無頭蒼蠅的感覺。有科學、心理學、設計、動物,各式各樣的東西,到底在做什麼?
當然我可以專注在平面設計,比如軟體操作、排版、色彩學等,從這些角度來製作內容。但一方面是這些內容已經很多人在做,做的已經我覺得無懈可擊,我為什麼還要做同一件事,更不用說是從頭開始。另一方面是做一陣子發現這個「每天學點東西」,真的可以讓自己每天學點東西!因為要做這個專案,所以有點強迫自己一定要去看些東西,除了增加自己的見聞和外語能力之外,到了現在還可以訓練自己的插畫能力。我是覺得跟平面設計…算是有一點關係啦!
總之,要有一個大方向,知道自己是在什麼樣的領域,然後再那個領域持續發展,等到好像真的搞出點什麼後再去看可以怎麼樣延伸。
之前聽過個演講,說現在很流行「斜槓」這東西,但很多人一件事都沒辦法專注做完就在想要去做其他事。先專注把一件事做好,練到不需要專精,但至少要有點成績,然後再來搞斜槓。
好像兩三年前聽這個演講,到現在都時常提醒自己保持專注,雖然現在有時候會不知道在幹嘛,但還是希望自己能夠專注在應該做的事情上。
格式
統一格式主要是「一致性」,從品牌經營層面來說,一致性是必要的。社群平臺貼圖呈現方式就像一個人的外表,如果一個人每次見面都是穿不同風格,如搖滾風換龐克風,然後又換日系韓系,換來換去,我是會覺得這個到底是誰?他是不是對自己的身分不太確定..?
當然這還是要看公司業務決定,比如像平面設計就是會接觸各種不同的產業,不同的需求,產出來的作品也會不一樣,但通常還是會有個脈絡可以看出來是同一間公司或同一個人做出來的作品。
總之我這個專案發展到有固定格式也是參考其他人的貼圖模式。下面就整理一下我這專案有哪些「固定班底」。
以第57張複製羊桃莉羊為例。
版面
主標題「複製羊桃莉」、日期、張數會固定在特定位置。
主標題通常會拆開為兩段文字,如「複製羊」「桃莉」,一方面是視覺引導,另一方面是增加畫面趣味。且版面不會一成不變,隨著主標題的長短,會與日期和張數替換位置,或更改文字的直式橫式。
字型
源泉圓體是由思源黑體改造的字體,支援繁體中文、日文,Windows 和 Mac,商用或個人使用。
所有海報..也不算所有,從第24張開始就都是同一款字型,包含粗細和大小都做統一。
選用圓體主要是配合插圖,因為我插圖算可愛風,配黑體會太過僵硬,也不是像宋體或明體那樣文雅,且也要找字庫足夠又可商用、個人用的字體,最後找到「源泉圓體」。
顏色
除了黑白兩色,其他沒有顏色是固定的,雖然我的〝黑白〞並不是全黑和全白,因為全黑全白給人感覺過於強烈,我想要有點柔和,所以選了上圖的黑白。
除了黑白兩色之外,上圖有第三個青色做為色票主要是方便,省下「每次都要創新色票」的時間。
背景
因為一開始是設定為海報,而海報勢必需要「展示」,所以用 photoshop 做了一個可重複使用的背景檔案。背景顆粒主要是利用圖片疊加,有興趣的可以去下面提供的連結下載檔案來看。
尺寸是1500x1500 pixel。
模板
為了增加效率,海報製作也有創一個「模板」。
圖層分為最下層「bg」的背景,往上是「text」文案,也就是標題、日期、張數。再往上是變動,看當日製作內容是甚麼。最上兩層分別是「參考線」和因為有時內容會超出工作區域,我會想要看輸出會是怎麼樣子,但又不想實際輸出,就會創一個圖層,內容是包圍工作區域外圍並用 illustrator 背景色填滿,讓我可以預覽輸出的樣子又不用輸出。
總之有一個模板檔案增加許多效率,不然每次要做新內容就又要再次選字體、排版、選顏色等,十分浪費時間。
其他
製作流程大約是先到各網站看有什麼新資訊,找到後下一步是確認資訊,然後將內容轉到我個人的 notion 順便思考文字輸出。再來就是視覺化。視覺化通常在找到要做什麼或思考文字輸出這兩個階段就大概有個畫面,然後進 photoshop 用繪圖板畫草圖,草圖結束就進 illustrator 製作向量檔、上色,然後輸出 jpg 檔並上傳至 notion。如果一開始文字輸出沒有寫出來,接下來就是思考文字輸出,都結束後就上傳社群平臺。
一開始設定希望花1-2個小時,剛開始確實會壓在1-2個小時,但專案接近尾聲發現時間有點越花越多的樣子…。如果資訊是英文,那就要先翻中,然後如果內容有一些不理解就要再上網搜尋相關資訊。所以資訊蒐集的時間增加了。然後目前插畫呈現方式有點開始…不知道怎麼形容,複雜化?總之發現做圖時間也增加了。
但時間增加是好事還是壞事…,一方面會限制在1-2小時是因為還有其他想做的事,所以才不太想要每天消耗過多時間在這東西上面,另一方面是覺得自己的插畫能力和這個專案都有不小的進展,如果硬是把時間壓下去,會不會降低品質什麼的..。最近就有點在想到底要如何取捨..。
總結
在這之前有做過兩個每日專案,一個也是海報,但沒有明確的主題,主要看當日有什麼可以記錄或依據當時心情來做。另一個是「圓的延伸」,因為那時覺得自己的標誌設計能力需要加強,所以就開個個人專案。
兩個專案結束後都沒想像這次做這麼詳細的整理。這次整理這些東西…我是覺得蠻有趣的,有點在回顧自己所做的一切。
總的來說學到很多東西,不管是增加自己的語文能力、插畫能力、實際在製作內容中學到新知識,以及這篇文章內提到的總總。也讓我發現學得越多,不懂得越多..,一方面是覺得自己有夠渺小,但同時也知道自己能夠持續成長。
繼續加油!
題外話,格式統一後,從 ig 上看真的很舒服哈哈哈!